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2章 人体的营养 易错图表题精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2章 人体的营养 易错图表题精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08 21: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人体的营养 易错图表题精编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分析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标号 加入物质 搅拌 温度 时间 碘液 现象
甲 馒头碎屑、唾液 充分搅拌 37℃ 10分钟 2滴 ?
乙 馒头碎屑、清水 充分搅拌 37℃ 10分钟 2滴 ?
A.变量是唾液 B.37℃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C.甲试管现象不变蓝 D.乙试管现象不变蓝
2.下列关于“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B.淀粉液与清水或唾液应充分混合
C.两试管置于37℃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
D.充分反应后滴加碘液,乙试管中液体变蓝
3.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胆汁能乳化脂肪
B.②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③内的食糜中含有淀粉、麦芽糖和脂肪酸等养物质
D.④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4.我们把产自良好生态环境,安全、优质,无污染的食品称为绿色食品,那么绿色食品的图标是(  )
A. B.
C. D.
5.为了给居民提供科学的健康膳食信息,做到合理营养,中国营养学会设计了“平衡膳食宝塔”(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平衡膳食宝塔”提倡人们摄取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B.宝塔中a层食物最多是为了保证人体能量的供应
C.适量摄入b层食物可预防坏血病但对治疗无作用
D.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每天应多吃c、d层食物
6.探究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下表,请从中选择两组形成最佳的对照实验(  )
试管编号 1 2 3 4
实验过程 ① 加馒头碎屑 加馒头碎屑 加馒头碎屑 加馒头碎屑
② 加唾液 加唾液 加清水 加清水
③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④ 37℃温水浴 20℃温水浴 37℃温水浴 20℃温水浴
⑤ 加2滴碘液 加2滴碘液 加2滴碘液 加2滴碘液
A.1和2 B.2和4 C.1和3 D.3和4
7.同学们在做如下图所示的“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对乙组实验的处理温度没有测量,最后实验结果是:在滴加碘液后,甲组试管不变蓝,乙组试管变蓝,另取乙组烧杯中保温的唾液2mL,再重复甲组的实验流程。滴加碘液后还是变蓝。则乙组实验时烧杯中水的温度可能接近(  )

A.0℃ B.10℃ C.37℃ D.90℃
8.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关于检验唾液淀粉酶能够消化淀粉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  )

A.实验操作顺序是B→D→C→A
B.图A中,滴管加入碘液后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C.除了唾液能消化淀粉,肠液、胰液也能消化淀粉
D.如果要求你设置一个实验验证“口腔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可以用馒头块和馒头碎屑来做实验
9.淀粉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葡萄糖
B.淀粉消化的产物主要在小肠内吸收
C.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D.淀粉是消化道中最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物质
10.对如图探究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
C.用玻璃棒搅拌可使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成功,现象是①不变蓝,②变蓝
11.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一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12.在探究口腔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时,某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步骤 试管 甲 乙 丙
馒头碎屑或馒头块 馒头碎屑适量 馒头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恒温水浴加热 37℃水浴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碘液
A.甲乙试管对照可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
B.甲丙试管对照可探究牙齿和舌的作用
C.乙丙试管对照可同时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消化作用
D.甲试管实验现象是不变蓝,乙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变蓝



二.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3.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分析并回答问题

(1)将A、B试管充分振荡后和C试管一起放入   ℃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2)A与B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3)该实验的结论是:馒头变甜与   都有关系。
14.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入口,首先要经过牙齿切断、撕裂、磨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容易下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促使淀粉分解.为了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回答:
组别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馒头块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块 ① 适量馒头碎屑
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②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5滴
(注: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呈现蓝色,可用此颜色反应来鉴别淀粉.)
(1)若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   .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呈现蓝色是   号试管.
(2)要探究牙齿的磨碎作用对淀粉分解的影响,应该选用   号和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若要利用1号、4号和5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请对如表实验方案中的①②两处进行补充完善:①   ②   .
(4)每组实验都严格规范操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不呈现蓝色,4号5号试管都呈现蓝色,比较这三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15.如图A、B两试管各装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再分别向A、B试管加入2毫升的唾液和清水,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据图回答问题: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淀粉的消化与   是否有关。
(2)B试管的作用是与A试管形成   。
(3)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需要将试管放在37℃水中进行水浴加热。此操作过程的目的是   。
(4)实验最后分别向两个试管滴加碘液,看到的现象是B试管内的颜色   。
A.变蓝 B.不变蓝
(5)通过此实验可以推断在人体消化道内初始消化的部位是   。

