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本文展现了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带领读者全面了解丽江。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丽江在自然和人文审美方面的主要特点。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用“一滴水”串联起了众多内容,同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自如地调控着描写的角度和详略,使文章既丰富又精巧,既有诗意又有童趣。无论是教师指导还是学生自读,都可以将把握文章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作为重点,也可进行仿写训练。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3,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意,抒情性、节奏感都很强,既很形象,又有厚度,透着哲理·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想象反复朗读、品味:作者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颇具匠心,其技巧值得学生欣赏、效仿。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探访了当时还在建设中的高山植物园。回到丽江城后,受友人所赠十三卷本《云南史料丛刊》的“诱惑”,阿来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面对着众多写丽江的佳作,面对着丽江的千头万绪,他觉得“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了,如何着手,依然心下茫然”(《小资与艳遇概括不了真正的丽江》)。最终,阿来写出了这篇文章,我们也就有了这篇课文。
文章共16段,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却很清晰,作者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以“一滴水”作为线索和流动的“镜头”,串起了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1一5段,以水滴“自述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第6一16段,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现在。从空间的维度来看,第一部分由高而下,从雪峰直人地下;第二部分则是平地起伏,接近一般游人的视角。两部分连在一起,恰好是一滴水从在玉龙雪山之巅形成到汇人金沙江的真实时空历程,文章就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叙事框架中缓缓展开,让虚构的叙事者娓娓道来,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
第一部分中的第1、2两段,讲述“一滴水”的前生,更描述丽江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最重要的地理标志一一珏龙雪山。文章一开头就营造出从峰顶俯瞰的空间高度和地质时代的时间长度,气势不凡。
接下来的三段,借水的行程,描写山林的风光,更重要的是以简约而又形象的语言,极具概括性又不失具体地表现丽江城(特别是四方街)的建成史和成名史。记录了对丽江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人物。然后用几笔简略的描写,展现溶洞的幽暗,让“一滴水”暂时退隐幕后,这既是一般所说的“过渡”,也是文章进行时空转换与跳跃的准备。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它本身构成一个局部的时空线索。就时间而言,从白天写到黄昏、夜晚,继而写到次日黎明;就空间而言,从城外的黑龙潭,城边的大水车,循玉河人城,穿越丽江城后汇人城外的金沙江。
经过第6段的过渡,第7段从国际化的视角开始表现今天的丽江游人丛集、名声远播的盛景,这其实是第5段中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作者行文中时时扣住玉龙雪山,既使文章前后相扣,也表现了丽江古城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下文“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的评述预作张本。
第10一15段是文章集中描写丽江城的部分。作者首先描写古城人口处的大水车,这既是游丽江的实情一一很少有游客不在大水车这里驻足的,同时也集中表现了丽江与水、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接下来写“一滴水”穿越城市的见闻,由于水的“流速”很快,不断地穿越和跳动,使作者“理所当然”地可以采用快速、简约的描写手法,对每一个描写的“点”都是几笔带过。总体来看,他描写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群组”:一是丽江深厚的文化传统,包括手工艺、音乐和东巴文字;二是丽江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民居的建筑形制、种植花卉的传统、主人与游客之间的和谐关系;三是丽江美丽的夜色,夜色中人的活动与心境;四是丽江城外果园、田地的夜景,突出其通透与静美。这些内容既能体现丽江的特点(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特点),其中大部分又是游人来到丽江最典型的见闻,作者选材的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从第15段开始,文章又回到对自然的描写中,慢慢收束,并回应开头处对丽江城所处自然环境的描写。第16段点题,收束全文,时空线索在此最后交织并戛然而止,作为线索和镜头的一滴水,也“跃人江流,奔向大海”。文章结得简洁明了,而又留有余韵。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在详略安排上处理得相当到位。总体而言,他并没有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景物的“形”和风貌的“事”上,而是着重抓其神髓。所以,文中较少具体详细的刻画,往往是寥寥数笔,画出主要特点,笔触就立刻跳开。具体而。,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丽江的人文内涵上,无论是对城市历史的追述,还是对城市现状的概述,特别是对城市的具体描述,都主要突出“人”的要素:建城的木氏家族、为丽江扬名的徐霞客、世界各地的游人、白发老者、浇花的房东、寄居的客人、夜游欢饮的游人等。