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 族 音 乐 》[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 民 族 音 乐 》[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9-10-22 21: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民 族 音 乐 》 教 案
张 晓 敏
教学目的:
结合现代音乐背景,通过一些充满特别情感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情”的角度,更深一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打破狭隘的民族观,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民族激情。
教学重点:“雨果”发烧碟
背景介绍:
1986年易有伍创立“雨果”的念头。出于对古琴的爱好,他决定先从录古琴开始,从1986年4月到9月经过辛劳的奔波,终于说服90岁高龄的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录制了十首古琴曲,其间又完成了成公量和戴晓莲的录音,起先想请大公司出版,但被告以“阳春白雪”不好卖为由拒绝。最后,他自己掏钱以卡带形式在香港发行,一下子受到乐界关注,好评如潮,八八年在从这三张专辑中精选出雨果的第一张CD《广陵琴韵》,又获多项大奖,从此,“雨果”树起了“发掘民族传统音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大旗。
教学切入:《雨果CD目录》
中国拉弦乐:《夜深沉》、《山东小曲》
中国弹拨乐:《十面埋伏》、《云南回忆》
中国吹管乐:《一枝花》、《喜相逢》
中国打击乐:《舟山锣鼓》
民族管弦乐:
《小刀会》——周星弛《大话西游》
《将军令》——《黄飞鸿》
《雨果CD目录》把“雨果”10年之间出来所有光碟,每一首曲子以一两分钟的长度表现出来,从而使人能够“一叶知秋”。
思考题:
民族音乐与现代音像表现艺术之间关系?
重点介绍:
《雨果发烧碟》之“中国小提琴专辑”
重点作品介绍:
《思乡曲》
《思乡曲》是马思聪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中的第二乐章)
《绥远组曲》由《史诗》、《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三个乐章组成。乐曲以内蒙民歌为基础,表现了内蒙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这三个乐章常被单独演奏,而《思乡曲》演出最多。
《思乡曲》采用单三部曲是写成。在写作方法利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为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教师在钢琴上分解演奏。
乐曲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
(主题~)
这个旋律为上下句结构的乐曲,有波浪形的旋律线和递次下降的旋律来表达情感,加上商调式表示了柔和的色彩,把怀念、忧伤的情绪表现的细腻入微。
第一变奏:
(~)
这个变奏从结构上、音色上、调式上与主题形成了对比,并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音乐内容。
第二变奏:
(~)
这一变奏又从节奏、音色等方面与主题、变奏形成了对比, 并进一步深化其音乐内容。
乐曲的第二大部分是高潮所在,也是其第三个变奏:
(~)
这个变奏是整个乐曲的高潮,他的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情绪,好像作者想到以往在故乡时发生的某些令人愉快的事情。
思考题:
乐曲的第二大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对比是如何?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乐曲的第三大部分再现主题。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由于音区的变化,色彩明亮、情感表现得更加细腻。
乐曲的尾声令人回味无穷。
(~)
乐曲结束落在羽调的属音上,造成一种期待,使思乡之情有绕梁三日之余韵。
思考题:
乐曲为什么要结束在属音上,而不结束在主音上?
作者介绍:
马思聪 (1912—— 1987)生于广东海丰。小时候学过多种乐器 ,1923年赴法国在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后来是从奥多菲亚学小提琴,继而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1930年又赴法国学习作曲。1931年回国,1932年任广州音乐院院长。嗣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音乐教育、演奏、创作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受新音乐运动的影响音乐科主任。1948年任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1949年回到北京,任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文联常委。1953年起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66年11月移居美国并入美国籍。1987年5月20日在美国逝世。
欣赏碟《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片断。
(设计构思:通过民族舞蹈作品的视听欣赏,让学生在“看”的同时,将思维更多的放在“听”上,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对舞蹈的渲染和深化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