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件练习(打包10套)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件练习(打包10套)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19:38:21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虽然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请思考:当时秦国面临着哪些历史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重点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改革和变法的相关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预习提示
1.特征: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______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__________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变革
铁农具
③商业:________、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________战争。
(4)文化上:____________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___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邯郸
封建专制统治
兼并
私人讲学
法家学说
【思考探究1】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牛形酒容器






从这幅图片史料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答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牛拉车或耕作出现并逐步推广。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②改革赋税制度,采取“______________”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__________”“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2.战国时期
(1)背景
①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获得发展。
②政治上,____________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实现____________,巩固统治,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新兴地主
富国强兵
(3)魏国李悝变法
①实行“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生产。
②推行“__________”,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③制定《______》,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4)楚国吴起变法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________。
②变相没收________的土地。
③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________,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5)齐国、________和韩国也陆续实行改革。
尽地力之教
平籴法
法经
分封制
旧贵族
俸禄
赵国


【思考探究2】鲁国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
【答案】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田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不利形势
(1)秦国偏居________,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1)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____________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浓厚。
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关中
法家学说
尚武精神
3.历史机遇
(1)晋国分裂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__________的重用。



秦孝公
【思考探究3】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上的图案的主题是什么?“赏功”是指什么?
(2)该图片反映出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秦国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1)主题:水陆攻战。“赏功”指奖赏军功(战功)。
(2)时代特征:兼并战争不断。应对: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1.春秋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受到奴隶制残余的阻碍。
2.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力。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改革潮流的原因
【例1】 (2018·安徽定远重点中学月考)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诸侯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各诸侯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是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D
1.不同点: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时期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行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的不同点及其根本原因


2.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刚刚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例2】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最本质的不同在于(  )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春秋时期的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两者出现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两者的社会影响和具体措施不是最本质的不同,排除C、D项。
答案:B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战国时期,各国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4.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选择题
1.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答案】D
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实现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官方与民间态度不同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答案】B
4.春秋战国时期,右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C [图片中的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故选C项。]
5.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答案】D [秦国偏居关中,与西部各族为邻,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加上其变革卓有成效,是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之一,故选D项。]
6.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取得军事优势
【答案】D [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孝公支持变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不被别国兼并。]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同‘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夏商周)不同礼而王,五伯(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与甘龙、杜挚之争。
【答案】评述内容应包括:背景——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本阶级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内容——甘龙、杜挚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遵循古法古礼,维护旧的统治制度;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结果——商鞅获胜,开始变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詟(zhé)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综合上述新变化的实质,说明其进步意义。
【答案】(1)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新变化: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实质: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意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







PAGE



1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井田制的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③新兴地主的出现 ④百家争鸣 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2.(2017·北京统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答案】C
2.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井田制的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③新兴地主的出现 ④百家争鸣 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2019·山东济南金牌一对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商鞅、吴起等人的改革,主要目的都是富国强兵,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雅典所进行改革的性质。
【答案】(1)背景:中国——奴隶制走向崩溃,诸侯列国崛起称雄。希腊——城邦共和制逐步发展,平民与贵族阶级矛盾激烈对抗。核心内容和结果:中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确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天下打下基础。希腊——削弱贵族特权,扩大平民公民权;缓和了城邦阶级矛盾,确立了民主与法制。
(2)中国是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希腊雅典是奴隶主贵族进行的民主政治改革。







PAGE



1



(共15张PPT)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于是人们改称他为商君或商鞅。
情景导入
请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
●重点难点:1.商鞅的主要经历及其创新、斗争精神。
2.商鞅变法的措施和特点。
预习提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法家学说
秦孝公
治国平天下

【思考探究1】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答案】①商鞅聪慧勤奋,有良好的文化素养。②商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秦孝公慧眼识珠,重用商鞅。④商鞅的主张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符合秦国富国强兵的愿望。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__。
3.统一__________。
【思考探究2】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什么?
【答案】步骤: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土地私有
耕织
度量衡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__。由__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二十等爵
世卿世禄制
连坐法
县制
国君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政策。
【思考探究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哪些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②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法经
一夫一妻小家庭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例1】 《战国策·秦策一》中写道:“(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解析:主要看商鞅变法对哪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触动最大。
参考答案:没落奴隶主贵族。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起新型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
3.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废分封,行县制”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商鞅变法的特点
【例2】 (2017·江苏宿迁期中)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
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解析: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使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
答案:B
1.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优势。
3.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等。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即“卖”)的原则。这实质上反映了商鞅
A.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
B.加强思想上的统一
C.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D.确立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着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止“田里不粥”,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答案为C项。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此规定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答案】D [由题意可知,这是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选D项。]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答案】D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体现了中央集权制萌芽,故选D项。]
4.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D.推行连坐法
【答案】C
5.(2018·安徽定远重点中学月考)“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父母分居(给他娶个媳妇)。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样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故选C项。]
6.商鞅在变法中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  )
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鼓吹轻罪重罚
【答案】D [法家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严刑峻法,根据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应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答案】(1)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2)指导思想:重视农战。
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PAGE



