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9 10:0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材知识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kěn切( )
pì如( ) 朦胧( )
累zhuì( ) 拖tà( )
2.多音字组词。
shuài( ) tiáo( )
率 调
lǜ( ) diào( )
3.解释下面的词语。
修润:
商酌:
沾溉:
搀和:
冗长:
4.主题思想填空。
作者通过 、 、 和 等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叶圣陶作为一个 、 的忠厚长者形象,号召我们学习这种叶圣陶这种 、 的可贵的精神风貌。
课内综合实践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mǎo) 繁碎(shuì) 修润(rùn)
B.鞠躬(gōng) 悔恨(huǐ) 公寓(yù)
C.冗长(chén) 慎重(shèn)累赘(zhuì)
D.遵嘱(zhǔ) 感慨(kǎi) 搀和(cān)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违理 逝世 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
B.零碎 领导 诲人不倦 一以惯之
C.旅店 立德 宽厚待人 颠沛留离
D.朦胧 触及 细致恳切 鞠躬尽瘁
3.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1)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A对比 B.比照 C.比拟 D.引用
5.文中提到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 )
A. 作文要用于简洁,随便自然。
B. 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 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D. 作文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6.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添人文气息,你所在的学校将开展“叶圣陶童话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要求策划一个班级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就叶圣陶的童话对你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一段富有激情的简短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选段精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段主要记述了叶圣陶先生什么品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圣陶在文风方面重视什么?鲁迅和叶圣陶在删简和修改方面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演练
(陕西)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1.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 ① →哥 ② ,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③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约写作
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观察身边的同学,描写一位同学的某一品德,语言简洁,言之有物。(字数在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教材知识自测
1.shuài shū zhuó 恳 譬 méng lóng 赘 沓
2.示例:
shuài(草率) tiáo(调解)
率 调
lǜ(效率) diào(调动)
3.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4.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躬行君子 堪为师表 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
课内综合实践
1.B 【解析】 A项,shuì-suì;C项,chén-rǒng;D项,cān-chān。
2.D 【解析】 A项,躬形君子-躬行君子;B项,一以惯之-一以贯之;C项,颠沛留离-颠沛流离。
3.(1)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
(2)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3)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4)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5)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4.D 【解析】 本题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
5.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6.因为叶圣陶从事的工作就是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写他语文方面的主张,方能体现出他的品德和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7.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
8.(1)示例:让花香伴随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
(2)示例:走进叶圣陶的童话,实现孩子的梦想。
示例:通过阅读叶圣陶的童话,让同学们了解童话世界,感受真善美;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示例:举办叶圣陶的童话故事演讲会;举行“我爱叶圣陶的童话”的主题班会。
(3)示例:同学们,在叶圣陶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我们懂得了同情与善良,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童话,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快乐成长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宣传标语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活动方案的策划要考虑活动主题、目的和活动方式的协调统一,切实可行。在做开场白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流畅。
9.(1)主要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德。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作者用“写话”这个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就是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主旨,归纳内容要点。
(3)这句话是叶圣陶的写作观。写文章要像人说话一样,即写话。要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4)叶圣陶在文风方面重视“简洁”关于删简和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只说字,他偏重用语,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阅读演练
1.①回绝并责怪哥折腾;②操管修桥(或出资动员指挥修桥);③带巨款回县为刻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2.哥身体无比虚弱仍坚持去看桥,表明哥对这座桥感情深厚,表现出哥修桥愿望实现后的喜悦与满足,哥的光辉形象如雕塑一般,定格在村民心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桥修成后小清河驯顺、柔顺的情形,突出了新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⑵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哥听到弟为留名花那么多钱时的不理解、震惊、心痛、表现出弟的做法对哥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的格式为:运用了xx修辞,(如果是比喻,最好解释xx比喻什么),然后再是浅层意思,再是深层意思。
4.我认为哥的名字更应该刻上名人墙。哥心地善良,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退休多年操心筹钱修桥;哥慷慨无私,拿出自己全部的养老金用于修桥;哥勇于担当,年老体弱仍一手操管修桥。哥的所作所为,倍受村民敬重。而弟爱慕虚荣,身为将军,不念亲情乡情,不为乡亲办实事。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自己的看法。
简约写作
示例:她是一个助人为乐、热爱学习的女孩,在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就是我们班的同学陈行。陈行不仅学习好,而且特别爱助人为乐。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拿出本子和笔,全班同学都准备好了,就在我急的焦头烂额的时候,陈行问我:“丁雪莹,你丢了什么吗?”我说:“我的文具盒忘在家里了。”“那我借你一支笔吧。”说着,她拿了一支很精致的钢笔,看见有人“施舍”我,我马上眉开眼笑,连一声“谢谢”也忘了说,马上用了起来,陈行高兴地笑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时要运用的语言简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