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右图是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教廷势力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于1198年当选教皇,在位期间教廷权势达到历史上的顶峰。他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曾迫使
情景导入
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加强“异端”裁判所,镇压“异端”阿尔比派。他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请思考: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宗教改革是在什么情况下展开的?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的表现及原因。
2.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西欧向近代过渡。
预习提示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__________与巴勒斯坦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2)发展
①4世纪初期,演变为____________的国教。
②476年,在__________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③11世纪,分裂为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天主教。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小亚细亚
罗马帝国
日尔曼
君士坦丁堡
罗马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1)原因
①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封建________争夺权力,组织“______________”,势力不断扩展。
②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表现
①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____________”等方式搜刮钱财。
②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____________”。
王权
十字军东征
赎罪券
卡诺莎之辱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掌握了《圣经》____________,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教会束缚。
【思考探究1】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原因:封建割据,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强大。
解释权
1.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____________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________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宗教“异端”
异己派别
“异端”
3.表现
(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____________。
(2)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①英国人____________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②捷克人________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纯洁教会
威克里夫
胡司
4.影响
(1)对天主教会的____________提出有力挑战。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____________经济的要求和____________的愿望。
(3)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思考探究2】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主要采取什么手段?
【答案】手段:宣传宗教“异端”思想,发动民众。
神权统治
工商业
改革教会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开始瓦解,______________开始出现和发展。
2.政治上
(1)____________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_________,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3)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____________,实现富国强兵。
3.思想上:____________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____________的统治。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封建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
国家政权
中央集权
文艺复兴
天主教会
【思考探究3】14—16世纪,西欧宗教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挑战: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新贵族的产生;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民族国家的形成。
1.原因
(1)从经济上看,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从阶级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特别是14—16世纪,资产阶级兴起。
(3)从天主教方面看,天主教垄断欧洲的统治,教会奢侈、腐败,教阶制度等级森严,这一切表明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宗教“异端”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宗教“异端”思想的共同之处
(4)一大批“异端”思想杰出代表人物的宣传和鼓动。
2.共同之处:都揭露了天主教会的奢侈、虚伪和腐化,都主张取消教会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例1】 中世纪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解析:早期人们反封建斗争常以“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刚出现,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能依托宗教“异端”形式来反对教会。
答案:D
1.14—16世纪,资产阶级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2.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他们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
14—16世纪西欧民族国家发展的促进因素
【例2】 14—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主要表现有( )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新贵族产生、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这些都促进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使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A项。
答案:A
1.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11世纪时分裂为后来的东正教和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罗马教皇逐渐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3.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成为斗争的焦点,爆发了宗教“异端”运动。对宗教“异端”运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是指人们反对教会的斗争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C.是指人们常常利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C
2.曾经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组织是( )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佛教
【答案】C
3.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卡诺莎之辱”反映出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的争权夺利,③正确。同时,反映出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①④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故排除②。综上,故选D项。]
4.中世纪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所,存续了500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曾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被罗马宗教法庭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他乡。对以上史实的正确理解是( )
A.宗教裁判所专门迫害非天主教徒
B.宗教裁判所是天主教会维护公正思想的审判机构
C.宗教裁判所严重阻碍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
D.宗教裁判所制造了许多冤案,是一个非法组织
【答案】C
5.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B
6. 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D [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①②正确。民族国家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不属于思想上的因素,故排除③④。因此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异端”裁判
(1)什么是宗教“异端”?宗教“异端”有哪些表现?
(2)为什么天主教会要设立宗教“异端”裁判所?宗教“异端”与天主教会的斗争说明了什么?
【答案】(1)“异端”: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表现: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异端”运动,他们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对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予以否定,要求纯洁教会;14—15世纪时,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进行了强烈批评,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
(2)原因: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了宗教“异端”裁判所。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1)天主教是怎样维护统治和维护奢侈生活的?
(2)依据材料二举出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答案】(1)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史实:欧洲封建神学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伽利略和火烧科学家布鲁诺。
PAGE
2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基督教产生于( )
①罗马及其周围地区 ②巴尔干半岛 ③小亚细亚
④巴勒斯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2.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 )
A.教会 B.国王
C.教皇 D.贵族
【答案】A 四项都是封建主,而符合题干“最大封建主”之意的应是A项“教会”。
3.捷克人胡司要求取消教会地产,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这一主张( )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封建诸侯的要求
C.有利于西欧科技文化的繁荣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合法性
【答案】A
【解析】胡司的主张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符合改革教会的愿望,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
(1)天主教会是如何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恩格斯为什么说“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答案】(1)整顿教会,建立封建性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加强对教会组织的控制;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国家,以扩张天主教的势力;对民众进行蒙昧和禁欲的说教,以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罗马天主教会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因此,要推翻欧洲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摧毁天主教会的势力。
PAGE
1
(共21张PPT)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情景导入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请思考:宗教改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有哪些?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难点: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预习提示
1.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的局面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主观原因:______________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___。
“九十五条论纲”
四分五裂
马丁·路德
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揭开了欧洲____________的序幕。
【思考探究1】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西欧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答案】德意志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影响力;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干预德意志政治,维护分裂割据的局面,同德意志各阶层的矛盾特别尖锐;马丁·路德对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九十五条论纲
宗教改革
1.教义
(1)理论基础:“____________”。
(2)坚持《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1)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因信称义
圣经
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
3.世俗权力
(1)____________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________教权。
(2)建立__________的教会。
国家权力
支配
本民族
【思考探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
(1)上述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2)马丁·路德为何这样主张?
