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19: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4-18世纪中期的世界:
①14-17世纪,意大利首先开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发展。
②15-17世纪西、葡率先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③1517年德意志开始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④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⑤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从以上历史大事可看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
明朝疆域
清朝疆域
明朝(1368-1644)
清朝前期(1636-1840)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丞相制度发展历程
秦朝建立丞相制度(百官之首)
汉武帝时设置内朝(中朝)削弱丞相权力
隋唐三省制三分相权(完整相权被分割)
宋朝设“两府三司”进一步分割丞相权力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的长官为丞相)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材料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2:(丞相设立使)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由于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
——《明太祖实录》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材料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
材料2:“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最终变成独裁的权力。有好处也有很大的问题,好处是防止权臣专政,巩固了统治;问题是君主专制独裁,加大了社会的风险性。”
——《政治文明历程》
结合材料,从丞相的职能和作用角度评价明太祖的废相举动?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废行省,设“三司”
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

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六部等机构)。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告知)。
——《明史》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时期
明成祖时期
明宣宗以后
(二)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设立
内阁
内阁大学士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
本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 ,非‘大臣’ 。”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内阁首辅==宰相
?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其本质是皇权专制的工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小试牛刀
县—府—
军 机 处
南 书 房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过程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

a.最初名称 设置时间、地点 人选
c.特点:简、速、密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人员简单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b.职能
阅读教材P18上面材料回答:
“皇帝能以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剧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校、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前所未有的境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到这时候才可以说达到完备程度。”
——郭成康





运作程序
行政效率
军机处

人员构成
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放眼世界、思考历史、分析现实,想一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君主专制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2、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3、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4、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5、皇权的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
的重要因素
6、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
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影响
西周
春秋战国
西汉
秦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分封制
宗法制
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
孕育统一
血缘
表里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两府三司
中书省
宣政院
废丞相
设内阁
军机处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刺史
藩镇
节度使
通判
文官
行省制
废行省
设三司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趋势?
趋势?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 (1905)



围绕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趋势:分散和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加强皇权,直至顶峰。
围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特征
(1.皇帝家天下制度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
(2.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一省——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3.等级官僚制度:人治;封闭;腐败
积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
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
消极:
政治: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且扼杀民主政治
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义萌芽发展
文化:形成文化专制,束缚民主思想发展
总体:阻碍社会进步,是落后西方的主因
◆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2017年新课标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真题演练
(2016·新课标Ⅰ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