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 古代诗歌五首 知识盘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 古代诗歌五首 知识盘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8 21:5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古代诗歌五首
一、文学常识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诗歌思想进步而充实,风格质朴而明朗,格调苍凉而激越,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标志着唐诗风的转变,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代表作品《感遇》和《登幽州台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怆然(chuàng) 岱宗(dài)
豚(tún) 叩门(kòu)
2.多音字
jiē(结实) chóng(山重水复)
结 重
jié(结构) zhòng(重点)
3.形近字
喧 喧闹 篱 篱笆 怆 悲怆
暄 暄腾 璃 琉璃 沧 沧海
岱 岱宗 塔 宝塔 峰 山峰
岳 五岳 搭 搭档 锋 锋利
凌 凌云 鼓 鼓励 落 落后
陵 陵墓 敲 敲打 洛 洛河
喧 喧闹 篱 篱笆 怆 悲怆
暄 暄腾 璃 琉璃 沧 沧海
三、重点句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剖析: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第四句诗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剖析:这两句诗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剖析:这两句诗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剖析:这两句诗描绘了山环水绕,草木自渐浓郁,蜿蜒的山径也越来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看见绿柳飘飘,花团锦簇,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本联富深刻的哲理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剖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三、结构层次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登飞来峰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农家——丰衣足食
村外——景色优美 喜庆欢悦
游山西村?
村内——民风古朴 民风淳朴
希望——随时做客?
浩荡离愁,黯淡宦情,挥鞭远离京师
己亥杂诗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四、主题思想
《登幽州台歌》:本诗天、地、人三位一体,辽阔而悠远,空旷而苍茫,透露出悲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之情。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通过写登飞来峰远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已亥杂诗》(其五):这首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展示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五、古今对译
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 来者。念 天地之 悠悠,
翻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帝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
独怆然而涕下。
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注释: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原文:
望岳
岱宗 夫如何? 齐鲁 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翻译: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一览众山小。
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岱宗:指泰山。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青,指山色。未了,不尽。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曾,同“层”。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原文: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翻译:飞来峰顶端有座高耸入云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
只缘身在最高层。
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缘:因为。
原文: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
翻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
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
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这里指猪肉。箫鼓声随春社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 离愁 白日斜, 吟鞭东指 即天涯。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声,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落红不是 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