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练习(含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练习(含参考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9 17: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基础知识部分练习
1、 单选题
1. 下列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袤(mào) 徘徊(huéi) 瑕(xiá)疵 半明半昧(mèi)
B. 帷(wéi)幕 诠(quán)释 班(bān)驳 锱(zī)铢必较
C. 霎(shà)眼 腼腆(tiǎn) 诧(chà)异 嘈(cáo)杂喧闹
D. 找茬(chá) 锃(zènɡ)亮 反刍(chú) 踌(chóu)躇不绝

2.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隅(ǒu) 官衔(xián) 肆无忌惮(dàn) B. 赎(shú)罪 糟蹋(tà) 弄巧成拙(chū)
C. 驿(yì)站 鲁莽(mǎng) 忐忑(tè)不安 D. 遮(zhē)住 彷(fāng)徨 细心呵(hē)护

3. 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袖手旁观 遵照 寄托 精兵减政 B. 不知所措 嘹望 镣铐 心急如焚
C. 怀疑求真 愤概 领悟 安分守己 D. 一帆风顺 暴躁 栽种 息息相关

4.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 一个成功的实验须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 在环境急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5.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大胆制止,决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
B. 上任后,为了搞活企业,他大胆引进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企业的面貌容光焕发。
C.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名的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6.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在讲台上埋头改作业,他的儿子却在旁边做着鬼脸,同学们在下面忍俊不禁。
B. 李校长一心扑在工作上,极少关心自己的家庭,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赢得了师生们的敬重。
C. 勤奋进取是取得优良成绩的不二法门。
D. 这位地质学家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放着光怪陆离的石块。

7.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个学期,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提高。
B. “勇气号”发回的图片,是火星上有水的证据。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交警部门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D. 艺术家杨丽萍为了舞台艺术《云南印象》,无时无刻不在搜集整理云南的民间舞蹈。
8. 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9. 给下列句子排序,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两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 ⑤①②③⑥④ B. ⑤③⑥①②④ C. ⑤③①②⑥④ D. ⑤①②⑥③④

10. 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在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B. 《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和感人至深的爱国志士。
C.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他向往美、不懈地追求美,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1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演讲词是为了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它需要具备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三个特征。
B.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钱学森,他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有机地联系起来,精辟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
C.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和比喻句,猛烈抨击了美国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表达了黑人对平等自由的强烈渴望与向往。
D.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音乐、雕刻、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二、材料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 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
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 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2.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 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 “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 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3. “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A. 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 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 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 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14. 文中概述柳宗元《蝜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A. 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 小虫贪得无厌。
C. 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 书呆子食书不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①你们看着我们人少, 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②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 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实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5. 概括选文的论点。(3分)



16. 结合内容,分别说说文中画横线两个问句的表达效果。(3分)



17. “你们”和“我们”分别指谁?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三)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各小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8.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分)



19.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分)




20.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2分)




21. 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22.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2分)








答案附录
1、选择题
1. C
2. C
3. D
4. D
5. D
6. B
7. A
8. D
9. B
10. B
11. B
2、分析题
12. C
13. C
14. C
15. 人名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16. ①设问句;能引起现场听众的注意和对所提问题的思考,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富有感召力,使听众产生感情的共鸣。②反问句;揭露了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语气更坚定,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
17. “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我们”指演讲者和广大人民。通过人称变化,揭露了敌人的罪恶和虚伪本质,歌颂了人民力量的巨大。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无间的战斗情谊。
18.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9. 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2)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20. 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21.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