作者集中描写人创造的历史文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人与这座城的美好相遇,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厚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对文章重点的选择是合乎实际的,因为丽江本身对游客的吸引力,其实主要就来自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章在叙述和描写中,借“一滴水”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感情,有久久的渴望,更有由衷的赞美一一一赞美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赞美丽江古城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更赞美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在游记散文中,情景合一是基本要求,但直接的抒情并不符合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审美风尚,因此,尽管“借水抒情”已经让作者获得了相当大的抒情自由,但他的抒情仍然主要是靠描写本身和精到的评述来表达的。
二、素养提升
游记不是简单的参观记录或单调的景物描写,它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的文体,好的游记既要得读书思考之助,也要讲究写法上的创新。在这两方面,《一滴水经过丽江》都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首先,在本单元的几篇游记中,本文内容的丰富性上是比较突出的,这些内容并不都是行程中的见闻,很多都来自作者的积累。作家徐迟曾说游记要有“一、政治经济情况;二、历史地理背景;三、社会风土人情;四、最好还要有人有事”(《漫谈游记》)。这些内容,在本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阿来在写作本文之前对丽江已经有相当的了解,还先后阅读过《云南简史》和《云南史料丛刊》(这套书的第十二卷就有很多关于川滇藏区和丽江当地的重要史料),这都为他写作本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正如另一位作家孙犁所说的,“‘两万’的关系,‘读万卷’'应该在前,‘行万里’应该在后;不然,只是走了路,爬了山,还是写不出好的游记来”(《万里和万卷》)。正由于对自己要写的对象有比较充足的资料准备和理性认识,作者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把这些内容自然地融人文章的整体中去,并不显得堆砌、臃肿。
其次,本文在写法上有别于一般的游记,颇有新意。总的来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游记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壶口瀑布》的时间和视角选择,《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大量呈现作者的身体感受,《登勃朗峰》中奇妙的联想和奇特的经历,都透出新意;但是,本文在创新的程度方面显然更为突出。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一一一滴水”,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时空线索,又用它与读者交流,抒发情怀,这就使文章在“展现”之余又有“讲述”,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除此之外,本文并不拘泥于详细描写具体景物,而是着力表现景物背后的丽江的人文精神,采用的是全景呈现、突出内涵的写法,这与常见的游记也有所区别。
作家王充闾在总结自己的游记创作经验时曾说,游记需要找到独特的“点”,“它是艺术构思的起始点、切人点,是感染读者的最佳向导,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交流的焦点的最佳选择”;同时,他认为游记可以“换一种手法”来写,“也就是从大处落墨,做全景式叙写。不侧重当时、当地每一个具体景物的描摹,不局限于个人所见事物本身,不停留在某件具体事物上,不着意于刻画个别情节,而是把山水自然当作一部大书,捧起来读”0我写纪游散文》)。这两条创作经验,用来评述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比较恰当的。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以“一滴水”贯串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游记属于写实的文体,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点”来贯串全文,既要考虑文章写作方面的因素,还要合乎描写对象的实情。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口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
“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可以将按照一般写法需“旁逸斜出”加以介绍的内容也纳人到游踪所见的范围内,从而拓展了文章的表现范围,也不会让文章产生太多枝节。
用“一滴水”贯串全文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了自由的视角。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在实际的游程中,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
灵活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作者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方面,本文通过一些在时空上不相连属的景物来表现今天的丽江,这种写法的缺点是景物之间容易出现断裂。一般的写法需要相当数量的衔接文字来消除断裂感,而本文作者只需要简单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文章轻灵而生动。另一方面,对一些作者想“点到”却不愿详细描写的景物、事件(如东巴文字、主人与客人的对话、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作者常常利用“水滴”的流动或跳跃,点到即止,“理由充分”地不做详细描写。这样的写法虽然“不细”,不能穷形尽相,却能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引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与思考。正如王充闾所说的,“在散文创作(包括游记)中,愈是自由地联想、概括,省略一些事物的特殊过程、众多细节、微妙差异,形象往往愈是鲜明。没有概括,就难以进行形象的净化与情思的聚焦”(《我写纪游散文》)。作者之所以能大量地、毫无窒碍地使用这种写法,与用“一滴水”贯串全文有密切的关系。
