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古诗词诵读6-10首》第二课时 课件(6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下《古诗词诵读6-10首》第二课时 课件(61张PPT)+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2 14:52: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古诗词诵读6-10首》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题
古诗词诵读6-10首
单元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2.过程与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并背诵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诗句,深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在来学习几首
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吧!出示课题。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学习《泊船瓜洲》(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神宗时曾两度为相,推行新政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收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封荆国公,世人称王荆公。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擅长说理,道劲有力。代表作品:《登飞来峰》《泊船瓜洲》《元日》《梅花》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075年春。当时年过半百的王安石接到宋祥宗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王安石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但他几经推辞未获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上京就任,乘船从京口到达瓜州。此诗书写的正是他到达瓜州时候的心情。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5.理解词语:泊:停船靠岸。瓜州: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

间:隔开。
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数:几;几个。
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绿:这里做动词,是吹绿的意思。
还:返回。6.理解诗意。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三)赏析诗歌1.同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B.“绿”字在这句诗句中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之隔的京口,想到再翻过几座山就是家乡钟山,思乡情切而不得。后面两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一草长莺飞的春天。他看到春天满眼的新绿,想到春去还会回来,而自已却归乡无期,思乡的愁绪如春天的绿草一样生长、蔓延。当春风吹绿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3)诗的主题。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诗,写于王安石再次出仕的途中。作者借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学习《游园不值》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龙泉(今浙江)人。本姓李,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长于绝句,写景尤工。 2.解题:“值”是“遇”的意思。雨过天晴,作者去访友游园,碰巧主人不在,他不得进门,所以题目定为“游园不值”,也就是游园不遇。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理解词语:应:应该
怜:爱惜
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 
 苍苔:青色的苔藓。小扣:轻轻地敲。柴扉
:柴门。6.理解诗意。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翠绿的苔藓。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三)欣赏诗歌。1.前后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B.说一说,本首诗表达的主题。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扣”柴门,为什么不是“敲”? 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因为作者尊敬主人,所以作者轻轻的扣着门。(2)“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失望、扫兴、遗憾3.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4.诗的主题
。《游园不值》通过写诗人由游园不遇主人的扫兴转为发现春色的欣喜的心情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三)学习《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王观
(
1035
--
1100),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与高邮的秦观
并称二观。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2.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3.写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自己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5.理解词语: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问:
想要。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若:如果。6.理解诗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三)赏析诗歌1.前后桌合作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B.说一说,本词表达主题。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2)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 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 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教师: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3)“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6)词的主题。这首词描写了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词人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江南山水的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秀眉和眼波,眉眼含情,既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不舍,又表达了词人对好友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福。四、学习《浣溪沙》(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2.写作背景作者被贬官黄州,游蕲水清泉寺所作。当时年岁渐高(47岁),白发渐生,身体欠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能吟咏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昂之辞,袒露出奋发向上。旷达乐观的胸襟就更难能可贵了。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5.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5.理解词语:浣溪沙:词牌名。
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潇潇:这里形容雨声。
白发:老年。
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6.理解诗意。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洗,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 你看,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向西流淌。不要再感慨暮年时光流逝。(三)赏析诗歌1.探讨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B.说一说,词所表达的主题。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清泉寺的风光和环境,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好似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达出词人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两句,以反问提问,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现象,由景生发感慨,自我勉励。表现出词人虽身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主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传达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作者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3)诗歌的主题。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词人借景抒怀,体现了自己不服老,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情。五、学习《清平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又号山谷道人。与张耒(lěi)、秦观、晁补之有“苏门四学士”之称。世号“苏黄”。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2.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5.理解词语: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唤取:换来。谁知:有谁知道。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啭: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因风:顺着风势。6.理解诗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四、赏析诗歌1.探讨学习:(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B.该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A.“寂寞”表达了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B.“唤取归来同住”表达了什么感情?
希望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作者在这里以人格化手法,赋予春天生命。(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A.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B.“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蔷薇在夏天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3)《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
这首词不是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是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之情却表现得微妙曲折、淋漓尽致。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活动探究。理解、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识字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活动探究。理解、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通过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感受诗人对好友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福之情。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通过分析深切体会词人旷达乐观生活态度。。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体会体会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惜春的情感。
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2)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3)谁道人生无再少 __________。(4)春归何处?__________。(5)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2.《浣溪沙
》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的看法,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3.《清平乐》写得是什么时节?表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5首古诗词,对于古诗词赏析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我们应该深知: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5首诗。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游园不值不遇主人
扫兴一枝红杏
欣喜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借
眉眼盈盈处
——
景(轻松)

