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生物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二)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 分)
1.草甘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研究发现,某种植物对草甘膦具有抗性.将该种植物的抗草甘膦基因转入油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该地域未使用草甘膦的野生油菜中约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育转基因油菜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转入抗草甘膦基因,改变了油菜的进化方向
C.野生油菜中含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量使用草甘膦,降低了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
2.天然玫瑰没有生成蓝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的基因,因此蓝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培育成功的.但日本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合成蓝色翠雀花素的相关基因植入天然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将该基因植入天然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该基因在玫瑰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蓝色翠雀花素
C.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中
D.蓝玫瑰的培育成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
3. 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以表彰他们破解了细胞感觉的“门锁”—G蛋白偶联受体的工作原理(当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B.克隆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需要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C.当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时,受体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D.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 )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突变后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和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①④ B.④⑤ C.②⑤ D.①⑤
6. 噬菌斑(如下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对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不变,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第II卷(非选择题,54分)
29.(10分)在一密闭容器内放入某绿色植物,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不同光照下,该绿色植物从容器中吸收的CO2净增量36mg/h(定值),若放在黑暗环境中,测得容器内CO2净增量为20mg/h,现分别在m勒克斯(lx)和n勒克斯(lx)光照强度下测得有关数据(如图),设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扩散到叶绿体中被利用的转化率为定值a。
(1)a值为 。
(2)光照强度为n lx时的呼吸作用强度 黑暗时的呼吸作用强度(填 “<”“>”或“=”),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是 。
(3)在光照强度为n lx的条件下放置4h,然后移入黑暗中 h后,有机物净积累量为零。
(4)设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为:6CO2十12H2O→C6H12O6十6H2O+6O2(条件:光和叶绿体),在p lx光照下1h内实际合成C6H12O6的量为60mg,则在此段时间内呼吸作用释放CO2的平均速率为 mg/h.
30. (8分)下图甲表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乙表示来自甲图反射弧局部放大、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剌激甲图中的④处,在③处能否检测到电位变化? 。原因是 。
(2)丙图所示神经纤维的a~c三个区域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神经纤维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为:未兴奋部位 (填"→" 或"←")兴奋部位。
(3)甲图所示的结构也参与血糖的调节,胰腺中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
(4)若A和B都位于手部,甲图中的①~④表示麻醉剂可能阻断兴奋传导的四个位点。 某人手部重伤,需要手术,麻醉师所选择的最佳麻醉位点是 (编号);注射了麻醉剂后,用针刺手,手能动却没有感觉,那么被阻断的位点是 所致。
31.(7分)黄河三角洲现存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湿地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下表是对湿地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戊是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表中R表示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
(3)右图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生产者是
(用字母表示)。如果E取食A的比例由1/5调整
为1/2,则E的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
性的 价值,保护其中的珍稀动物,是在 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生。
32.(14分)马铃薯的黄果肉(Y)对白果肉(y)显性,抗病(R)对易病(r)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生产基地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现要用这些杂合体通过杂交方式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YyRr)。
(1)下图表示马铃薯细胞的部分 DNA 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示意图,DNA 的同一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 连接,图中丙氨酸的反密码子是 ,与③相比,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 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 DNA 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
(2)写出杂交亲本的基因型 ;F1 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1 代的 ,F1 代杂合体群体中R基因频率为 。
(3) 用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分别占1/8的基因型共有 种、子代白果肉植株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的比例是 。
(4) 若从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的子代中,选出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为了验证究竟是上述哪种情况,可以将该白果肉抗病植株自交,若子代 ,则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子代
,则是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
38.2012年10月8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 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使人类对细胞和器官发育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转入 特定基因,可将体细胞诱导形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似,可以 产生各种类型的体细胞。下图是应用iPS细胞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技术流程。 请回答:
(1)过程①是在体外分离患者的体细胞,需要用_______处理,才能分散成单个细胞;在培养患者体细胞时,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遭受细菌的污染。
(2)过程②是利用病毒,将4个目的基因(Oct4、Sox2、Klf4和c - Myc)导入患者体细胞,使其转化成iPS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扩增4个目的基因的常用技术是_______。然后将4个目的基因与逆转录病毒结合,再将其导入患者的体细胞。在这一过程中,逆转录病 毒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与过程③的遗传学原理相同的过程是过程_______
(4)过程④的本质是_______。
(5)过程⑤用于移植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的遗传物质与患者的遗传物质相比,其特点是: _______用于移植治疗时,是否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届高三生物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二)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 分)
1.草甘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研究发现,某种植物对草甘膦具有抗性.将该种植物的抗草甘膦基因转入油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该地域未使用草甘膦的野生油菜中约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育转基因油菜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转入抗草甘膦基因,改变了油菜的进化方向
C.野生油菜中含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量使用草甘膦,降低了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们培育出转基因油菜的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故A正确;B、转入抗草甘膦基因,增加了基因种类,改变了油菜的基因频率,改变了油菜的进化方向,B正确;80%的野生油菜体内出现抗草甘膦基因应是野生油菜与含草甘膦基因的油菜杂交的结果,原理是基因重组,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错误大量使用单一除草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但能杀死很多杂草,不杀死导入抗除草剂的农作物,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故D正确。
2.天然玫瑰没有生成蓝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的基因,因此蓝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培育成功的.但日本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合成蓝色翠雀花素的相关基因植入天然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将该基因植入天然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该基因在玫瑰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蓝色翠雀花素
C.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中
D.蓝玫瑰的培育成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
【答案】A
【解析】A、将该基因植入天然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项正确。
B、该基因在玫瑰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B错误;
C、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中,但没有分布在叶绿体中,C错误;
D、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生物的新品种,但不能形成新物种,D错误.