最后,“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曲。虽然游记的抒情多采用第一人称,但设置“一滴水”这样一个人格化的文本内部抒情者,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切深挚。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阿来的文学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他的散文往往带有诗意。就本文而言,语言的诗意首先体现在抒情性与节奏感上。例如,“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连续使用“看到了”,赋予简略传神的描写一种抒情的意味,句子内部有短有长,有整有散,节奏多变,带着诗句一般的弹性。又如,“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人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连续的两个“想”、三个“被”,“那样”与“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断开,在有意识的重复中,在长短节奏的鲜明对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滴水”的心愿。再如课文的最后一段,反复强调“作为一滴水”,连续使用“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形成一种语言上的复沓,不断突出抒情主体,包含了无尽欢欣、无穷感慨,有着浓重的抒情诗的韵味。
其次,作者善于将漫长的时间、广大的空间浓缩起来,凝聚在某个具体的点上,使文章的语言富于厚度和质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如“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了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既凝练又不失形象地概括了丽江古城建成后的“成名史”,语句的历史感很强,`有着叙事诗一般的厚重。
最后,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然“这些人来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等。这些句子或直接评述,或制造反差,既表现了丽江人与自然和谐、让人心灵沉静的特点,也透露出某种文化、人生的哲思,带有哲理诗一般的睿智。
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描写对象表现得既有形象性,又富于情感和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一些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时,作者往往不单纯使用说明性的介绍,而是将其转化为叙事性的讲述甚至适当的描写。例如,关于丽江古城的建设和出名,作者采用的是讲述小故事的写法;关于丽江城的选址缘由、四方街前水闸的作用,则以简要的描写来表现。这样就让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自然和谐地融人了全文如水流动的叙事中,文章的表达也显得更加圆融,更有整体感。
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但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可采用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研讨的过程中,层层深人地把握文章的写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学生阅读文章后,很容易有某种印象、感觉,但未必能进行理性概括总结,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不要急于公布答案。教师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读写结合的训练,随堂的段落仿写和课后的借鉴创作都可以。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写作特点体现得比较突出的段落,让学生设想如果用一般的写法可能怎么写,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效果。还可以适当将本单元的四篇游记的写法做一些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明确本文写法的独特性,也能对本单元的学习做适当的小结。
5、本文虽然是作者“有所为而作''的作品,有特定的预设读者,但它还是体现了阿来散文的部分主要特点,比如对文化的关注与开掘,文章中的诗意,语言的节奏与唯美的追求,等等。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阿来散文》《大地的阶梯》等作品,进一步了解阿来笔下的自然与文化,体会其创作风格;也可阅读一些有关丽江的诗文,增加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设计
1、紧扣“经过”,通读课文。
(1)教师板书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解决基本问题:“一滴水”就是文中的“我”,“丽江”是课文的描写对象,而“经过”构成了课文的主体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词典,明确“经过”有时、空两方面的含义。
(2)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①“我”在何时来到何地?
②“我”在何地见到何物(景物、人物、事物)?
③“我”所见之物体现了丽江的什么特点(或与丽江有什么关系)?
(3)由学生分组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时空线索、主要内容、丽江的主要特点等。梳理方式可以由学生自定,表格、树状图、思维导图都可以。
(4)提示学生将本文的内容与本单元其他课文做丰富程度方面的比较,提示学生要关注游记的知识性、丰富性。不妨引用董其昌的话:“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画禅室随笔》卷二)提醒学生注意游记写景之外的内容。
2、问题深化,细读课文。
(1)经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相对有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按所选问题重组学习小组,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①“我”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视角“看”丽江的景物、人物、事物的?本文的写景视角与《壶口瀑布》有什么不同?
②本文的景物、风貌描写方式有什么特点?与《登勃朗峰》有什么不同?
