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01
02
改革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3
改革的重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安徽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
还有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50年代,有三分之一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材料二: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背景:
(1)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顺口溜
集中劳动
统一经营
吃“大锅饭”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3. 时间、地点:
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
4. 过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①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责任:
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利益:
剩下全是自己的
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方式:
分田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
集中劳动
以家庭为单位
统一经营
自主经营
大锅饭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重点: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
人民公社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制
劳动方式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8年后)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前)
②发展: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 过程:
一、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 作用: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5. 作用:
②推动了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956年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合作化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土地私有制
↓
土地公有制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挫伤生产者积极性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重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因为城市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原因:
1. 原因:
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甚至连小商业也是公有制,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没了,上海的弄堂里的莲心粥消失了。
所有制形式单一
材料二: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1. 原因:
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三:“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的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的前身)
吃“大锅饭”,工人缺乏积极性
(2)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1)因为城市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
“ ......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3. 内容:
(1)所有制形式
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
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管理方式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单一公有制经济
国有企业政企不分
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职工积极性提高
企业活力增强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改革前
改革后
④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 内容:
4. 中心环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
管得太多,太死
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
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
政企分开
扩大自主权
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5. 意义:
二、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
2016年年营业额突破千亿,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集团连续十三年蝉联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
——摘自百度百科
传统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南巡讲话
1992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已经退休两年的邓小平带着家人,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一路上邓小平发表了6次讲话。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所以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经济。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平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摆正了。
——负责陪同邓小平的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
1.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 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 特征: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 首先从农村推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2 先试点后推广
3 逐渐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4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拓展
课堂小结
分配方式
所有制形式
经营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78年后
84年后
92年后
起点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