16.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试管 加入物质 37℃水浴 滴加碘液
① 淀粉糊2mL+唾液2mL 10分钟 2滴,摇匀
② 淀粉糊2mL+清水2mL 10分钟 2滴,摇匀
③ 馒头块+唾液2mL 10分钟 2滴,摇匀
(1)将试管①和试管②进行对照,该生物兴趣小组要探究的问题是   ,要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的原因是   。图中A、B、C都用同样大小的馒头块处理,都放在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后滴加碘液,这样做是为了   。
(2)分别向冷却后的3支试管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①、②,③三个试管中出现的现象分别是   。对于①号试管出现的实验现象,你解释的原因是   。
(3)该实验能得出结论:淀粉的消化与   都有关系。
(4)如果要进一步探究人在感冒发烧、没有食欲,即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是否有影响,需要设置④号试管,应该在表中几号试管的基础上怎样设置?   

三.解答题(共13小题)
17.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美食,主要原料是糯米,有的也加入豆子、猪肉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内填序号,在“___“上填名称)
(1)粽子中的蛋白质在[   ]胃中初步消化。
(2)人体的器官①能分泌   ,促进粽子中脂肪的消化。
(3)粽子被消化后,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道的[   ]   进行吸收。

18.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其中A、B、C表示消化器官,①、②表示被消化的物质。据图回答:

(1)淀粉在    内被初步消化,最终分解为   才能被吸收。
(2)物质①是   ,它在   中被初步消化。
(3)器官D是   ,它是   的主要的场所。
19.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了解消化系统结构与合理营养的知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请根据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回答问题:

(1)“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的食物,主要营养物质是   。
(2)在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⑦]   。
(3)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第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些处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   。
(4)图1中标号   所示器官的分泌物能促进第五层食物的消化。
(5)小彬同学午餐常吃两份炸鸡翅、一份薯条、2根肉串、一杯牛奶。根据膳食宝塔的提示,小彬同学的这份食谱明显缺少第   层的食物。
20.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肥胖增长较快。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一种状态,它会影响身体健康。
(1)肥胖会增加患一些其它疾病的风险(如图),图中列举的五种疾病中,最有可能由胰岛素不足引起的是   。
(2)某同学食用了一包零食,其中含有4.5克脂肪。打乒乓球时,该同学每小时消耗的脂肪约6克,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同学通过打乒乓球,约需   小时才能消耗完4.5克脂肪。
(3)据调查,我国3﹣18岁人群是糖类饮料的高消费群体,过多饮用糖类饮料也会导致肥胖,其原因是   。

21.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据图分析回答: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2)淀粉和脂肪的消化分别对应着图中的哪条曲线?   、   。
(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D中含有哪些消化液?   (至少写出两种)。
(4)脂肪、蛋白质分别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   。
(5)消化道内参与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   (至少写出两种)。

22.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
(1)吃饭时越嚼越甜,是图[①]   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将饭粒中的淀粉初步分解成   的缘故。
(2)图[⑥]胰腺和小肠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促进糖类、   和脂肪的消化。
(3)图[⑨]分泌的   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
(4)我们吃的食物主要在图[   ]内被消化、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
(5)某人右下腹部剧烈疼痛,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其发病部位是图[   ]。

23.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的实验过程,1号试管和2号试管经过系列处理后,滴加碘液检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号试管中应加入   。
(2)实验的现象是:1号试管   ,2号试管   。是因为   。
(3)结论是   。
24.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2)图中标号①所示的器官中含有的消化液有   。
(3)图中标号①内壁上有许多[②]皱襞和[④]   ,有利于   。
(4)图中③和④的壁都是由   构成的。
25.如图1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读图并填空:

