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学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
《折形状》
执教日期
(1)月(6)日,星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承受力。
知道圆筒形形状的承受力最大。
过程与方法:
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考虑周全的态度。
教学资源
16K纸、双面胶、红砖、木板、科学书。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认定目标。(8分钟)
1.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
2.学生回答: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的承受力。
二、提供素材,动脑思考,合作探究。(25分钟)
1.学生猜测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圆筒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
小组预测,将预测顺序填在科学活动记录单中,说出预测理由。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学生汇报实验注意点。
围绕:①怎样做纸筒?有什么注意点?②放科学书时有什么注意点?进行交流。
4.学生分组实验,填写科学活动记录单。
5.学生汇报。
6.学生预测12边形纸筒的承受力大小,并说出预测理由。
三、交流分享,质疑追问,建构智能。(4分钟)
1.学生交流方法。
2.师生实验。
四、提炼总结,及时练习,反馈修正。(3分钟)
1.学生举出生活中改变物体形状,增加承受力的例子。
2.学生写下课堂上的收获,或者经验教训,或者又产生的新问题。
板块一:
1.在大家的桌子上,有双面胶、纸、红砖。你们有办法让一张纸托起红砖吗?
实验要求:红砖离桌面的距离不小于1厘米。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纸能托起红砖实验给你什么启示?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折形状,对“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的承受力”作深入研究。
揭示课题。
板块二:
1.这里有16K纸改变形状后折成的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圆筒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呢?
2.请大家结合科学活动记录单,小组交流,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
3.实验时有什么注意点?
4.教师巡视指导。
5.你们的预测情况和实际情况一样吗?哪个小组汇报?
6.如果是12边形的纸筒,你们觉得承受力有多大呢?
7.布置学生回家验证。
板块三:
1.既然纸的承受力这么大,那能不能把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托起来呢?
板块四:
1.改变形状,纸的承受力可以托起一个同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折形状?生活中又是怎样利用改变形状,增加承受力的呢?
课件出示。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新的问题。
规定红砖离桌面的距离不小于1厘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改变纸的形状,增加承受力。
一个实验,还不能肯定“改变物体形状,可以增加承受力”。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面活动作准备。
让学生看到,一张纸可以折成很多形状,那么这些形状的承受力是否一样呢?进一步往下探究。
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做纸筒和科学书的摆放。因此,这里教师给出将近9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实验的注意点,这是本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给出12边形纸筒承受力大小的预测,一是了解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
由纸托起班级里的同学,联系到“改变物体形状,增加承受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的目的。
作业设计
回家验证12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板书设计:
折形状
改变物体形状,可以增加承受力。
圆筒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科学活动记录单
第( )小组
纸筒形状
预测承受力大小顺序
实际放科学书的本数
实际测试顺序
正方形
六边形
三角形
圆筒形
我们的结论:
收获与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