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力在哪里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力在哪里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8 22: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弹硬币”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从而构建自身关于力的体系,以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能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体验力有大小和方面,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如何实验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也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尚未养成。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科学探究习惯养成的培养。
由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某些力的现象。但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这又是学生所陌生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因此,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 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科学知识:
1.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
2.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和形状发生改变;
3.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真倾听,愿意合作与交流;
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 四下教材、教师用书、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
2. 教师准备:橡皮泥、皮筋、弹簧、乒乓球、小车、导线、硬币(一角)、记录单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
2. 学生之间进行扳手腕的游戏。
3.谈一谈游戏感受,
4. 揭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力,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发现力无处不在。
1. 追问:扳手腕时力在哪里?
2. 学生自由发言。
3.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力的存在?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
4. 学生交流。
5. 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物体抛出后落地——重力,压扁的篮球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弹力,捏紧刹车就可以使车子停下来——增大摩擦力,船可以在水上航行,气球可以飞上天空——浮力)
6. 小结: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力在哪里吗?板书:力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找出力的存在。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力的普遍存在,力无处不在。?
(三)自由探究力的作用。
1. 谈话:力无处不在,而且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它作用在物体时产生的效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出示材料),请你分别给它们一个力,看看这些物体发生什么变化?
2. 学生动手体验,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板书。
3. 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用橡皮泥、皮筋、弹簧、乒乓球、小车、导线等材料,既取材容易,又操作方便,提供有结构性材料,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分组游戏,探究力的要素。
1. 讲述:刚才,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科学研究,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弹硬币”。
2.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硬币应放在“棋子”位置,然后再用手指弹;弹出硬币后,看硬币的大部分落在棋盘的哪个圆圈内就得相应的分数;每人在三个“棋子”位置各弹一次,并做好得分记录,然后算出总分。)
3. 猜测:这个游戏怎样做才能得高分?
4. 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强调活动要求。
5. 学生游戏,并做好记录。
6. 学生汇报、交流。
7. 小结: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只有控制好这些,才能取胜。(板书:力有大小、方向)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悟力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形式也体现出来了,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使“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
(五)总结与延伸。
1.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收获吗?收获在哪里?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扳手腕时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吗?
2. 学生交流。
3. 总结。
4. 课后延伸:课后举行一场小足球赛。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足球准确地传给同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学会学以致用,同时为后面各种力的学习作铺垫。
板书设计:
1.力在哪里
拉力
弹力 无处不在,力是无形的
磁力
压力 力 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
浮力
摩擦力 有大小、方向
……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根据“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科学知识目标上,我通过各种方法、形式让学生来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力,让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成联系,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筛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遵循“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原则及根据“选择有结构的材料”的教学思想,选取了橡皮泥、小车等特定的教学演示材料。帮助学生想办法将这“无形变为有形”,让学生“看”到力,充分表现“力”,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力的存在。同时,我们还通过弹“硬币”的游戏方式来进一步研究对力的操作,表达力的要素。学生在此活动中不仅轻松地获得了知识,而且激发了探究科学的兴趣,“寓教于乐”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遵循“活动原理”及本着“一切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这一教学发展要求来组织教学。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学生的天性来进行科学探究的。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力的经验为基础,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我通过各种方法、形式让学生来感知生活中的力,让学生经历“找力”活动与“弹硬币”游戏,来体验“力”的存在,发现“力”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感悟、理解科学的“力”。
在教学重、难点设定上,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而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来进行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造民主、和谐的施展空间,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记录、交流等活动自己去发现,建立具体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感悟、理解“力”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六、指导教师点评
《力在哪里》一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教材解读,用教材并完善教材。全课的活动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的探究指向明确,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活动材料选择典型而有效。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不论是预设还是面对知识的生成,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以直观和具体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教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使得整堂课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合理,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科学探究。充分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感受、体验,从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教师有扶有放,重视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提高了学生思维含量,提高了探究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