(1)图中曲线乙被消化为   才能被吸收。
(2)从图中看,淀粉的化学性消化是从   开始。
(3)人的胆囊被切除后,食物中   (填“甲”或“乙”或“丙”)的消化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4)某同学为了进一步研究淀粉的消化,如图2 A、B 两试管装入 2 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加入不同物质,振荡使其反应充分,淀粉糊不变蓝的是   试管;B 试管的作用是   。
26.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合用学习小组同学,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有关知识后,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对自己的一些生理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请你认真阅读后,结合图中的甲(消化系统示意图)和乙(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回答下列问题:
(1)小芳说,我早晨吃了一个馒头,馒头的化学性消化是从[   ]   开始的。
(2)小洁说,早晨我还吃了个鸡蛋,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是从图甲中的[   ]   开始消化的,其最终被分解为   。
(3)洋洋说,早晨我吃了油条和豆浆,油条中含有的脂肪物质,需要通过图乙结构中[   ]肝脏分泌的   乳化后才能进行消化。
(4)涛涛说,不管你吃的馒头、鸡蛋,还是油条和豆浆,最终经消化后,都要到图甲结构中的[   ]   才能被吸收,因为该结构是消化食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

27.下面是一份较为合理的早餐食谱:几块面包、一杯牛奶、适量的蔬菜和水果。请据图回答:

(1)食谱中的面包,从甲图的“食物金字塔”来看,属于   类(填字母)。乙图中的曲线   能表示它的消化过程,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
(2)丙图中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腺是[   ]   ,分泌的消化液有利于乙图中曲线   的消化。
(3)消化的主要场所是丙图中的[   ]   ,其适于消化的最主要结构特点是其内壁上有大量的   和   。
(4)丙图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   ]   。
28.读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糊,再向2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向1号试管中加入   。
(2)烧杯中的水温为   ℃时,实验效果最好。
(3)冷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碘液,预测1号试管   ,2号试管   (均填“变蓝”或“不变蓝”)。这说明   号试管中的淀粉被消化了。
29.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因缺乏合理营养知识,膳食摄入不平衡。加上活动量不足,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请据图回答:

(1)某同学长期摄入图中C、D类食物,而很少吃图A类食物,这会导致人体内缺乏哪类营养物质   ,图(二)中曲线   能表示它的消化过程。
(2)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因此应多食用图(一)“平衡膳食宝塔”中的   类(填字母)食物。
(3)图(二)中,X表示消化道的部位是   ,它是人体内消化道的最主要场所,它含有   等多种消化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C; 4.C; 5.C; 6.C; 7.D; 8.B; 9.B; 10.D; 11.A; 12.C;
二.实验探究题
13.37;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14.有无唾液;2;1;3;适量馒头碎屑;2mL唾液;温度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5.唾液;对照;模拟人体口腔温度;A;口腔;
16.淀粉的消化是否需要唾液的参与;在此温度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使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保证变量的唯一;变蓝,不变蓝,部分变蓝;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①;
三.解答题
17.③;胆汁;④;小肠;
18.口腔(或A);葡萄糖;蛋白质;胃(或B);小肠;食物消化和吸收;
19.糖类;小肠;蛋白质;④;二;
20.糖尿病;0.75;体内多余的糖类转化为脂肪;
21.消化道;消化腺;Y;X;D;小肠;肠液、胰液、胆汁;小肠;胃;胃液、肠液和胰液;
22.唾液腺;麦芽糖;蛋白质;胆汁;⑦;⑩;
23.2mL唾液;变蓝;不变蓝;因为1号试管中,水不能消化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2号试管中唾液消化了淀粉,所以不变蓝;唾液对淀粉起消化作用;
24.小肠;肠液、胰液、胆汁;小肠绒毛;消化和吸收;一层上皮细胞;
25.氨基酸;口腔;丙;A;对照;
26.1;口腔;4;胃;氨基酸;3;胆汁;6;小肠;
27.A;甲;葡萄糖;③;肝脏;丙;⑥;小肠;环形皱襞;小肠绒毛;④;胃;
28.2ml清水;37;变蓝;不变蓝;2;
29.淀粉等糖类;甲;CD;小肠;胰液、肠液及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