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刻地认识一位与唐朝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我们在谈论他的一生时,常常认为他的一生就像一条抛物线,前半生勤奋刻苦,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后半生骄奢淫逸,晚年凄凉。他的一生跟整个大唐的命运走向也是极相似的,同样的转折点,就是那次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探索。
二、新课讲授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三个篇章来展开学习。
第一篇章: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
教师:什么是“安史之乱”?请同学结合预习,给安史之乱下个定义,包括发生的时间、人物、目的。
学生:安史之乱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过渡:由安史之乱过程中安禄山与史思明之间争权夺利的故事得出结论:安史之乱的领导人是不得民心的,但他们为什么就能够像唐中央政权发动挑战么?
通过三则材料来寻找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2)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3)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①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过渡:中央朝政的腐败,兵力的衰弱,加上节度使权力的膨胀,给了安禄山以可趁之机,安史之乱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那么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何呢?(播放视频,请学生上台讲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教师总结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②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③使唐朝国势由盛入衰。
过渡: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愈加黑暗,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使得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官逼民反,爆发了唐末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
第二篇章: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智,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教师总结: 唐朝衰亡的过程和原因:
1.安史之乱——由盛入衰
2.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矛盾加剧
3.黄巢起义——致命打击
4.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三、作业布置
现如今,我国的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朝的衰亡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走向了衰亡。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