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最苦与最乐》 2课时课件((共48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最苦与最乐》 2课时课件((共48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9 11:25:34

内容文字预览

(共46张PPT)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我想,只有品尝过生活滋味的人才能说得出它们的准确含义。至于同学们,你们想说“苦”或“乐”,未免有些“为赋新辞强说愁”了。
但梁启超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他的《最苦与最乐》,了解一下名人的苦乐观。
新课导入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导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 第 一 课 时

1.本文作者:梁启超
2.本文选自: 《饮冰室全集》。
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戊戌变法”,广东新会人。
4.梁启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说说作者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写作背景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却(xiè) 监督(dū)
悲天悯人(mǐn)
字词验收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初步感知
这篇文章给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朗读课文(点我)
填空: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而不能______ 。
集体抢答
负责任
尽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
逃避责任
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责任
知足
安分
达观
简要回答:1.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事的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自己的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2.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的第一件乐事。
3.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5自然段的内容。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4.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
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
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同桌互探
苦乐观:“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 一种未了的责任。”
或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
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事实论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证方法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
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述“身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1、给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那良心便时时刻刻jiān dū( )在后头
(2)这种苦乐xún huán( ),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3)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 )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4)我若是将责任卸( )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监督 循环 mǐn xiè)
随堂训练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B. 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C.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指要走的路还很遥远)
D. 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C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X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B
最苦与最乐 第 二 课 时


 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100字以上。
课前练笔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深入探究
作者用这样一组设问构成的排比句,语气强烈,气势雄浑,给读者突出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这一观点,使人深受震撼。
1、作者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这个问题后,一连用了三个设问,构成排比句,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在文中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对比
层层深入
对比论证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深入探究
1、作者又是怎样论述“尽责并得快乐”这一观点的?
责任完成才能得到快乐
从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2、作者引用“如释重负”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深入探究
1、在第5段中,作者引用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3、文章第6段主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在作者看来,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论证结构
写法探究
设问
反问
比喻
语言特色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经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拓展延伸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课堂小结
分论点: 最苦——负责任(1--2) 分
分论点: 最乐——尽责任 (3)
结 论: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4--5) 总
最苦与最乐
本课板书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随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文中画横线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⑸文中红字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写小作文: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200字左右。
作业布置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苦与最乐》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4分)
《最苦与最乐》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________变法”领袖之一。本文是_________(文体)。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恩惠(huì)  解除   任重道远(chóng)    循环
B.修葺(qì) 卸下 死而后已(yǐ) 排解
C.大抵(dǐ) 纵然 如释重负(shì) 坟募
D.缠着(chán) 坚督 海阔天空(kuò) 豪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人处世,但求心安理得,别人要怎样议论,我并不在意。
B.为了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经常带儿子去孤儿院,去慰问那里的孩子。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5.写出下列句子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5分)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    )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4)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②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③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④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⑤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④①⑤⑥③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①⑤⑥②③
7.综合性学习。(9分)
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以“责任在我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写一句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2分)

(2)小明说,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我宁愿过得轻松自在。对于他的这种想法,你会怎样劝说?(3分)


(3)此次的活动将开展朗诵比赛,班级想邀请张校长当评委,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一封邀请涵请他于5月11日下午两点来七年级(3)班参加活动。(4分)




二、阅读理解(24分)
(一)《最苦与最乐》(节选)(13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2分)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2.选段的中心句是:                       。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分)?
3.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3分)


4.“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2分)

5.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


(二)有才与用才(11分)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大将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大将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2分)

