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课件练习(打包10套)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课件练习(打包10套)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19:33:5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右图是北宋前期官员数量增长图。北宋时期官僚机构之臃肿,官员数目之冗繁,成为历朝之冠。大量冗官并没有给北宋王朝带来行政效率的提高,反而加速了朝政腐败。主要表现在机构林立、官多吏繁,导致政令多出、互相推诿,行政效率
情景导入
极为低下。其次,因为官多位少,人人争美缺肥差,致使官吏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同时冗官、冗兵引起的冗费,使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剧,最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北宋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请思考:北宋时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表现是什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重点难点: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及原因。
2.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3.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结果。
预习提示
1.原因
(1)阶级矛盾: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____________,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由于宋辽、宋夏战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
(3)____________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放任态度
自然灾害


【思考探究1】阅读教材P47[资料回放]《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思考其反映了北宋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答案】社会危机:财政困难;官吏冗滥;农民负担沉重;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1.积弱
(1)原因
①集中________,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__________和财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____和________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军权
行政权

西夏

2.积贫
(1)冗兵:扩充军队和“____________”,使军队数量增加。
(2)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3)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荒年募兵

【思考探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原弊》中写道:“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思考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积弱。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__________、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3.内容
(1)定期考核政绩,依照________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2)严格__________。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吏治不整
范仲淹
政绩
“恩荫”制
(3)改革__________。
(4)慎选____________。
(5)减轻徭役。
(6)重视________等。
4.结果:因触犯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贡举制
地方官吏
农桑
大官僚大地主

【思考探究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邓州的背景下创作的。
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思,表达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1.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
积贫积弱局面
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2.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北宋吸取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例1】 宋太祖立“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直接目的是(  )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用功臣宿将
C.实行兵农合一 D.确立文官制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再现课本知识可确定其直接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A
1.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3)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关于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例2】 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
A.发展经济 B.加强军事
C.整顿吏治 D.调整阶级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进行庆历新政的出发点。庆历年间,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形势下,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故他主持的改革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答案:C
1.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
2.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3.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政被宣布废止,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选择题
1.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
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
B.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
C.“冗官”“冗兵”现象严重
D.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
【答案】D
2.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中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北宋中期的尖锐矛盾主要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选D项。]
3.赵匡胤为巩固皇权,首先着眼于(  )
A.完善中央机构 B.完善地方政权
C.加强控制军权 D.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C [赵匡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首先是集中军权,加强对军权的控制,故选C项。]
4.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答案】C [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选C项。]
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
A.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
B.积贫积弱的局面
C.阶级矛盾尖锐
D.制度有很多弊端
【答案】B [由材料中“财不足”和“兵不足”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是财政困难、兵力衰退的问题,再结合北宋的时代特征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6.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
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
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
【答案】C
【解析】庆历新政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排除A项;严格“恩荫”制度,排除B项;对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排除D项。庆历新政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1)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赵普的建议是否触及问题的实质?为什么?
【答案】(1)措施:首先,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互相牵制,军权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加强对将士的防范。同时,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互相牵制,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财政权改归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
(2)没有触及。因为造成“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根源是封建制度本身。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统治者争权夺利造成的。所以,赵普的对策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1)反映了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2)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PAGE



1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1.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他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名宿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答案】A
2.庆历新政夭折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者意志不够坚定 B.宋仁宗的动摇
C.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D.宋仁宗用人不当
【答案】C
3.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C.“方镇相望于内地”  
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答案】B







PAGE



1



SUITANG ANXI
9随堂练习
即时训练,巩固所学
(共21张PPT)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情景导入
请思考:王安石的诗作反映出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预习提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2.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1.原因
(1)__________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__________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__________的局面。
2.标志:1069年,__________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起用王安石
庆历新政
王安石
积贫积弱
宋神宗


【思考探究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根本目的: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1.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________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__或借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________。政府向应服役而又不愿服役的人户,按__________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变法的主要内容
积贫
贷款
募役法
贫富等第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________,收购____________,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____________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________,依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采购物资。
市易务
滞销货物
土地多少
发运使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________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马,养马户可________________。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______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______,提高武器质量。
积弱
减免部分赋税
正将
兵器
3.取士之法
(1)目的: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__________;设__________。
②整顿________:重新编纂__________,内容为__________;设置__________,培养专门人才。
③唯才用人:提拔有志于________的中下级官员。
时务策
明法科
太学
教科书
儒家经典
专门学校
改革

