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解析】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分解析】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22: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单选题
1.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2.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在给清政府的信中,对英国代表未如期向乾隆祝80大寿“感到十分遗憾”,同时要求与中国平等通商。但两广总督郭世勋把信中的“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把“平等通商请求”,变成了对清政府的“进贡”。郭世勋此举( )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加深了闭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C.隔绝了中英两国的经济交流
D.迎合了皇帝天朝上国的心理
3.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4.“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5.重农抑商政策的政治文化核心便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路,而现代的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民主的价值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民为国之本,但却从未提及人民自身的政治权利。材料主要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是现代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的根本区别
B.使民主的价值规范缺乏历史的积淀
C.对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D.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7.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表明(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8.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
A.解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9.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抑商的必要性????????????????????B.小农经济的脆弱
C.海禁政策的恶果???????????????????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10.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11.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该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由此可见,汉文帝(?? )
A.抑商政策有所放松????????????????????B.提升了商人地位
C.注重发展对外贸易????????????????????D.注重与百姓同乐
12.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13.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14.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5.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曰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16.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7.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18.清朝在制定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而在制定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 “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
19.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 )
A.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B.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D.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
20.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
B.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充分发挥了自然经济的优势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尔国距中华过远,遭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途,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遗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准确提取信息,表述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抗礼的对立气氛。这个被冠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辟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古丝绸之路纵横万里、跨越千年,关键在于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海上丝路走向衰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与实施的目的的主要不同点。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 ?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 ?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 ?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 ?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如何看待垄断组织这种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D
解析: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私通者,商也”“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看出,“海禁”政策实施后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商业秩序和社会安定,这说明“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正确,C错误。A、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4.答案:C
解析:
5.答案:B
解析:
6.答案:B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均输官负责郡国应贡物的运输和销售,这实质上是官营贸易,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从而抑制了私商的商业活动,故B正确。A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农业,故排除C;官营贸易并不能体现政府对商业贸易的垄断,故排除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C。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D项说的是社会矛盾的问题,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中国沿海居民为了生计铤而走险,加剧了寇患,并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时期,允许人们进山自由樵采、捕捞,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汉文帝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放松,A正确;BC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只是涉及允许人们进山樵采、捕捞,没有体现与民同乐的信息, D不正确。
12.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沿海地方土地并不适宜农耕,居民多以海为生;如果禁海的话,民众无以为生,多结队出海为盗;故选D。A项材料并未体现;B项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材料主要是说禁海政策影响民众的生计;C项材料也为体现。
13.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沿海地方土地并不适宜农耕,居民多以海为生;如果禁海的话,民众无以为生,多结队出海为盗;故选D。A项材料并未体现;B项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材料主要是说禁海政策影响民众的生计;C项材料也为体现。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既要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 也要看到质的差异,即中国经济总量依托的大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于近代工业这一差异,才能排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等错误说法。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反映“曰番钱”是银,“来自海舶”,并在泉漳两地都能通用。“曰番钱”为何能在泉漳两州通用?这就说明了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ACD材料不能体现。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其描述的是清代海禁政策,结合所学可判断选D。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海外贸易管理制度。通过题干可知清朝统治者对待本国商人和外商的主导思想不同,这反映出清朝时期的 “重农抑商”观念制约了经济发展,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材料“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反映公行制度阻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排除A;由于公行制度的严格规定,说明不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排除B;由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来看,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故选C;材料表明,公行制度是一种官营商业的形式,排除D。
20.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的行为是出于对货币的强烈需求,这体现了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融合情况,A项正确。B项“全面开放”说法错误,排除;C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对外贸易属于商业领域,发挥的是工商业的优势,D项错误,排除。
21.答案:例:信息:拒绝英国继续谴使东来。历史现象: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评论: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于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解析:
22.答案:1.原因: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陆上丝路受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减少,造成了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2.不同: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形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欧洲各国经济遭到二战重创,亟待外来援助。
“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目的:马歇尔计划以帮助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名,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西欧,为其称霸世界而服务;使西欧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是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的需要。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为了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考查唐宋到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小问是概括原因,从时间限定词“唐宋时期”结合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史实和材料中的关键句子“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就可以得出,注意语言精练,不必展开叙述。第二小问是分析衰落的影响,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这个史实展开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明朝开始‘海禁’”“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从社会转型、世界潮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回答说明类问题,要有理有据,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结合背景史实分析其成因,再从材料中“‘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贏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辟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这一背景,联系古丝绸之路的特点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得出目的和原因。
23.答案: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比较稳定,但十分脆弱;精耕细作。
2.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机户出资组织生产以获取利润,机工出卖劳动为生(或者回答雇佣关系也可)
3.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看法: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