4.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苦与最乐》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4分)
《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本文是议论文(文体)。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恩惠(huì)  解除   任重道远(chóng)    循环
B.修葺(qì) 卸下 死而后已(yǐ) 排解
C.大抵(dǐ) 纵然 如释重负(shì) 坟募
D.缠着(chán) 坚督 海阔天空(kuò) 豪杰
(解析:A.“重”应读为“zhònɡ”;C.“募”应写为“墓”;D.“坚”应写为“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B )(2分)
A.为人处世,但求心安理得,别人要怎样议论,我并不在意。
B.为了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经常带儿子去孤儿院,去慰问那里的孩子。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解析:“悲天悯人”的意思是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用在孩子身上显然不合适。)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2分)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解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使”;B项前后表达不一致,去掉“能否”;D项缺少宾语,在句尾加上“意识”。)
5.写出下列句子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5分)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    )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4)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1)排比 (2)设问 (3)反问 (4)引用 (5)对比 ?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B )(2分)
①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②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③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④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⑤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④①⑤⑥③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①⑤⑥②③
7.综合性学习。(9分)
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以“责任在我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写一句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2分)
【示例】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小明说,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我宁愿过得轻松自在。对于他的这种想法,你会怎样劝说?(3分)
【示例】小明,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逃避责任的人生没有价值。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
(3)此次的活动将开展朗诵比赛,班级想邀请张校长当评委,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一封邀请涵请他于5月11日下午两点来七年级(3)班参加活动。(4分)
邀请函
尊敬的张校长:
您好!我班将于2018年5月11日下午两点在教室开展“责任在我肩”的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评委,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敬请光临!
七年级(3)班班委会
2020年5月9日
二、阅读理解(24分)
(一)《最苦与最乐》(节选)(13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D )(2分)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2.选段的中心句是:                       。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分)?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3分)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运用对比论证,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
(解析:本题要求找出一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文字,并分析它的作用。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文中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的文字很多。

4.“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2分)
尽责任之后的快乐。(意近理通即可)
5.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有才与用才(11分)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大将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大将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 ?
作用:通过举百里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2分)
“这两者”指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和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
4.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4分)
略。开放性试题,结合选文中的勇气、自信、智慧任意一方面内容,阐述如何施展才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2.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     ”,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预习任务
1.弄清作者、写作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
2.一读课文,完成相关的批注,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3.二读课文,找出是论点的句子,整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三、预习检测
1.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是   ,字卓如,号   ,别号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2.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 qì约(③? ) ?招lǎn(④? )  悲天mǐn(⑤? )人
xún环(⑥? )?xiè(⑦? )却 ?监dū(⑧? ) ?死而后yǐ(⑨? )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莫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达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契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造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理清全文论述思路。
(1)根据文章标题,作者要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采用先   (①总论,②分论),再   (①总论,②分论)的整体布局。
(2)与标题相呼应,作者先论述    ,再论述    。
(3)哪几段论述最苦,哪几段论述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在前三段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第一个     。它是用什么方法引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这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算是提出问题(确立分论点),第二、三段便是   问题(或叫摆   进行   论点的正确性)。
(6)第二段有  句话,侧重点是第  句,它主要分析阐述  ? ? ? ? ? ? ? ? ? ?,从而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是正确的。
(7)同样作为论据,第三段与第二段是否属于同一类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几个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这些事例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段的论述顺序是先举个人所遇之事,然后扩展延伸到          ,最后得出结论    ? ? ? ? ? ? ? ? ? ?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10)第四段首句是      句,起      作用。第二句是全文的第二个     ,起      作用。
(11)第四、五两段所摆论据与2、3两段又有什么不同?(或论证方法与前两段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过引用并阐释后,作者得出结论:①       ,②      才是真乐。
(13)在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①                   的疑问,明确指出:②           。由此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③                         。
(14)从表面看,作者好像还要做个总结,但作者却就此收笔了。其实不然,这种结尾叫留有余味,把全文的总结论(也是总论点)留给读者自己去归纳:最苦的是       ,最乐的是      ??。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思考:这篇文章给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明确:
2.读完后告诉老师:(集体抢答)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_____,而不能 __________ 。
3.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
4.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标记批注)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5.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标记批注)
6.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5自然段的内容。(勾画)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勾画)
二、同桌互探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勾画)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勾画)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如:
道理论据: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如: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标记批注)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这个问题后,一连用了三个设问,构成排比句,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2、在文中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明确: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又是怎样论述“尽责并得快乐”这一观点的?
明确:
2、作者引用“如释重负”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什么作用?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明确: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在第5段中,作者引用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明确:

