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9 08:3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造纸术、《史记》、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及地位、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等基本史实;
2.思考与探索“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依据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一)造纸术的发明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7-68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东汉时期,______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张仲景和华佗(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9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_____和_____。
2.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______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后世称为______。
3.华佗创制麻醉剂______;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造了______。
(三)历史巨著《史记》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西汉杰出的史学家_____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道汉武帝约_____年的史事。
2.《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通史。
(四)道教和佛教(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_____,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
2.道教是______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代表发言,思维拓展)
一、预习反馈:
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问题一】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
【问题二】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达标检测】
1.被后人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名著是(  )
A.《春秋》 B.《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2.小明的爷爷是一位中医,他会告诉小明华佗是什么时期的名医(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3.佛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4.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哪一项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
A.祖冲之和圆周率 B.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材料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司马迁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是采用哪种体例编写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为什么给他的代表作如此高的评价?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蔡伦 张仲景 华佗 《伤寒杂病论》 医圣
麻沸散 五禽戏 司马迁 3000 纪传体
印度 东汉
【合作探究】
问题一:
客观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社会条件;
②主观原因:司马迁勤奋好学,阅读广泛,考察、游历各地,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问题二:
①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②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③各民族往来的加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如张骞通西域、匈奴统一后发展、昭君出塞的意义);
④中外交往的增多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佛教的传入)。
⑤人民群众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达标检测】
1.C 2.D 3.B 4.C
【拓展延伸】
汉武帝时期
代表作:《史记》 体例:纪传体通史
内容: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原因:
①《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② 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