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声声慢》(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声声慢》(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8 20: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词两首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的音乐美。
2.理解词中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
3.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反映国破家亡之痛和对故土故乡的思念之情。她的词语言婉约清丽,集结成《漱玉词》。著作还有《金石录序》《 词论》《打马图序》等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大事记
  18岁: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42岁: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46岁: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47岁: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48岁: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71岁: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我们注意她人生的6个时间:
接下来让我们再了解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
故事一:吏部侍郎赵挺之要为儿子赵明诚物色妻子,一日午后,赵明诚梦中诵读了一卷书,醒来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将梦中轶事告诉父亲,父亲茫然问高人得知:“言与司合”乃“词”字也;“安上已脱”乃“女”字也,“芝芙草拔”乃“之夫”也!”赵明诚遂得偿所愿顺利迎娶李清照。
故事二:李清照一生无子,晚年见一孙姓朋友家10岁小女孩儿天资聪颖,遂想将一生所学相授,不想小女孩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顿时哑口无言,被可怕的孤独笼罩。
两个故事,从早年的备受瞩目到晚年的旷世孤独,这就是李清照的一生。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少女纯情
活泼、可爱、
调皮、多情。
chǎn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飘零之苦
寡居之悲
亡国之恨
难以释怀的沉重心情
此词作于南渡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写作背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一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戚戚:
2.乍暖还寒:
3.将息:
4.憔悴损:

3. 敌:
4.怎生得黑:
5.次第:
6.怎一个愁字了得:
形容冬末春初忽暖忽冷冷热不定。
休养、调理、保养。
对付、抵挡
怎样挨到天黑呢
光景、情景
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呢
二读诗词,结合注释疏通词义
悲愁哀伤的样子
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补充:
堪:可以、能够
次第:
①次序
宋江次第渡过黄河北岸。《水浒传》
②依次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③情形;景况
有一座名园?唤做会节园,甚次第?——《清平山堂话本》
④转眼,顷刻:白居易《观幻》诗:“次第花生眼,须臾烛遇风。”
⑤状态,规模:宋 杨万里《题严州新堂》诗:“新堂略有次第否?忙里从公一来觑。”
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鉴赏探讨
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愁,词眼)
二、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借景抒情
一、间接写愁
品读词作:
1.快速再读诗词,找出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
2.分析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结合具体词句来说一说。
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赏意象、品愁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酒。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酒是“愁”的象征

赏析诗歌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渲染愁情
赏析诗歌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雁”象征离愁

赏析诗歌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黄花喻容颜憔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赏析诗歌
黄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
赏析诗歌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赏析诗歌
注意: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 ???
情感:??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二、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读词作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
环境
感受
①一连用十四个叠字,富有音韵美,
②从动作、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层进式地揭示出凄苦内心世界,
③为全词定下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怅然若失
形单影只
凄苦悲伤
①品味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结果
引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叠词的作用: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②起强调作用,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增强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如“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④使表意更确切。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1、最难将息的乍暖还寒的天气
2、三杯两盏淡酒(无法消愁)
晚来急风(凄冷)
3、相识的传书的飞雁(未能带来书信)
4、凋零、满地堆积的黄花(无人摘)
5、独守寒窗(孤单孤苦)
6、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 梧桐(更添愁绪)
结尾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这次第”指哪些光景?“愁”中又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
哪些光景:
为何生愁?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李清照大事记,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8岁: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42岁: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46岁: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47岁: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48岁: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71岁: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亡夫之痛、亡国之恨、故土之思、颠沛流离之苦

本课小结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词眼)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亡夫之痛、亡国之恨、故土之思、颠沛流离之苦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鉴赏;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词语或句子来品读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及营造的意境来品读鉴赏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明确: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①“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②“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③“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明确:①对比。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②衬托。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3分)
(③虚实 ④比喻(象征) ⑤一语双关)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故应:还应。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赏梅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觉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开放的时候,我却漂泊天涯,两鬓稀疏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由景及事及情,先写晚春之景,而后写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无心梳洗打扮的心绪,表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内心的感伤。
B.上片后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将词人的满腹辛酸表现得细腻深刻,这种深重的愁绪,不能触碰,还未诉说,词人便已泪水涌流。
C.词作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用语新奇,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连船都载不动,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
D.下片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堪称描摹愁苦情思的典范。
D.“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错。应有“想象,虚实结合”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明确:①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②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
舴艋(zéměng):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千古词坛闺秀,万世不销清名。文章何憎命?数罹人间不幸。如戏,如梦,魂归青霄幽境。——口占一词怀易安居士,有班门弄斧之嫌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