3、文章第6段主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在作者看来,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
(四)写法探究
1.论证结构严谨。
分论1: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2: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特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2)运用修辞心情愉悦: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经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2.实话实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或者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⑶文中画横线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⑸文中红字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2.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     ”,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预习任务
1.弄清作者、写作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
2.一读课文,完成相关的批注,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3.二读课文,找出是论点的句子,整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三、预习检测
1.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是   ,字卓如,号   ,别号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2.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 qì约(③? ) ?招lǎn(④? )  悲天mǐn(⑤? )人
xún环(⑥? )?xiè(⑦? )却 ?监dū(⑧? ) ?死而后yǐ(⑨? )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莫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达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契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造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
1.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任公  ?饮冰室主人  维新派
2.①惠, ②缠, ③契, ④揽, ⑤悯, ⑥循, ⑦卸, ⑧督,⑨已。
3.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
不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造句略。
4.理清全文论述思路。
(1)根据文章标题,作者要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采用先   (①总论,②分论),再   (①总论,②分论)的整体布局。
(2)与标题相呼应,作者先论述    ,再论述    。
(3)哪几段论述最苦,哪几段论述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在前三段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第一个     。它是用什么方法引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这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算是提出问题(确立分论点),第二、三段便是   问题(或叫摆   进行   论点的正确性)。
(6)第二段有  句话,侧重点是第  句,它主要分析阐述  ? ? ? ? ? ? ? ? ? ?,从而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是正确的。
(7)同样作为论据,第三段与第二段是否属于同一类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几个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这些事例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段的论述顺序是先举个人所遇之事,然后扩展延伸到          ,最后得出结论    ? ? ? ? ? ? ? ? ? ?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10)第四段首句是      句,起      作用。第二句是全文的第二个     ,起      作用。
(11)第四、五两段所摆论据与2、3两段又有什么不同?(或论证方法与前两段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过引用并阐释后,作者得出结论:①       ,②      才是真乐。
(13)在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①                   的疑问,明确指出:②           。由此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③                         。
(14)从表面看,作者好像还要做个总结,但作者却就此收笔了。其实不然,这种结尾叫留有余味,把全文的总结论(也是总论点)留给读者自己去归纳:最苦的是       ,最乐的是      ??。
答案:(1)分论--总论。(2)最苦  最乐。(3)1、2、3三段论述最苦,4、5两段论述最乐。
(4)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领起2、3两段。分论点。用一连串的设问引出。
作者不直接提出观点,而采用设问先否定其他看法,是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5)分析,  论据,  论证。
(6)四。  4。  责任是不可逃躲的,逃躲了就要受良心责备。
(7)不属于同一类论据:第二段是道理论据--主要是作者的分析,第三段是先是事例论据,然后又是道理论据(作者的分析)。
(8)四个事例: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这些事例都极简洁,且都从个人角度来举。
(9)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使论述步步深入。
(10)过渡,  承上启下,  分论点,  领起本段和第5段
(11)四、五两段主要引用名言来作论据,叫引用论证。引用名句之后,作者要沿着论点方向做些阐释(道理论据,或叫讲道理)。
(12)责任完成了。  从苦中得来的乐。
(13)①?既然这苦是从背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②?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的,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③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14)负责任,  尽责任。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思考:这篇文章给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明确:①什么是最苦②什么是最乐③苦和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读完后告诉老师。(集体抢答)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 ____逃避责任______ 。
3.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4.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5.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6.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5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二、同桌互探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苦乐观:“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 一种未了的责任。”或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如: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论证。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
比喻论证:把责任比喻为“重负”“石头”。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这个问题后,一连用了三个设问,构成排比句,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样一组设问构成的排比句,语气强烈,气势雄浑,给读者突出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这一观点,使人深受震撼。
2、在文中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明确:“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贫、失意、老、死不能算苦”与“末尽到责任是一处苦”对比,层层深入。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又是怎样论述“尽责并得快乐”这一观点的?
明确:责任完成才能得到快乐;从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2、作者引用“如释重负”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尽了责任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样一个观点。这是比喻论证法。
