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教材知识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zhào数( ) 铁钯( )
啮沙( ) 湮于沙上( )
臆断欤(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临河干 临:
(2)二石兽并沉焉?
并: 焉:
(3)阅十余岁?
阅: 岁:
(4)竟不可得 竟: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字 ,清代 、 ,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 》,编纂的《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课内综合实践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2.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寻找经过
人物
第一种
僧
第二种
僧
第三种
讲学家
第四种
老河工
9.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因在朝廷办盐案时,为其好友作暗示,而被和知晓供出,乾隆决定法办他。纪晓岚灵机一动,借酒浇愁,在乾隆经过的地方,故意显出似醉非醉的样子。和看出了他的花招,特意说纪晓岚“醉了”。乾隆说“没醉”。结果纪晓岚转危为安。
(1)纪晓岚装醉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说“醉了”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纪晓岚化险为夷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选段精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②盖石性坚重? ( )
③求之下流,固颠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3)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演练
(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约写作
本文读起来不可思议,可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后。你有没有遇到到类似的前期设想和后期结果完全相反的事情,请写下来。(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教材知识自测
棹 pá niè yān yì yú
2.(1)临:靠近
(2)并:一起 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阅:经历 岁:年。
(4)竟:最终。
3.纪昀 晓岚 学者 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 《四库全书》
课内综合实践
1.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2.(1)被(2)认为(3)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
3.C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4.(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C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
6.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
7.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8.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工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9.(1)借乾隆之口说出“没醉”二字
(2)和想说纪晓岚有罪
(3)“没醉”与“没罪”同音,从而借乾隆之口说自己“没罪”
【解析】 本题考查词的本意和语境义。结合语段内容来回答。
10.(1)①事物的道理②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③本来 。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2)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随意改变原句的结构特点,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语句翻译完整、通顺。
(4)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阅读演练
1.(1)通“涂”,道路。(2)气味(3)沿着,顺着。?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2.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词句的停顿方法。
3.(1)(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2)(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随意改变原句的结构特点,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语句翻译完整、通顺。
4.“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简约写作
提示:只需要写出设想和后期结果不一样的事情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