③你觉得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分析它们究竟好在哪里。
(2)学生结合问题读文章,读完之后,以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分别汇报交流结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问难,让学生不断深化对文章的认识;对学生的观点,但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3、抓“一滴水”,领会特色。
(1)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自由思考、讨论:课文的写景视角非常多样,“看”的方式极为灵活,这与作者用“一滴水”贯串全文的写法有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后,教师可进一步布置任务:本文的第3段和第13段,如果不采用一滴水”讲述的方式,该怎么写?表达效果与原文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动笔改写或口头作文,进一步领会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4、对读仿写,引向课外。
(1)教师布置两个课外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完成。
①阅读刘增山《小溪的行程》,与课文对比,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分析“我”在两篇文章中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②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本地景物,写一篇简短的游记。
(2)教师推荐学生阅读《阿来散文》或《大地的阶梯》,简要介绍内容,将其纳人学生的学期整本书阅读计划中。也可推荐余秋雨、王充闾等人的游记作品,让学生体会融景物、书史、感悟、思考于一体的游记风格。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诗人、作家。1959年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1976年在马尔康县卓克基公社中学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考人阿坝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后任乡村教师。曾任《科幻世界》和《飞》杂志主编。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代表作有《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词》《灵魂之舞》《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抒情诗集
《梭磨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小说集《月光下的银匠》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2m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有英、法、德等文种译本出版。其创作深受中国藏、汉及西方等文化的多元滋养。
二、一次美丽的精神之旅一一滴水经过丽江》赏析(朱献华)
阿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如果把阿来的小说比作崇高厚重的巍巍昆仑,那么他的散文就是涓涓流淌的溪流,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本文就是作者在洞悉云南丽江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之后,运用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诗情,用心写就的一篇精美散文。
1、角度新颖,构思奇特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从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丽江的源头玉龙雪山,凝聚着纳西人智慧的丽江古城,以及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四方街,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集历史、人文、地理、科学于一体的美丽画卷,在诗情画意之中让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不仅使情感表达更为浓厚、动人,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而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水滴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仅生动、形象、传神,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更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以上都反映出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之处。
2、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虽然本文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而且沿途描绘了大量的人文自然风光,但全文游踪清晰,主次分明,行文灵活却不紊乱。文章先从玉龙雪山的冰川写起,交代丽江的起源;接着写奔流到丽江沿途所见所闻,其中既有山峦、瀑布、树木、鲜花,更有千百年来建设美丽丽江的纳西族人,由“丽江坝”到“丽江城”称谓的变化,则反映出丽江由封闭的古老城镇变为开放的旅游城市这一历史变迁;最后作者抓住重点,对丽江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四方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那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售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无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丽江古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而远离尘世喧嚣、坚守那伊甸园般的美好,正是丽江亘古不变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丽江吸引全中国、全世界的人前来膜拜的原因所在!
3,内涵丰富,美不胜收
阿来散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客观的叙述、诗意的审美与文化的遐想并行。他从一滴水的角度去描述丽江,虽然让人欣喜,却不矫揉造作。他尊重自然、历史和科学,笔下无论是山川河流、风土人物抑或历史典故,都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他不为文造情,体现出一个作家良好的学养和风范。阿来本色是诗人,他的文字清新自然,就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读了这样唯美的文字,让人也情愿做一滴水,流过丽江沉淀的悠悠岁月。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散文既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又不失厚重的人文底蕴,丽江古城、纳西民族、东巴文化业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而优美的丽江、优美的文字和优美的思想相互碰撞,最终造就了这样一篇传世佳作。
