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4.3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4.3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9 21: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材分析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无处不在的力》 的第三课。本课以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贯穿,研究地球引力的两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呢?”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这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教材共安排了一个故事、 两个活动, 属于科学知识型的课。 本课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上成自然课甚至语文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
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这堂课要上出探究味有不小的难度!
学情分析
关于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启示的故事, 很多学生都听说或看过, 部分学生或许还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但地球引力到底是什么?学生头脑中还是不清楚的。教学中尽可能用最简洁却又有结构的材料, 为他们理清思维中的模糊点, 在如何让学生建立起地球引力的感性认识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体验、感受并理解。因此,学生的活动要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组织。
学习目标:
1、能够搜集相关事例来说明引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竖直向下的引力,这个力是由地球引起的。
2、能模拟月球绕地球转的原理,认识月球不会掉落的原因。
3、愿意像牛顿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并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4、体会到任何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
重点:理解“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
难点:准确理解引力的方向和月球不会掉落的原因
活动准备
学生:塑料盒、羽毛、小钢珠、铁架台、漏斗、塑料瓶、系线钩码、记录
教师:乒乓球、广口瓶、树枝假苹果(一红一绿) 、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今天,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大家,猜猜是什么?(写“ ?”)这个问号 ,什么意思?
一、故事引入。
1、三百多年前的一天,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想问题,忽然(剪下树枝上的一只假苹果,掉落到一学生的头上) ,一只熟透的苹果掉在他的身上。
问:如果你是牛顿,你会 怎么想 ? 2、那么,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
学生试着解释。
追问:可是,三百多年前的人们都不知道引力呀!如果你是牛顿,你会 怎么做?
二、直观感受引力的存在。
1、牛顿想:地球只吸引苹果吗?生活中,还有没有象苹果一样落地的现象?做实验试一试。
实验模拟:利用你们身边的物体抛起来, 或举到空中直接放手。 看看有什么发现?(把羽毛举高松手 )(无论抛多高、举多高,最终都落回地面。 )请一名学生上来在原地使劲往上跳。
问:物体都会落回地面,说明什么?
小结:我们的地球(在黑板上 画地球弧形 )确实存在一种神秘的力:总是把地球表面或附近的物体吸向地面。牛顿把这种力称为 地球引力 。熟透的苹果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那么, 没有成熟的苹果受到引力吗 ?它为什么不掉下来呢? (受引力,有树枝的拉力抗衡引力)所以说,地球表面或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引力无处不在。所以科学上也成为万有引力(万物都有) 。 2、实验中,你们还注意, 物体下落的方向有什么共同点呢? (不忙回答)
①玩游戏:定点下落。边做边注意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
游戏方法:分别在竖直面和倾斜面向小漏斗中放入小钢珠,用空瓶子接住。共 5 粒,看每次哪组接住的最多。
想一想:定在什么位置才能准确接住钢珠呢?(把猜测的位置画在图纸上)
②把正确的位置画出来。
学生实验,汇报。(注意辨析错误概念:垂直向下)
③画一画地球各部位物体下落的方向。 P78图(指导学生延长箭头)
小结:引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
三、月球为什么不下落。
1、我们已经知道了苹果下落的原因。牛顿想啊,如果树慢慢长高,一直长到月亮那, 为什么月亮没有掉下来? (不忙回答)
游戏:乒乓球搬家。
要求:借助玻璃瓶,把乒乓球移动到远处;但瓶口必须竖直向下,并且不准堵住。
问:移动中, 乒乓球受引力作用吗?为什么没掉下来 ?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说明:如果没有玻璃的阻挡,乒乓球会怎样? (飞出去,我们把这叫离心作用)高速旋转的物体产生了离心作用, 与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保持抗衡。 最终逃跑战胜了诱惑,所以不会掉落下来。
2、根据这一现象,你能试着 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想法。
(提示:月球是静止不动的吗?月球绕着地球转)
教师演示:如果把手看作地球,小球当作月球,月球绕着地球转。 想一想:
要使小球始终保持在相同的位置旋转,必须要有哪些条件?