3. 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以表彰他们破解了细胞感觉的“门锁”—G蛋白偶联受体的工作原理(当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B.克隆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需要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C.当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时,受体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D.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A、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克隆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需运用DNA聚合酶,不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错误;
C、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时,受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细胞代谢的改变,C正确;
D、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
故选:B.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答案】D
【解析】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应该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会使所测数值偏小,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它们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所测数值偏小,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统计位于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使所测数值偏小,C错误;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正确.
故选:D.
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 )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突变后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和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①④ B.④⑤ C.②⑤ D.①⑤
【答案】B
【解析】I过程是以DNA为模板形成mRNA的转录过程,还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TP直接供能,故1错误,C、D错误。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故2错误,B错误。某段DNA中的基因发生突变,因为密码子的兼并性,不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故3错误。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因为所含营养物质含量多,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与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故4正确。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故5正确,故B正确。
6. 噬菌斑(如下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对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不变,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答案】D
【解析】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虽然不变,是由于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没有裂解细菌,因而不能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A错误;
B、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说明细菌体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而不是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B错误;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斑数量增长了10倍,但并不表示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因为噬菌体数量是呈指数倍数增长的,C错误;
D、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噬菌体失去寄生场所,故D正确.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54分)
29.(10分)在一密闭容器内放入某绿色植物,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不同光照下,该绿色植物从容器中吸收的CO2净增量36mg/h(定值),若放在黑暗环境中,测得容器内CO2净增量为20mg/h,现分别在m勒克斯(lx)和n勒克斯(lx)光照强度下测得有关数据(如图),设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扩散到叶绿体中被利用的转化率为定值a。
(1)a值为 。
(2)光照强度为n lx时的呼吸作用强度 黑暗时的呼吸作用强度(填 “<”“>”或“=”),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是 。
(3)在光照强度为n lx的条件下放置4h,然后移入黑暗中 h后,有机物净积累量为零。
(4)设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为:6CO2十12H2O→C6H12O6十6H2O+6O2(条件:光和叶绿体),在p lx光照下1h内实际合成C6H12O6的量为60mg,则在此段时间内呼吸作用释放CO2的平均速率为 mg/h.
【答案】
(1)0.8 (2)> 温度 (3)6.3(h) (4)65mg/h
【解析】
(1)根据题干所给出的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净增量为36mg/h为定值,再结合图形可分析得a值为子函数y=ax+b的斜率(定值)。代入x=10, Y=44, b=36(定值),得a=0.8。
(2)根据上述求解,得出这条直线的子函数表达式为:y=0.8x+36,依据子函数表达式可求出n lx光照条件下的呼吸速率=(54―36)/0.8=22.5mg/h,此时的呼吸速率显然大于黑暗时的呼吸速率20mg/h,引起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3)n lx的光照条件下放置4h的CO2吸收量=54×4mg,而CO2释放量=22.5×4mg,故有等式(54―22.5)×4=20×t成立,求解得出:t=6.3(h)
(4)根据方程式得出等量关系为:6CO2 → C6H12O6
44×6 180
X 60mg
求得:X=88mg,此时呼吸速率=(88-36)/0.8=65mg/h。
30. (8分)下图甲表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乙表示来自甲图反射弧局部放大、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剌激甲图中的④处,在③处能否检测到电位变化? 。原因是 。
(2)丙图所示神经纤维的a~c三个区域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神经纤维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为:未兴奋部位 (填"→" 或"←")兴奋部位。
(3)甲图所示的结构也参与血糖的调节,胰腺中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功能。
(4)若A和B都位于手部,甲图中的①~④表示麻醉剂可能阻断兴奋传导的四个位点。 某人手部重伤,需要手术,麻醉师所选择的最佳麻醉位点是 (编号);注射了麻醉剂后,用针刺手,手能动却没有感觉,那么被阻断的位点是 所致。
【答案】(1)不能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2)b Na+←
(3)下丘脑[B]肾上腺
(4)③ ①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在在③处不能检测到电位的变化.