(选自《美文欣赏与解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一一以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谢慧)
1.诗性一一生命的本真之美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阿来生长于几近隔绝的藏域边界,藏族那种浑然天成、未经雕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光便成为他审美视域中的全部内容,在对这种纯生命形态的体悟中,阿来形成了对生命原始、浪漫的诗性认知,并逐步成为其美学观念的基本内核。在《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水”的视角关照了整个丽江,“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自己的前生“·“·也是一滴水”,“水”的形象在作品中经历了三次物化状态的转变,且每一次转变都以时间巨流的推移为媒介,而在其自述的言语里,却和缓、安宁地,仿佛就在眼前平静地更迭。这固若磐石的生命本原下,实则涌动着催生巨变的能量,蕴藏着百转千移的波涛,这种表呈的内隐、形动和意静透着“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当空”般的诗韵,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化境一。生命本真的恒
“”远可化外显演变得动荡于无形,使其在万千变化中不离内蕴之宗,不失性灵之本,水这一意象正是阿来诗性的生命意识于作品中的投射及映昭
诗性美是阿来生命意识的基本构成,同时也影响于他的文学创作,“艺术使存在之本质在其纯存在中,在其生命的永恒之中显现出来”,这种永恒即为诗性之美。“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阿来选择了银器、翡翠、老者、古乐等极富诗性表现力的意象,并以清丽韵致的语言将其连缀起来,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在听觉与视觉的流转中,银器碰撞之音仿佛有了轻灵的形象性,翡翠的通透质色仿佛着了和润的温度感,不同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得符号化的意象在眼前、在耳畔鲜活起来。人们真正体悟到那朴拙自然、古韵悠长的意境,感受到一种外化形态再变而生命本真恒远的安稳、超然之美,“阿来在与我们分享真切、丰盈、饱满而朴拙的情感同时,也使得我们在一个香、形、感俱备的诗性童话中徜徉”。诗意是阿来文学风格的灵魂,无论是他早期的诗歌,还是中后期的小说、散文,都竭力丰富意象的内蕴,营造朴拙的境界。
2、共生——生命的爱的本质
阿来认为,生命本原具有爱的属性与能力,因此,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会表现出一种共生意识。“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在“水”自上而下流动的视野中,古城、山林、柏树、房屋交叠掩映,错落延伸,一个“依”字和一个“顺”字描摹出了人文景观傍山水而生、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状态。丽江之水滋养了古城的生命,古城便以醇厚人情美丽了这方土地。“任何自然都是人化的,人的历史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交融契合,使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这种人与自然的交融状态便是生命共生意识的一个投影。庄子曾提出过“齐物”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观念古已有之,而藏族独特的地域风貌又使阿来天然的生长于多元的生命形态之中,因此,这种共生意识便更强烈地植根于其生命内部,他始终抱有一颗自然的赤子之心,以爱的眼光关照所有生命个体。
阿来笔下的共生意识不仅局限于人与自然这两个生命共同体,作为一个“人类的作家”,他爱的眼光关抚历史空间内的所有生命个体,因此,我们总能在其作品中感到一种广博仁爱的情怀及对普遍性主题的追求。《一滴水经过丽江》在生态关系的主题深处,是对传统与现代两个文明生命主体的思考,阿来并未选定任何一个立场去赞颂或斥责另一种文明,而是以一滴水的视角,穿行于两种文明之中,真挚地感受着一种共融之美,即现代消融于传统,亦美丽了传统。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两种文明的界限,甚至传统与现代的概念都已模糊不清,阿来正是以这样一种深广的眼光创造了一种大文化境界,消解了古今之别,稀释了新旧之异。这也是为何我们在阿来的作品中感受不到时间流逝的痕迹,“许多年的沉睡”“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仿佛只是推动行文的符号而生命本原并未因时间改变,只因共生永恒。正如我们不能将阿来定义为藏族作家抑汉族作家中的任何一个,因为汉藏文化早已共生于其思想灵魂深处,衍化为具有普济情怀的文学视野,指引着他不断勘测生命的厚度,而非丈量历史的长度。阿来于文学创作中追寻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主题,展现了承寓共生意识的灵魂本真。
3、平等一一灵魂的共同呼吸
“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有灵魂的,包括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投射在阿来的作品中,即为一种平等的生命观,这种观念决定了其写作的态度与创作视角。作者并不是以人的高度超然物外的俯瞰古城风光,而是将自己化作自然界的性灵——“水”,以平等的视角勾画眼中的生命——“繁花绿林向阳而生”“玉龙雪山巍峨蕴藏”“鳞波碧潭澄静幽彻”,这所有的意象仿佛皆在阿来笔下活了过来。丽江古城的一草一木、一桥一屋,不再是文字表现下的意象,而是活着的生命本身,是真实的灵魂个体,这种创作视角使阿来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敬畏的写作态度,“向着自己身体和灵魂最终的栖息地,向着义无反顾的目标匍匐向前”。在该篇中,创作主体始终隐匿在文本眼光背后,运用一种画外镜头,真实还原古城风貌,从写作原点上避免了主观因素的渗人与人为意志的影响,使情感的流动蕴藏于无形之间,力求营造一种纯粹的文学视域,使个体灵魂自由无拘地跃映于文字之上,这便是从创作视角层面对生命的本原追求。
在文字语言上,阿来也力求对生命个体作原色呈现,他减少复杂意象的使用与语言技巧的卖弄,而还原文字本身的纯粹性,通过对其符号表意功能的充分把握,自由运遣其丰富内涵,营造出古朴质真且意蕴深广的言语境界。“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文字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及繁复的技巧,仅用一枚银盘喻指月轮,却使朴拙古韵于文字中透溢弥远,仿佛双眸着清冷质色,眼底映金属光泽,在清丽自然的朴拙意境中,显出一种真实的生命力量。读者可透过星光、薄云、月亮等意象本身感知其潜在的生命厚度,触摸其灵魂的恒久跳动,阿来通过对这样一种纯粹而蕴藏的境界营造,于作品中还原了生命的本真色彩。
(选自《文化学刊》2017年第8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