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19-2020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19-2020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8 22: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再具有行政职能,而是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被削弱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2.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制度已经确立
B.神权政治日益完善
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D.天人合一得以实现
3.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这表明科举制
A.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打破了贵族特权垄断
D.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4.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5.《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
亦不得相关白。”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6.《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D.行政效率高且保密性强
7.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8.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9.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哪一变化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2.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1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秦以后的爵只有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没有了行政职能,说明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故A选项正确。秦朝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政治制度确立,B选项说法错误,排除。由材料“爵……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说明汉时期仍然存在封建等级,没有趋向瓦解,排除C选项。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标志着选官用人的制度的日益成熟,排除D选项。
2.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工作从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诠释周天子权力和统治地位合理性,说明周代和商代比较,世俗王权加强,故C选项正确。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为核心,材料未体现,排除A选项。神权政治指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或统治者借用神或宗教的名义维护政权的政治统治制度,材料未体现,排除B选项。天人合一是战国时期庄子提出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选项。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D。
4.B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珍惜亲情、渴望相相聚情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家国一体,强调家国情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秦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C选项是西周管理全国的政治制度;D选项是选官用官制度。
5.B
【解析】根据题干“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可知,内阁主要是帮助皇帝编写文件,其实质是皇帝特定的秘书机构,B项正确。题干中主要阐述的是内阁的职能以及这个机构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其中并没有涉及和皇权的对抗,排除A。从题干中“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C、D两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6.D
【解析】根据题干“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可知,文件由军机处直接面呈给皇帝提高了行政效率和保密性,同时采取的“银印”等手段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保密性,D项正确。军机处实际上是君主加强皇权的工具,而不是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排除A。题干没有阐述决策的过程和方式,无法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反而不利于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排除B。题干主要是说的是军机处对文件的处理,并没有提及军机处的地位,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7.B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掌握。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宗法制;D项反映的察举制。故选B项。
8.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A;BC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故可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直接排除。
9.D
【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
10.D
【解析】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故A,C两项正确。结合题中括号内的注释,可判断B正确。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1.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九卿的职能分析,其主要侧重于皇帝个人事务的管理,反映出家国一体、君权至上的本质。故B项正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是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本质特点,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唯才是用的特点,C错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不是材料中体现出本质特点,D错误。
12.B
【解析】诸侯用九鼎说明春秋时期诸侯觊觎王权,而不是诸侯争霸,胜者为王,故A错误;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因此建造九鼎,反映出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故B正确;诸侯用九鼎与尊王攘夷无关,故C错误;“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说明诸侯私自建造九鼎,并不是表明大国诸侯问鼎中原,故D错误。
13.(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元朝的行省制度。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宣政院。
(3)特点: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评价: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分封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依据的是血缘关系,即依据出身的高低贵贱,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依据的是君主的喜好,即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主要从地缘代替了血缘、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之类的答案均可。
(2)材料二的图片涉及到行省,所以)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主要从加强中央权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新的地方制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图中A处属于西藏,元朝时西藏属于宣政院管辖。
(3)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直接在材料中寻找答案,即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评价这种制度也是基本上照抄材料,即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4.(1)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2)特点:将政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1)趋势:据材料“……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可知,唐代科举制具有开放性;据材料“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严密化。进步性:结合所学可从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等方面回答。
(2)特点:据材料“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可知,将政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据材料“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可知,宋代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可从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