3、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明确:因为快乐的源泉是尽责,尽责并得快乐,相反,不尽责并得痛苦。那么尽不尽责就在于个人的责任心,这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在第5段中,作者引用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为理论论据证明“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这一观点。这是引用论证。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明确:作者还举了“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的例子,来证明身上的责任越重,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大。这是实事论据,其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3、文章第6段主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话在这里起到补充论证的作用。作者首先提出自己论证过程中的一个漏洞“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然后论证卸掉责任,只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样就使论证更完整。
4、在作者看来,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四)写法探究
1.论证结构严谨。
分论1:没有完成责任最苦
分论2:完成了责任就最乐
结论:在苦中可以得到真乐
2.语言特色。
(1)朗朗上口比较流畅:“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2)运用修辞心情愉悦:设问、反问、比喻。
四、拓展延伸
1.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经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2.实话实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或者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 亲戚 师长 同学
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我们要有爱心和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文中画横线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明确:“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红字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曾参与“戊戌变法”,广东新会人。著作有《饮冰室全集》。梁启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二、预习检查
1.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2.注音。
契 (qì )约 揽 ( lǎn ) 大抵( d ǐ ) 悲天悯 ( mǐn )人
3.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得志。 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无入而不自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思考:这篇文章给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明确:①什么是最苦②什么是最乐③苦和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读完后告诉老师:(集体抢答)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 ____逃避责任______ 。
3.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4.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 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5.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6.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5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四、同桌互探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苦乐观:“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 一种未了的责任。”或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如: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论证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
比喻论证:把责任比喻为“重负”“石头”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随堂训练(PPT)
布置作业
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100字以上。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二、深入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这个问题后,一连用了三个设问,构成排比句,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样一组设问构成的排比句,语气强烈,气势雄浑,给读者突出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这一观点,使人深受震撼。
2、在文中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明确:“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贫、失意、老、死不能算苦”与“末尽到责任是一处苦”对比,层层深入。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又是怎样论述“尽责并得快乐”这一观点的?
明确:责任完成才能得到快乐;从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2、作者引用“如释重负”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尽了责任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样一个观点。这是比喻论证法。
3、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明确:因为快乐的源泉是尽责,尽责并得快乐,相反,不尽责并得痛苦。那么尽不尽责就在于个人的责任心,这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在第5段中,作者引用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为理论论据证明“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这一观点。这是引用论证。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明确:作者还举了“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的例子,来证明身上的责任越重,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大。这是实事论据,其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3、文章第6段主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话在这里起到补充论证的作用。作者首先提出自己论证过程中的一个漏洞“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然后论证卸掉责任,只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样就使论证更完整。
4、在作者看来,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四)写法探究
1.论证结构严谨。
分论1:没有完成责任最苦
分论2:完成了责任就最乐
结论:在苦中可以得到真乐
2.语言特色
(1)朗朗上口比较流畅:“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2)运用修辞心情愉悦:设问、反问、比喻。
三、拓展延伸
1.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我们的人生经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2.实话实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或者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 亲戚 师长 同学
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我们要有爱心和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本课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五、随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文中画横线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明确:“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红字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写小作文,任选一)
1.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200字左右。
2.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负责任是人生 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最大的痛苦 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 了的责任。
(分论点1) 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 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大的快乐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 (分论点2) 对比论证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 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不能逃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