千万和春住
——情
(祝福)
“情有所依”浣溪沙溪边兰草上阕:写景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清平乐思春(归何处)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惜春问春(知踪迹)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1张PPT)
古诗词诵读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下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在来学习几首
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吧!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学习《泊船瓜洲》


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神宗时曾两度为相,推行新政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收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封荆国公,世人称王荆公。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擅长说理,道劲有力。代表作品:《登飞来峰》《泊船瓜洲》《元日》《梅花》
这首诗写于1075年春。当时年过半百的王安石接到宋祥宗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王安石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但他几经推辞未获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上京就任,乘船从京口到达瓜州。此诗书写的正是他到达瓜州时候的心情。
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指导朗读
泊:停船靠岸。
瓜州: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
间:隔开。
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数:几;几个。
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绿:这里做动词,是吹绿的意思。
还:返回。
理解词语
理解诗意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合作交流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
B.
“绿”字在这句诗句中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之隔的京口,想到再翻过几座山就是家乡钟山,思乡情切而不得。后面两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一草长莺飞的春天。他看到春天满眼的新绿,想到春去还会回来,而自已却归乡无期,思乡的愁绪如春天的绿草一样生长、蔓延。当春风吹绿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赏析诗词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诗,写于王安石再次出仕的途中。作者借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诗词
诗的主题。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学习《游园不值》
走进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龙泉(今浙江)人。本姓李,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长于绝句,写景尤工。


“值”是“遇”的意思。
雨过天晴,作者去访友游园,碰巧主人不在,他不得进门,所以题目定为“游园不值”,也就是游园不遇。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指导朗读
理解词语
应:应该
怜:爱惜
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 
 
苍苔:青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
:柴门。
理解诗意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翠绿的苔藓。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合作交流
全班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
B.说一说,本首诗表达的主题。
赏析诗歌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
“扣”柴门,为什么不是“敲”?
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因为作者尊敬主人,所以作者轻轻的扣着门。
“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失望、扫兴、遗憾
赏析诗歌
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诗的主题
《游园不值》通过写诗人由游园不遇主人的扫兴转为发现春色的欣喜的心情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自读课文
学习《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走进作者
王观
(
1035
--
1100),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与高邮的秦观
并称二观。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
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写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自己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指导朗读
理解词语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问:
想要。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若:如果。
理解诗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合作交流
前后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
B.说一说,本词表达主题。
赏析诗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
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
离愁
山水有表情吗 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
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赏析诗歌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这里的“君”是指谁?
鲍浩然
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赏析诗歌
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赏析诗歌
词的主题。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词人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江南山水的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秀眉和眼波,眉眼含情,既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不舍,又表达了词人对好友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福。
自读课文
学习《浣溪沙》
走进作者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写作背景
作者被贬官黄州,游蕲水清泉寺所作。当时年岁渐高(47岁),白发渐生,身体欠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能吟咏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昂之辞,袒露出奋发向上。旷达乐观的胸襟就更难能可贵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指导朗读
理解词语
浣溪沙:词牌名。
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潇潇:这里形容雨声。
白发:老年。
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理解诗意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洗,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鸟的啼叫声。
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 你看,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向西流淌。不要再感慨暮年时光流逝。
合作交流
探讨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
B.说一说,词所表达的主题。
赏析诗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清泉寺的风光和
环境,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
人好似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达出词人热爱
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
赏析诗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两句,以反问提问,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现象,由景生发感慨,自我勉励。表现出词人虽身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主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传达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作者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赏析诗歌
诗歌的主题。
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词人借景抒怀,体现了自己不服老,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情。
自读课文
学习《清平乐》
走进作者
黄庭坚,字鲁直,又号山谷道人。与张耒(lěi)、秦观、晁补之有“苏门四学士”之称。世号“苏黄”。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清平乐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指导朗读
理解词语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啭: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理解诗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
白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合作交流
探讨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
,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赏析诗句,理解诗意。
B.该词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诗歌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A.想一想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B.从诗句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赏析诗歌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A.“寂寞”表达了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B.“唤取归来同住”表达了什么感情?
希望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作者在这里以人格化手法,赋予春天生命。
赏析诗歌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A.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B.“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赏析诗歌
《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
这首词不是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是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之情却表现得微妙曲折、淋漓尽致。
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3)谁道人生无再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何时照我还
满园春色关不住
门前流水尚能西
寂寞无行路
山是眉峰聚
随堂练习
《浣溪沙
》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的看法,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
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
3.《清平乐》写得是什么时节?表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季
惜春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5首古诗词,对于古诗词赏析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我们应该深知: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游园不值
不遇主人
扫兴
一枝红杏
欣喜
板书设计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眉眼盈盈处
——

(轻松)

千万和春住
——情
(祝福)
“情有所依”
浣溪沙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惜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作业布置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5首诗。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