分组实验。注意手有什么感觉。
(或追问:为什么得用一根绳拉着?如果没有这根绳的牵引, 小球还会在它的位置吗?如果小球转动的速度很慢,还会保持相同的位置吗?)
3、地球引力吸引着周围的一切物体。大家想象一下: 假如没有了地球引力,会怎么样?
四、全课延伸:全世界很多人都看到过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一个人去研究它,提出了地球引力。对此, 你们有什么想法? (眼光敏锐,不放过一个细节,用事实说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到这里, 对本课学到的知识或实验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疑问吗?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和伽利略的实验)看来,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提问,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勤于动手实验,用科学的方法解开谜团。我希望通过学习科学,我们班将来也能出现几位大科学家哟!
[教学反思]
八校联合教研活动虽已结束, 但我执教的四 ( 下) 科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还是留给了我很多的回味与思考。
整个教学过程我立足让学生积极探究, 活跃身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科学课程标准》 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重知识,轻能力,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秩序有规律地实施和展开。 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
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了教材。教材共安排了一个故事、 两个活动, 属于科学知识型的课。 本课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上成自然课甚至语文课。 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设计教学时, 不能够像一般教学那样,只是对概念进行“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是精心设计了探究活动。
整堂课我设计了 “生活中,还有没有象苹果一样落地的现象?” 的摸拟实验、“定点下落”和“乒乓球搬家”的游戏以及“月球为什么不落地”的模型研究。注重将科学概念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建构, 最终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本课教学方法的定位很明确, 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学科学,掌握概念。因此,在最后评课中,各校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立意和创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充分体现探究。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 ”这是做中学的精髓。《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原本是一堂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概念课, 但是经过这样巧妙的设计, 整堂课探究味十足。 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原本是牛顿的问题, 我串编了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下落的现象, 自己找出物体都会下落的共同点,
从物体为什么都会落地这一问题揭示地球引力的概念, 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探究活动巧妙地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观察现象到揭示本质的科学过程。
三、教师指导到位。
激情评价学生。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 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能否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样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在本课的教
学中,我努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尽量做到指导到位。如,学生画出地球各部分物体所受引力的方向时, 很多学生理解对飞船、 月球不受引力, 针对现实,我调整教学策略,将后续研究迅速提前,通过一个游戏和一个实验,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困惑。活动结束时,以无以争辩的事实,让学生心服口服。又如,引力的方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在定点下落的游戏中, 我指导学生辨析 “垂直向
下”和“垂直水平面”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引力的方向。这些指导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的, 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动手做科学的前提保证。但是,任何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 有的只是永无止境的完善和提高。 本课教学也有这样一些缺憾:
1、还是高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日常科学课教学,我注重培养生的思维能力, 对倾听、观察、提问、表达都有较高的要求。 但在这次教学中,我明显感觉耐心还不够, 特别是在教学时间不充裕、 学生思维达不到我的要求时,显得有些急躁。
2、忽略了生生互动。针对学习中出现浅层的、个性的困难或问题,也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解决。 教学中只局限于师生问答, 没有利用好学生资源,也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因素之一。
3、时间把握不够娴熟。特别是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之下,如何从容应对,巧妙过渡,还需要不断修炼。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 不要被书本、 内容、时间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条件, 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结论。
他们对地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力却难以理解,对“竖直向下”的方向也较难直观感知,这些问题正是启发我们创新使用教材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经多次试教研究, 我们增添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增添一个铁架台图, 横杆上用线悬吊一块蹄形磁铁和一块铁片。 1、将铁片靠近磁铁的底部,铁片被吸住说明磁铁对铁片有吸引力。 2、将悬挂铁片的线剪断,铁片落地。学生可由磁铁
吸铁片联想到有一种把铁片吸到地面上的力, 就像磁铁吸铁片那样, 这就是地球引力。二是增添探究物体落地方向的活动图片: 在铁架台的竖杆上竖直固定一排大小相同的铁圈, 一铁球从最上面的圈向下落地, 没有碰到下面的圈, 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竖直向下的科学现象。以上增添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