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问卷调查
聘用提示
年龄 外貌
性格 其他要求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起来看课文。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本文选自哪一部散文集?
本文是什么文体?
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关于《山海经》
骄虫 泰山 计蒙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体会并学习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3.重点研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重要词汇。
一、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 诘问 哀悼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gē
zhì
qí
pú sà
gān
pī lì
su
jié
mò lì
zēng wù
fěi
biàn
pú
chuāng
dào
zhāi
s ng
zhuō
gu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 为何长妈妈让鲁迅一直如此悼念呢?
一、研读课文:关键点拨
小组讨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
提示:注意细节
肖像
语言
动作
心理
身份
性格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第2段)黄胖而矮
——肖像描写
(第2段)介绍名字的来历
——没有名字
出身卑微,
地位低下
平凡
——身世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一)
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
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人下文的作用。
1.速读本文,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各自体现了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文章有一条感情线索,请标出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并思考这样写是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手法。
整体感知
1.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
常惹风波(第3段)
2.管“我”很严,喜欢“告状”(第3段)
3.睡觉爱在床中间摆“大”字(第3段)
写了阿长的哪些事?各自体现了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4.元旦有古怪的仪式:早晨塞福橘(第6—12段)
5.教“我”许多烦琐的规矩(第6—12段)
6.讲“长毛”的故事(第13—17段)
淳朴
善良
迷信
7.为我买回《山海经》(第23—28段)
热心善良
关爱孩子
新的敬意
热爱关心
孩子
⑦为“我”买
《山海经》
空前、特别的敬意
无知、
淳朴
⑤讲“长毛”
护城的故事
不耐烦
迷信、
善良
③元旦的古怪仪式
④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粗俗、
不拘小节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
不大佩服
饶舌多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写作手法
“我”的感情变化
人物性格
主要事例
欲扬先抑
⑥谋害我的隐鼠
憎恶怨恨
详略得当
略写
略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略写
写法探究: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作用:使描写得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起伏。
精读探究:
1.那么前文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去写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有什么作用?
(深层体会: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作用: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②写“憎恶”“讨厌”阿长为下文写对她的感激起到了铺垫、衬托作用,③全方位地展示长妈妈的形象,使其形象更真实、生动、丰满。
1.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工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一)
2.阿长相信命运。①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②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求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
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了同情。
3.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雅尔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至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二)
4.阿长是一个淳朴、心地善良的人。
①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②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
③吉利的文化。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
④珍惜劳动果实。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
⑤讲究形象。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
⑥避讳修辞。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不多
不错的
探讨研究
重点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读第19—27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山海经》的事,
结果: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读懂阿长:自主学习 交流展示
自由朗读19—27小节,圈点勾画并思考:
1.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
2.“我”如此渴慕得到《山海经》,阿长来问时,“我”是怎么想的?为何“我”觉得“说了也无益”?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怎么想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4.如何理解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时,“我”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读懂阿长:交流展示 讲出来
自由朗读19—27小节,圈点勾画并思考:
1.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搜索(19段)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19段)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20段)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21段)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25段)
读懂阿长:自主学习 讲出来
自由朗读19—27小节,圈点勾画并思考:
2.“我”如此渴慕得到《山海经》,阿长来问时,“我”是怎么想的?为何“我”觉得“说了也无益”?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因此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这本书的心情,对她没抱任何希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有隔膜乃至轻视)
读懂阿长:自主学习 讲出来
自由朗读19—27小节,圈点勾画并思考: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3段)当阿长高兴地说道:“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的反应和想法是:
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表现了“我”被她深深的热枕感动了,当接到书时如获至宝的震惊和感激不尽之情。
【点拨】阿长不识字,只抓住《山海经》有画的特点,也表现了她粗中有细,对“我”真诚关爱。
心理描写。比喻修辞。
想法:“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读懂阿长:自主学习 讲出来
自由朗读19—27小节,圈点勾画并思考:
4.如何理解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时,“我”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佩服、感激
【分析】“神力”是指神奇之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如何理解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时,“我”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神力”是指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敬佩、爱戴之情。
综合文中提及的七件事,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小结:眼中的阿长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读懂阿长:心中的阿长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尊敬、真诚的感激、深切的怀念、深沉的祝愿!
读懂阿长:质疑反思
本文记述的事件或行为中,难道就只有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是阿长对“我”的关心?那些“我”所“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的事件或行为中,是否也有“我”儿时为未读懂的关爱呢?
寻找阿长——回想身边的阿长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他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有一天,你或许会读懂他们。也许那些厌烦,那些怨恨的背后满满都是爱!你认为身边有谁是那个“阿长”呢?是年迈不识字的奶奶,是爱唠叨的妈妈,还是那个“爱管闲事”的阿姨?
请你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200字的随笔。
拓展延伸:
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衣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课堂巩固: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2.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