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复习课件(4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复习课件(46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9 10: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11版课标:
1.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一个基本方针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大成就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蓬勃发展。
·人教版
知识点12--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中国是由________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
2.提出:在__________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6
大杂居
小聚居
筹建新中国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
基本政治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被载入宪法。
(2)1984年,《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5、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②我国已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
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此外,目前全国还建立了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情况
2020年,65周年
2020年,55周年
【典型例题】2018年8月12日,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举行60周年旗庆活动。早在筹建新中国时,为了保障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B
【答案】B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其中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因此,答案为B项。
【变式训练】1.201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来自治区政府成立6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施的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B.它与特区政府享有同样的权力
C.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D.由当地民族自己管理地方的外部事务
2.
2018年8月16日,国家民委发布《2017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情况》。《监测情况》显示,2017年与2016年相比,贫困程度较高的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贫困发生率从10%以上降至10%以下,广西、青海、宁夏贫困发生率从7%以上降至7%以下。这些扶贫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
知识点12--2 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__________,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发展经济
(1)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2)各民族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因地制宜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
西部大开发
(1)时间:20世纪末
(2)覆盖地区:5个民族自治区 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3)意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4)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青藏铁路
2006年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
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
海 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 我国民族关系
各族人民结成了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青藏铁路
平等 团结 互助
【典型例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民族团结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下列哪些事呈现了我国取得民族团结及为了祖国统一制定的方针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进行改革开放
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⑤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⑤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我国未来维护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未来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②⑤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路,不符合题意,故选C。
c
【变式训练】
1.(2018河北)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
①提高了壮族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 ②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下列是小明准备的板报素材,由此可知,他准备的这期板报主题应该是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B
B
“一国两制
”构想
背景
提出
地位
意义
知识点13--1:“一国两制”构想
①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②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最早成功实践是解决香港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①为港澳回归、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途径。
②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③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④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⑤为国际社会以和平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在这些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
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一国两制
【典型例题】1.(2019湖南常德)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答案】B
【考点】“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据“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实践,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B
【典型例题】2.1984年12月19日,《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邓小平出席了签字仪式。运用邓小平提出的“   ”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横线处应该填入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答案】D
【考点】“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本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在香港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D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1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香港岛。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  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  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  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   界),租期为99年。
知识点13--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澳门问题的由来
时间


1553
借口船遇风暴,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7
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
1849
占领澳门半岛
1851
占领氹仔岛
1864
占领路环岛
知识点13--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中英、中葡
谈判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3)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国家主权问题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原因
时间
(4)港澳回归
中国综合
国力的增强
港澳同胞
心向祖国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③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②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①是“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


1、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港澳台与大陆的关系血浓于水,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了祖国统一大业。
(5)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启示
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1、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2、实行社会主义制度;3、为了对外开放
1、有高度自治权2、继续实现资本主义制度3、为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港澳台地区)
相同点
都是国家统一领导
【典型例题】1.(2018泰安)(题文)“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歌曲《东方之珠》中包含了
①香港的历史悠久和百年沧桑
②香港人的精神归属及家园情结
③基督教的忧患意识和天命思想
④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情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
C
【答案】C
【考点】香港回归
【典型例题】2.(2019广东)题17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澳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C
【答案】C
【考点】澳门回归
【解析】根据题图1999年500亿澳元作为经济增长起点,2005、2010、2017分别达1000亿、近2500亿和400亿,可知澳门从回归后经济达到较快的增长。所以D项符合题意。
题17图
澳门生产总值增长
【变式训练】1.(2019四川乐山)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百年国耻。在此之前,侵占香港、澳门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西班牙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国、葡萄牙
D.英国、法国
2.(2018 北京)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祖国统一
B.外交成就
C.军队建设
D.民族团结
C
A
台湾问题由来
对台政策演变
知识点14--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①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②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③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④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提醒: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首先实践于港澳回归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知识点14--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①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②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②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③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4)1993年,海峡两岸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与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会谈
不通邮、不通航、不通商
三国



夷州
琉球
流求
台湾
1662年
1684年
1895—
1945年
1949年
郑成功收
复台湾
清设立台湾府
日占台湾
分离至今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途径
新中国成立初
武力
50年代中期
和平
改革开放以后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武装解放台湾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八项主张
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四不政策
习近平
【典型例题】1.参考消息网2018年6月26日报道称,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6月24日说,1992年的“九二共识”是历史事实,不是谁讲没有就没有。材料中的“九二共识”是指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调整“三不”政策
D.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答案】B
【考点】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解析】1992年,台湾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各自以口头方式达成共识,称之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于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答案为B项。
B
【典型例题】2.近年来,台湾蔡英文当局在两岸关系上不断制造障碍,公然提出“去中国化等主张。对此我们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这是因为
①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③“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唯一方式
④“台独”分裂活动损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C
【答案】C
【考点】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反对台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独”分裂活动损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而“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但是不是唯一方式,可排除选项③;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训练】1.(2018呼和浩特)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欢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A.38年
B.39年
C.43年
D.
93年
2.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③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④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C
1988-1949=39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新情况
两岸关系新发展
②表现:
知识点14--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
A.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实现“三通”。
B.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在会面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①背景:
通商、通邮、通航
日益密切的交往
意义
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无法改变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知识点14--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加强
(2)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互利互惠,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必将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基础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积极因素
根本保证:(1)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国家政策和立法保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提出;《反国家分裂法》
的颁布(3)经验积累: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高度繁荣,证明了“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4)历史渊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海峡两岸有共同的血缘和文化基础(5)现实情况: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6)国际认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献,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都是中国的领土;“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阻碍因素
内:“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外: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美国、日本为限制中国发展,干涉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等
二战期间中美英苏签署的国际文件
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坚持_________的原则
★方针:____统一,____
两制。但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中国
和平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针对的是台独势力和反华势力
一国
促进
两岸交往
推进
对台政策
同根文化
台湾同胞
综合国力
两岸人民
认同
支持
奠定
渴望
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典型例题】1.(2019山东枣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下列事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外交发展
C.对外开放
D.
祖国统一
D
【答案】D
【考点】一国二制
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解析】据题干“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08年11月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可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一国两制的内容与影响。
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8年11月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典型例题】2.下面图片中的内容是小明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的一则短讯,请你说出这张报纸发行的时间是在
A.
1987年
B.
1992年
C.
1993年
D.
1995年
C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4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签定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训练】
1.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他表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创造双赢。祖国大陆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台湾、完成统一
B.民间交流、维持现状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实行三通、加强联系
C
【变式训练】2.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读:区旗中的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精神
解读: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充满生机的祖国
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受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
项目
经济特区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或祖国统一问题)
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实施地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
香港、澳门
新疆、内蒙古、西藏、宁夏、广西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除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
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相同点
(1)都是根据具体国情设立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都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2)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