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3题;共37分)
1.给分析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外面正响着鞭pào________,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________上双层的悲哀。
②他对普通话生shū________,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________,让我帮他(修改润色)________。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________性的意见。
③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________,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④譬________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 lóng________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 zhuì)又别扭。
C.?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xì)之了。??????????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5.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 , 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 避而不答。
6.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7.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8.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④②③???????????????????????B.?①⑤③②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②④①⑤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B.?礼让????????????????????????????????????C.?律己严????????????????????????????????????D.?谦虚
10.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
11.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
12.叶圣陶,又名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9分)
14.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①________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④________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 , 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分析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答案】炮;罩;疏;不耻下问;修润;商酌;颠沛流离;pì;朦胧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注意此题中的“商酌”和“颠沛流离”的正确书写。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晦→诲 B? 正确? C.概→慨??? D.做→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 C
【解析】【分析】A项中应为“感慨”,“慨”与“心”有关;B项中“累赘”读音应为“léi zhuì”,读“lěi”时,组词如“日积月累”,读“lèi”时,组词如“劳累”;C正确 D项中正确写法应是“拖沓”,“杳”读“yǎo”,如“杳无音信”。
故答案为:C
【点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
4.【答案】B
【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A成分残缺;B前后矛盾;C用词不当;D词序颠倒;E搭配不当;F语义重复;G不合逻辑;H句式杂糅;I表意不明等。
B删去“的籍贯”或“人”。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5.【答案】 C
【解析】【分析】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6.【答案】 A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A 正确 B项中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引号内,这里是直接引用《论语》的话;C项中冒号应改为逗号,这里是间接引用;D项中“作文”后的逗号应为顿号,“作文”和“自作自受”是并列的词语。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7.【答案】 D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应该是“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答案】 B
【解析】【分析】①⑤句先给“人格”下了定义,第③句顺着“人格”的定义作具体分析,②④句是一个复句,关联词是“只有……才……”。按照这个逻辑顺序,连贯起来便是①⑤③②④。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此题关键在于理解句子,在认真体会写作思路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排序。
9.【答案】 C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填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律己严、谦虚。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10.【答案】充当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理解,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充当。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1.【答案】“写话”;“简洁”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填出,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写话”、“简洁”。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2.【答案】绍钧;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如:叶圣陶,又名绍钧 , 二十世纪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13.【答案】突出叶先生严以律己的品德。
【解析】【分析】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的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多角度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分析】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而实际情感真挚,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
14.【答案】 (1)不是。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
(2)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
(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提示:不能改变原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并不是文不对题,文中写到叶先生写文章“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正是他“律己”的具体表现。(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章要读得顺口,听起来动听悦耳,通俗明白,切忌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弄巧成拙。(3)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的。(4)示例: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正着得起劲,妈妈大声叫放鞭炮。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5.【答案】(1)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对生活有耐心和爱;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①“温和”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②“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③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3)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4)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5)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6)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
【解析】【分析】(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如“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等概括即可。
(2)解答本题主要从内容入手,细读老人的经历以及作者对老人的印象就可以解决问题。“温和” 和“剔透”都是老人对待世事及世人的态度。“温和”主要指平等和蔼地对待进步的青年人,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剔透”指老人能够透彻地看穿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写出平凡而充满灵性的作品去温暖世人的心。
(3)解题时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身着灰色棉衣”这一细节体现了汪老的朴素与质朴;“笑着”“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些细节体现了汪老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这一细节体现了汪老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架子。
(4)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线索、悬念)②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③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④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⑤表现手法(象征)。“孤独温暖的旅程”①指汪老一生将自己的一切孤独收藏起来,将温馨与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世人。②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由衷的痛惜和敬佩之情。
(5)对于第一段,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很明显是承上启下。
(6)结合上下文赏析作者的情感。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
【点评】阅读这篇作品我们首先要专注于“温暖”“孤独”这两个词。我们可以先思考“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温暖?”通读全文我们发现,首先是一位名满文坛的前辈都后辈的关怀,让作者感动。老人的招呼让作者觉得自己仿佛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老人对作者作品“真实而细致的建议”更是让作者感激得无以复加。其次,老人在困境中用“温和与剔透”的眼光阅读世界,尽管马铃薯和文学的距离是那样遥远,可是老人却有“耐心和爱”去对待不公平的世界,这让我们感受到了高贵人格的热度。最后的温暖来自于老人背包里的蘑菇,一个高尚的灵魂之所以让世人感到温暖,是因为他们总是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
(
第
一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