1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答案】C [A、B、D三项叙述正确,符合提干“不正确”之意的是C项,因为秦国早在春秋时就已设县。]
2.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
A.宣传法家思想
B.依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答案】D
3.(2018·安徽定远重点中学月考)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的是(  )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答案】D [“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井田制已经瓦解,即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赏罚分明,公正无私。(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PAGE



1



(共19张PPT)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宏伟壮观的秦军军阵,无声地叙述着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的业绩。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往今来,人们在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大业时,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秦统一一百多年之前的商鞅变法。
情景导入
请思考: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1.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预习提示
1.商鞅之死: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2.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____________改革运动。
商鞅之死和富国强兵的秦国
地主阶级

(2)商鞅变法的作用
①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改革为秦国的__________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富国强兵
(3)表现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_____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______________,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______________,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____________,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宗法
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私有制
奖励军功
【思考探究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
(1)文中的“人”向秦惠文王进言的目的是什么?
(2)你认为秦惠文王会相信此“人”的话吗?为什么?
【答案】(1)目的:诬告商鞅,借秦惠文王之手除掉商鞅。
(2)相信。因为秦惠文王本人曾受到商鞅变法冲击,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__________。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________、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罪重罚
文化
【思考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轻罪重罚”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答案】作用:利用严刑重法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树立了变法的权威。评价:“轻罪重罚”不是公正的法治思想,而且商鞅变法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极易引起人民不满,也给守旧势力以反对变法的借口。
1.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这就在政治上建立起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使秦国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秦国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1】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变法者常会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本题中符合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会自食其果,故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局限性
(1)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巨大。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倡导君主独裁专制,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4)由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多数诸侯国的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2.产生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者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2】 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性,下列不属于其局限性的是(  )
A.轻罪重罚 B.户赋、劳役沉重
C.国情依旧如故
D.旧制度、旧风俗、旧文化仍在

解析:对事件的分析,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在分析时要注意具体措施具体分析,防止以偏概全。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并未与旧制度、旧风俗、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等,而C项却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答案:C
1.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2.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
3.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支持 B.保守势力的让步
C.商鞅的权威 D.中小地主的支持
【答案】A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答案】D [D项“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 D.奖励耕织
【答案】D
4.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答案】A [商鞅在军事上建二十等爵制,使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并以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①②正确。商鞅在政治上的变法,开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故排除③。贵族仍可通过军功加官晋爵,故排除④。综上,故选A项。]
5.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A
【解析】改革进步与否,关键是看改革措施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建立了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即新的生产关系)。
6.商鞅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
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法律严酷,激化阶级矛盾
C.奖励军功加剧了社会动荡
D.推行县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答案】B [抑制商品经济发展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一定积极作用。奖励军功加强了军事力量。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着积极作用。而严酷法律,造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áng,同“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认为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4)如何正确看待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
【答案】(1)内容: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措施: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材料三片面地强调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身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不同意。原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遭到奴隶主贵族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人刻薄所造成的。
(4)商鞅制定严酷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轻罪重罚”不是公正的法治思想,而且抑商、严刑酷法、焚烧诗书等,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史记·张仪列传》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答案】(1)说明: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PAGE



1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1.(2018·贵州遵义期末)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A
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守法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答案】B
3.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效果?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
【答案】(1)顺应形势变化求新求变、勇于改革的精神。
(2)效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富足,遵纪守法。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PAGE



1



(共4张PPT)
据史书记载,商鞅准备实施变法时,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然后就开始实施变法。
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呢?有哪些重大的历史影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封建的地主阶级统治,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的内容。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3)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4)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建议应把商鞅变法放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认识、理解,并可联系梭伦改革的历史事实。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元导学
爬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