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配套教案、配套视频)(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配套教案、配套视频)(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9 16:46:56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教学 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 方法 启发引导、类比、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 学 过 程
引课 明标 3分钟 【导入新课】  看完了战争的视频,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学 探究 20分钟 1.教师使用多媒体战国形势图(参见教材P3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七雄”分别是哪些,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1)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齐楚燕韩赵魏秦。口诀:请喊赵薇去演戏(谐音记忆)   (3)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 2.乱悠悠使得“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渴望什么?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精讲 点拨 10分钟 3.为了在混乱的时势下称雄争霸,七国纷纷实行变法,谋求富国强兵,其中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最后,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富强的呢?教师简介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点学习“商鞅变法”。 4.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二 战国形势图,标注秦国位置。   学生根据材料,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随后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2)秦国国力相对落后,秦孝公深以为耻,决心改革图强。 5.学生阅读“商鞅变法的内容”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指出:(1)“确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就深受其影响。(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商鞅变法的成效 成效: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国的雄心和力量。 7.请学生根据材料说说商鞅推行变法改革成效最大的原因?   材料一 故事“徙木立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根据材料发言。成效最大的原因:商鞅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严厉执法、公平无私;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教师进一步明确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最主要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同时离不开商鞅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争、勇于改革、行事果断的品质。
训练 达标 10分钟 课件展示相关题目学生回答。
小结 提升2分钟 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征服、称霸变为兼并、消灭。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纷纷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板书 设计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 战国时期的特征 1、 战国七雄 2、 著名战役 3、 战争特点4、 战争结果二、 商鞅变法 1、 起因 2、 内容 3、 结果
教学 反思


(共27张PPT)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一、著名的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及著名的战役、战争
二、商鞅变法的原因、
内容和结果
的结果
历史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七雄戈戟乱如麻,
四海无人得坐家。
记忆小技巧
战国七雄
请喊赵薇去演戏
(秦韩赵魏楚燕齐)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战争规模大
战国时期战争特点
问题思考
当时的人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渴望什么?
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战争结果
魏国
齐国
赵国
秦国
秦国成了实力最强大的
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
成了威胁
强国的变革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变法的原因之一
[ 铁器(左)与耕牛(右) ]
思考:出现了铁器与耕牛会对生产力产生怎么样影响?
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变法原因之二
战国七雄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相对落后,会盟被排挤,遇到侵略无法反击。

变法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不断提高,要适应社会
发展。

二、秦国国力相对落后
解决办法
求贤令
商鞅至秦
变法开始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法其理。
变法的内容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商鞅变法
经济方面
土地改革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结果:从而有利于经济富国。
政治方面




高效行政
确立县制
废除特权
改革户籍
严明法度
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
结果:实现军事强兵
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
变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
商鞅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
历史故事
想一想
故事说明商鞅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言而有信,取信于民
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讲求诚信
变法结果
变法
变法后
秦国成为最强大诸侯国,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变法前
国力
历史评价
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
谋反”,结果商鞅被处
死。那么商鞅变法是
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史记》记载,秦孝公
历史评价
二、评价标准:评判一
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
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
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
是否达到。


一、成功了。
总结
战国时期的特征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2、战争特点

4、战争结果

1、起因

2、内容
3、结果

秦韩赵魏楚燕齐
桂陵,马陵,长平
时间长,区域广
规模大,兵力多。
秦成为最强的国家
(1)生产力水平提高
(2)秦朝相对落后
政治、经济、军事
秦成为最强的国家
1、卫鞅又被称为什么?
商鞅、公孙鞅
2、商鞅变法在哪一年?
公元前356年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
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1)马陵之战 (2)桂陵之战 (3)长平之战
(4)牧野之战
A、(1)(2)(3) B、(2)(3)
C、(2)(4) D、(2)(3)(4)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 )
A、迁都洛阳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原因是( )
A、铁器与耕牛的出现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A
A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