【答案】(1)主张: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已成为资产阶级、世俗封建统治者和人民的众矢之的。马丁·路德的主张实际是对教皇(教廷)权威的否定。
1.对德意志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引发了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1555年,各诸侯确立“____________”原则,__________取得合法地位。
2.对欧洲: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_____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闵采尔
宗教改革
教随国定
路德派
宗教改革
【思考探究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影响: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1.必要性
(1)天主教会不仅控制着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在德意志大肆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满。
(2)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便于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可能性
(1)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2)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例1】 宗教改革从德意志开始的主要原因是( )
A.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B.天主教会成为德意志社会矛盾的焦点
C.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
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
解析: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与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16世纪的德意志天主教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是宗教改革从德意志开始的主要原因。
答案:B
1.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的全面支持,因为这些阶级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
2.它得到想夺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的有力支持。
3.它得到德意志爱国主义者的同情,这些爱国主义者反对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掠夺和干预。
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然想扑灭新教运动,但是力不从心,对外战争及内政的棘手问题使得他无暇过问德意志的宗教问题。
路德派新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5.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取得胜利。他学识渊博,既有口才,又能写文章,他很敏感而又有坚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例2】 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解析:上述材料体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影响和他作为改革家的品质,D项不符合事实。
答案:D
1.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坚持《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世俗统治权力高于教权以及建立本民族教会。
3.马丁·路德改革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答案】C
2.马丁 ·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阐述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实际是说明人们可以不通过教皇,自己和上帝沟通,这就强调了人的独立性,故选B项。
3.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是( )
①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4.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
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传播无神论思想
【答案】C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的直接目的是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而不是“推动宗教信仰自由”,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否定教会权威,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马丁·路德传播无神论思想,故D项错误。]
5.闵采尔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在于( )
A.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
B.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
C.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答案】D
6.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B.路德教派获得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答案】B [注意结合史实分析各项。A、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故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6)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到了上帝的赦免。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他若越过此雷池,罪债便仍然存在。
(21)所以那些宣讲赎罪券者,说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但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大大尊敬他,他就因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公义的。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上帝原是真实的、公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所以他在《撒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马丁·路德《基督教的自由》
(1)材料一中的(5)(6)(21)主要突出了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有什么意义?
(2)诱发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直接因素是什么?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案】(1)否定教皇有权力赦免罪行。意义:这是一种反教会斗争,否定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直接因素:教皇兜售赎罪券。理论基础:“因信称义”。意义:否定了教皇的神权地位,否定了罗马教廷支配下的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二 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无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三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在现存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的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书简纲领》
(1)材料一中,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
(2)据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异同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关系:世俗权力高于神权。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2)相似观点:反对天主教神权。
不同:材料一反对教会的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教会的特权,而且反对世俗封建贵族的压榨,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原因:马丁·路德和闵采尔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PAGE
1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标志是( )
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B.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C.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D.“卡诺莎之辱”
【答案】B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
A.教皇出售赎罪券
B.分裂割据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势力在德意志比较强大
【答案】A [题干要求的是“导火线”,应是A项“教皇出售赎罪券”,故选A项。]
3.(2018·四川攀枝花三中月考)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就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比较材料一、二,你认为马丁·路德的思想同教会的说教有什么冲突?
【答案】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而得救,《圣经》为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和依据,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这同天主教的传统说法,即主张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繁缛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天堂是根本相反的。马丁·路德的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PAGE
1
(共20张PPT)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情景导入
请思考: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历史影响?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1.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3.宗教改革的影响。
预习提示
1.背景
(1)受____________宗教改革的影响。
(2)加尔文读大学期间受到文艺复兴时期__________的影响。
(3)1541年,__________________支持加尔文宗教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人文主义
瑞士日内瓦政权
2.内容
(1)坚持《______》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____________。
(3)提出自由、平等和__________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4)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主张选民应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
(5)主张建立________的长老制,建立_________的政权。
圣经
宗教仪式
个人主义
先定论
共和式
政教合一
3.影响
(1)改变了日内瓦人的日常________活动和社会风气。
(2)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
(3)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______________”。
宗教
新教的罗马
【思考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1)上述材料表明了加尔文的什么主张?