(2)由于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该部位的形成是细胞膜受到刺激后,膜上的 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3)人体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受它控制的效应器是肾上腺和胰岛,分别分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4)手术时,要让患者感觉不到疼,所以麻醉师所选择的最佳麻醉位点是③传入神经,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手能动则④没有被阻断,没有感觉,则被阻断的位点是①.
31.(7分)黄河三角洲现存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湿地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下表是对湿地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戊是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表中R表示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
(3)右图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生产者是
(用字母表示)。如果E取食A的比例由1/5调整
为1/2,则E的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
性的 价值,保护其中的珍稀动物,是在 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生。
【答案】 (1)标志重捕法 (2)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 11.3%
(3)A 1.5 (4) 间接 基因和物种
【解析】(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标志重捕法。
(2)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散失掉的和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二到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是15.9/141.0*100%
(3)A有三个箭头指出应是生产者,按原来食物比例E增加1千克需要1/5*10+4/5*10*10=82千克,调整后E增加1千克需要1/2*10+1/2*10*10=55千克,82/55=1.5。
(4)生态价值是间接价值,保护珍稀动物应在基因和物种层次上。
32.(14分)马铃薯的黄果肉(Y)对白果肉(y)显性,抗病(R)对易病(r)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生产基地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现要用这些杂合体通过杂交方式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YyRr)。
(1)下图表示马铃薯细胞的部分 DNA 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示意图,DNA 的同一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 连接,图中丙氨酸的反密码子是 ,与③相比,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 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 DNA 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
(2)写出杂交亲本的基因型 ;F1 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1 代的 ,F1 代杂合体群体中R基因频率为 。
(3) 用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分别占1/8的基因型共有 种、子代白果肉植株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的比例是 。
(4) 若从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的子代中,选出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为了验证究竟是上述哪种情况,可以将该白果肉抗病植株自交,若子代 ,则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子代
,则是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
【答案】(1)yyRr和Yyrr 0.25
(2)4 0.5
(3)出现抗病株:易感植株=3:1 全是抗病株
【解析】
(1)由于所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且都不是Y R 型,又要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Y_R_),所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yyRr和Yyrr。根据乘法法则,F1 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1 代的1/2×1/2=1/4。
(2)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基因型分别是1YYRR、2YyRR、2YYRr、4YyRr、1yyRR、2yyRr、1YYrr、2Yyrr、1yyrr,共9种。所以占1/8的基因型共有4种,分别是YyRR、YYRr、yyRr、Yyrr。子代白果肉植株(1yyRR、2yyRr、1yyrr)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2yyRr)的比例是1/2。
(3)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应均为黄果肉抗病马铃薯(Y_Rr),但其中出现了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原因可能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如果是基因突变此产生的,则白果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抗病株:易感植株=3:1;如果是亲本(YyRR)自交产生的,则白果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即子代全是抗病株。
38.2012年10月8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 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使人类对细胞和器官发育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转入 特定基因,可将体细胞诱导形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似,可以 产生各种类型的体细胞。下图是应用iPS细胞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技术流程。 请回答:
(1)过程①是在体外分离患者的体细胞,需要用_______处理,才能分散成单个细胞;在培养患者体细胞时,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遭受细菌的污染。
(2)过程②是利用病毒,将4个目的基因(Oct4、Sox2、Klf4和c - Myc)导入患者体细胞,使其转化成iPS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扩增4个目的基因的常用技术是_______。然后将4个目的基因与逆转录病毒结合,再将其导入患者的体细胞。在这一过程中,逆转录病 毒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与过程③的遗传学原理相同的过程是过程_______
(4)过程④的本质是_______。
(5)过程⑤用于移植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的遗传物质与患者的遗传物质相比,其特点是: _______用于移植治疗时,是否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蛋白酶 抗生素 (2)PCR技术 基因的运载体
(3)② (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相同 不会
【解析】(1)从动物组织中分离细胞一般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遭受细菌的污染。
(2)基因工程中常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根据题意,利用逆转录病毒将4个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体细胞,则逆转录病毒所起的作用是基因的运载体。
(3)过程③与过程②的遗传学原理相同,都是基因重组。
(4)过程④是诱导细胞定向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根据图示可知,用于移植治疗的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所以两者的遗传物质组成相同,用于移植治疗时,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