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12 《诗经》二首第 三 单 元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感受古诗优美的艺术魅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更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第一课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1.个别朗读。要求:给生字注音。 ①雎鸠( ) ②窈窕( )
③好逑( ) ④寤寐( )
⑤荇 ( ) ⑥芼 ( ) 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xìng mào 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3.诵读并翻译。
要求:①抓关键词 ; ②解释扩展 ; ③以诗译诗。 重点实词:洲: 窈窕:
逑: 芼:
寤寐:
特殊用法:琴瑟: 友:
钟鼓: 乐:
流:
虚词:之: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古义:捞取。今义:流动。助词,的。例:在河之洲
代词 例:左右流之水中的陆地 文静美好的样子配偶挑选 名作动,弹琴鼓瑟 名作动,亲近名作动,敲钟击鼓使动用法,使……快乐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讲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全诗共三个小节,每小节讲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时的欢乐场景。3.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示例一: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文静美好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示例二:第二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示例三:第三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译诗赏读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对象。
长长短短的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1.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2.关键词句: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和愿望的故事,抒发了由喜悦到失望再到愉悦的感情变化。 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3.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本诗句子之间 大多数句子 相同,少数字词不同(这种手法的特点), 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这样反复咏唱,作用是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4.意境情感:
A.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描写的人物有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产生的效果是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B.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从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的情感,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苦闷、失望的情感。
3.从诗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陶醉和幸福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
的爱情。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
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1.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情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描写手法:人物描写(动作、心理);动静结合; ;白描等。
3.表现手法: 、衬托、渲染、用典、衬托、对比等。
4.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善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5.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比兴虚实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托物起兴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梦幻之乐关雎 《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学习古诗 “一诗五读”的方法;学会从诗的①主要内容、②关键词句、③语言特色、④感情意境、⑤写法技巧等方面去鉴赏一首古诗。 1.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3.预习下一课《蒹葭》。课件22张PPT。第二课时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让我们唱着歌曲《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秦风》“芦苇”1.解题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 葭 伊 人 溯 洄 萋 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jiānjiāyīrénsù huíqī qīxīméijīchísìzhǐ
文言实词:溯: 从: 湄: 跻: 涘: 已: 沚:
右:
文言虚词:道阻且长 且:
溯洄从之 之:
在水之湄 之:积累字词逆水而上 跟随、追寻
河岸 (路)高
水边 停止
水中的小块陆地
向右迂曲她又的诵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读:感知诗歌的内容蒹葭①苍苍② ,白露为霜。所谓③伊人④ ,在水一方。溯洄⑤从⑥之, 道阻⑦且长。溯游⑧从之, 宛⑨在水中央⑩ 。第一章①蒹葭:水边生长的草本植物。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所谓:所说的,也指所怀念的。
④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⑤溯洄:逆流而上。
⑥从:跟随、追寻。
⑦道阻:指道路难走。阻,艰险。
⑧溯游:顺流而下。
⑨宛:好像。
⑩水中央:被水环绕的高地。蒹葭萋萋① ,白露未晞②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③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④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⑤ 。①萋萋:茂盛的样子。
②晞(xī):干。
③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④跻(jī):(路)高。
⑤坻(chí):水中小洲。第二章蒹葭采采① ,白露未已②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④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⑤ 。①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②已:停止。
③涘(sì):水边。
④右:向右迂曲。
⑤沚(zh?):水中的小块陆地。第三章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央。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追寻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追寻她,
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译诗选读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芦苇 白露 秋水 景语即为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再现意境,把情感推向高潮。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而富有变化;都使用了双生叠韵,赋予诗歌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则含蓄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从诗的语言、景物、人物、表现手法、情感、抒情手法等方面,自选角度,说一句体味诗歌美点的话。(1)主题的朦胧
写爱情
写理想
写隐士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1.朦胧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2.含蓄美(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即——执着追求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写法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景物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追求景色迷离
距离遥远蒹葭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二、背诵《关雎》《蒹葭》两首诗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