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9 13: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或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②民族区域自治在什么地方实行?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当地民族有什么权利?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自治权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①
国家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含义:
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从我国汉、唐、清朝的民族政策,归纳总结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政治方面)?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立: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设立机构:安西都护府;
册封:怀仁可汗等
卫青、霍去病武力抗击匈奴;和亲:昭君出塞;
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②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现实特点:
政治利益:
经济文化:
历史传统: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民族分布:
大杂居小聚居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P61)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要遵循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1955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第一个)

西藏自治区
(1965年/最晚)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
自治区域:分三级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00多个自治县(旗)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想一想
生产落后
交通不便
生活贫困
教育落后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旧制度下的西藏农奴
2.举措及成效:
  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道路。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




孔繁森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布达拉宫大修工程:工程总投资7亿元以上,工程期限:1989—2009年。
(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修心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4)20世纪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大开发范围
西气东输
贵州“西电东送”王牌电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有利于从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有利于激发各民族热爱祖国和本民族的感情。

族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好 共同繁荣生活优
B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C
当堂训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进行三大改革
   C. 实行赎买政策     
D. 进行民主改革
D
  4.这是一项意在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这项战略举措是指(   )
   A. 东部大开发战略    
B. 科教兴国战略
   C. 人才兴国战略     
D. 西部大开发战略
D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做主
   C. 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B
6.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