【思考探究2】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答案】王安石积极倡导废除原来的明经诸科,改以经义和时务策取士,设明法科。新的科举考试比起旧法,无疑有很大的改进。影响: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而进行的,其核心是富国强兵。而理财措施是整个变法中的核心措施,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样的方针,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的原因、作用

2.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农田水利法颁行后,原来废弃的一些水利工程得以修复,还新建了不少水利设施,许多荒地辟成良田。青苗法和市易法都以政府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免役法使农户以钱代役,这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例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只要把所学知识归纳复述出来即可。第(2)问是考查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方法相同但角度和立场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要做到客观全面,论从史出,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答案:(1)经济措施: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层)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王安石变法;材料二,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之为“富国之法”的原因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因此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被称之为“富国之法”。
【例2】 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A.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
答案:B
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针对积贫局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法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  )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A
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答案】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是关于生产方面的,故选B项。]
3.在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青苗法和免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
A.对农民剥削太重
B.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C.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答案】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均输法 D.青苗法
【答案】C
5.王安石变法中强兵之法包括(  )
①奖励军功 ②保甲法 ③保马法 ④将兵法 ⑤设军器监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王安石变法中强兵之法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故选C项。]
6.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答案】B [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可知,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摘编自[战国]商鞅《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87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2分。
——据白乐天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通史》等整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粮食价格过低。
(2)具体做法: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
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维护封建统治。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PAGE



1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答案】A
2.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  )
A.宰相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地方官
【答案】B [本题属于基础题。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3.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答案】A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PAGE



1



(共20张PPT)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右图是木兰陂图。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千米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产不足的,可向州县政
情景导入
府贷款。1075年,侯官人李宏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木兰陂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请思考:王安石的富国强兵法产生了哪些重要作用?应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1.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结局。
2.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3.王安石变法值得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预习提示
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____________”精神,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________。
4.结果:宋神宗死后,________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
变法的命运
三不足
天变不足惧
人言不足恤
动摇
司马光
【思考探究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为何向宋神宗哭诉?
(2)王安石真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吗?为什么?
【答案】(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代表他们的利益向宋神宗哭诉,意在反对王安石变法。
(2)不是。新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1.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
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______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________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民户
大商人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____________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
(1)原因
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____________,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
②军器监:使武器的________得以改进,________大大增加。
财政收入
兵农合一
质量
产量
③保马法:马匹的________和________得以提高,节省了______________。
④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____________的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______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作用:促进了北宋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_实力的壮大。
质量
数量
养马费用
兵将分离
国力
社会经济
政治军事
【思考探究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北宋)韦骧《钱塘集》
在诗中,韦骧歌颂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历史作用?
【答案】作用:增强国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等。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例1】 “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  )
A.农民利益 B.贫民利益
C.士族利益 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解析:材料的核心是反对实行免役法,因为此法触及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由此可分析出,应选D项。
答案:D
1.进步性
(1)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
2.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政者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例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dǐ)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赵翼是从哪个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2)你同意赵翼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从用人失误这一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
(2)赵翼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王安石变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用人失误的问题,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动了历史进步,总体上应该给予肯定。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2.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答案】D
2.北宋司马光向宋神宗进言:“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D
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B
4.王安石变法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  )
①市易法 ②均输法 ③青苗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触犯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则是市易法和均输法的实施,故选A项。]
5.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________的实施。(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精简军队
【答案】C
6.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答案】C [注意题干问的是“最准确”,C项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最准确的表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2)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
(2)肯定:改革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
8.阅读漫画,完成下列要求。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答案】(1)图1反映了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图2反映了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因素: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PAGE



1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王安石提出的“三不足”不包括(  )
A.天变不足惧 B.人言不足恤
C.祖宗之法不足守 D.君意不足守
【答案】D
2.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
A.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答案】A
3.(2019·江西上饶广丰一中期中)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  )
A.变法急于求成
B.变法打击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C.统治者不支持变法
D.变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A 材料“……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时间比较紧,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故A项符合题意。
4.(2018·安徽定远重点中学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编自[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宋朝建国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王安石大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PAGE



1



(共4张PPT)
“临川先生”“拗相公”“荆文公”“王文公”“王舒公”“半山先生”,都是王安石的别称。别称中的“拗相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王安石的性格,即倔强、偏执,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那有股子“拗”劲的王安石是如何变法的,结果怎样?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要打开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认识历史。
第四单元王石变法
元导学
爬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