(2)这种主张决定了加尔文能同情下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吗?
(3)这种主张代表了谁的利益?
【答案】(1)先定论。 (2)不能。 (3)新兴资产阶级。
1.背景
(1)新兴__________和资产阶级化的__________崛起。
(2)随着_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_思想的传播,英国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集权的__________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资产阶级
新贵族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英国君主
2.内容
(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__________的关系。
(2)规定______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巨大权力。
(3)没收修道院一切财产,转归______所有。
3.结果
(1)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被称为____________。
(2)教会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工具。
罗马教廷
国王
王室
英国国教
封建专制统治
【思考探究2】阅读下面评价“至尊法案”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 另一个重要法案是1534年通过的“至尊法案”。它把宗教改革5年来国王取得的权力综合起来,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和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决定一切宗教事务的权力,包括推荐神职人员、规定教义……至此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被彻底摧毁。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改革的实质和最终结果是什么?
【答案】(1)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2)实质是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最终结果:使英国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建立了本民族的教会——英国国教,加强了封建王权。
1.实质:在宗教外衣掩护下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影响: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推动了______________和历史进步。
3.表现
(1)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涨和____________的发展。
(2)促进了欧洲____________的发展。
(3)否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基础。
宗教改革的影响
社会变革
天主教
欧洲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
罗马天主教会
【思考探究3】宗教改革推动了社会变革,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你能加以简要说明吗?
【答案】突出表现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方面。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加尔文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2.主张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1】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解析:加尔文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先定论”,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因此他的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西欧得以广泛传播,故选D项。
答案:D
1.自上而下地展开:宗教改革由封建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英国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改革后的天主教被定为“英国国教”。
2.改革比较保守:虽然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英国国教在教义和仪式上仍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引发了清教运动:由于英国国教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清除这些残余,因而掀起了清教运动,开始了与英国专制王权的斗争,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例2】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都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④是两者的共同点。故排除含④的项,选B项。
答案:B
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是所谓的“先定论”。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国教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选择题
1.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答案】D
2.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
①信仰得救 ②“先定论” ③简化宗教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共有的主张,①③正确。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并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排除②④。故选C项。]
3.16世纪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不包括( )
A.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
B.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要求
C.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D.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答案】D
4.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的文件是( )
A.《三十九条信纲》 B.“九十五条论纲”
C.“至尊法案” D.《奥格斯堡和约》
【答案】C
5.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
A.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D
6.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或措施中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借鉴的是( )
A.剥夺天主教会的财产
B.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
C.加尔文主张勤勉敬业和积极进取
D.“因信称义”
【答案】B [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借鉴。]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
材料二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鼓吹“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要求“纯洁”国教教会的“清教徒”受到的迫害更加严重。这些政策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政治局面日趋紧张,终于在1640年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著名的清教徒克伦威尔领导英国议会军打败了国王军队。
(1)依据材料一,英国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新教?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英国为什么会出现清教徒?清教徒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1)名称:英国国教。
原因:英国国教是英国的民族教会,国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断绝了关系。
(2)原因: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国教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出现了用加尔文教精神来改革国教的主张,要求“清洗”天主教因素的影响,建立廉俭教会,反对专制王权,形成清教运动,信徒被称为“清教徒”。
意义:清教运动的新思潮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清教徒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代表,是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德意志:马丁·路德。瑞士:加尔文。英国:亨利八世。
(2)历史意义: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了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PAGE
1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1.(2018·湖南益阳月考)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一主张( )
A.强调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B.否定了个人努力的必要性
C.批判了因信称义学说
D.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强调神的作用,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A项错误;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故B项错误;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故C项错误;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故D项正确。
2.为了婚姻问题与教廷决裂,引发英国宗教改革的英国国王是( )
A.亨利六世 B.亨利七世
C.亨利八世 D.查理一世
【答案】C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能力。依据教材可知符合题意的是“亨利八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加尔文
材料二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的“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评判“财富”的?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答案】(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PAGE
1
(共5张PPT)
1517年10月31日,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将所写有关赎罪券等改革基督教制度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
两周后“九十五条论纲”传遍全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教皇下令将他革除教籍,马丁·路德原本只打算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皇的权威,唯以《圣经》为权威。由此,以德国为中心,欧洲正式拉开了规模宏大的宗教改革运动。
本单元有 5 个学习要点,可分为三个方面:(1)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2)宗教改革的过程和内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3)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1.为了更好地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和必要性,学习时要多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事实。2.在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时,要参考相关的历史地图。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星
元导学
ROYAn
O.N
爬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