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走进微观 教案+当堂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走进微观 教案+当堂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08 17: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走进微观
设计说明
本节分为自然的尺度、物质的组成和微观粒子三部分内容。本节课采用时间轴和尺度轴并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尺度的逐渐微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慢慢地为学生揭开微观世界的面纱。课堂授课中将教师授课、学生授课、模拟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课堂模式相结合,实现了生本课堂的转换。通过同比例放大,实物比拟的方法,将抽象的微观物质具象化,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和掌握微观世界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及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交流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小钢珠、面包、弹弓等。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你曾经见过最大的物体是什么?
2.你觉得世界上最大的物体是什么?
3.你曾经见过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4.你觉得世界上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5.你觉得最大的物体和最小的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鼓励学生打开脑洞)
讲授新课
【问题一】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简单介绍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人们在生活中也真实体会到了物质可分的现象,举例:高山→石头→砂砾→沙子→灰尘
学生根据老师的例子,思考生活中见过的物质可分的现象,也可联想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了解的物质可分的例子(学生举例动植物体的组成)。
举例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过的橡皮切分的例子,介绍人肉眼可见极限大小为50~100μm,并与人头发丝的直径大小约50~100μm做比较,让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尺度的大小。
随着物质分解的深入,微观物质肉眼不再可见,之后观察工具的逐步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更加微观的世界。
【问题二】原子还能再分吗?
答案是肯定的,介绍汤姆孙发现电子的过程,并通过氢原子和电子的数据对比,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氢原子(最小原子)
电子
带电性
不带电
负电
大小
3×10-10m
5×10-15m
质量
1.674×10-27kg
9.110×10-31kg
这种带电粒子流不同物质都能够发射出,是各种物质共有成分
学生通过数据对比思考,回答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分,原子是由电子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原子不能够只由电子组成。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原子不带电而电子只带负电,所以必定还存在带正电的组成部分。
【问题三】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介绍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
介绍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中α粒子、电子、金原子之间的差距,并将电子忽略。
金原子
α粒子
电子
带电性
不带电
正电
负电
大小
3.48×10-9m
3×10-15m
5×10-15m
质量
3.27×10-25kg
6.68×10-27kg
9.110×10-31kg
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数据带来的直观对比,理解实验的数据基础。
教师抽选学生重复实验,展示实验的可重复性。采用小钢珠和面包对α粒子轰击金原子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实验结果。在模拟实验中获得直观的实验结果,并对此产生信任。

教师给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真实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原路弹回。
教师指出其中的矛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逐渐总结得出结论,回答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正电部分的分布方式,即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教师以图片形式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以行星轨道比拟,将抽象的结构模型具象化,让学生能够想象和理解原子的结构。并且介绍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结构的探索之路上的重要性。
【问题四】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简单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预言中子存在和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过程,回答原子核=质子+中子,并简单介绍质子、中子是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学生聆听老师的介绍,感受物质结构探索之路。
简单介绍世界和中国的高能物理的发展。
课堂小结
一、自然的尺度
二、物质的组成
1.物质:它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分子:
(1)定义: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
当堂达标
1.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进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夸克
答案: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带正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带负电 D.质子带正电
答案:D
3.电子的发现说明______是可分的;
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______是可分的;
夸克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是可分的。
答案:原子 原子核 质子和中子
4.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外
答案:B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答案:D
6.请将分子、病毒、质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入微观世界尺度图中。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__。

答案:病毒 分子 质子
板书设计
一、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分子或原子
分子:10-8~10-9m,原子:约10-10m
二、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三、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
原子核=质子+中子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