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希望通过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预测,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同时教师也希望通过小组的分工和合作,在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通过倾听和吸取,改进和创新,达到合作探究的真正目的。
教学理念分析:
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的关系,体验圆柱形纸筒的惊人承受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 知道不同形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 能够就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解决问题。
? 能够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教学难点
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试验。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A4纸、胶带、课本、鸡蛋、PPT图片、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上一节科学课,希望我们能在科学的探究中友好合作,大家有没有信心?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老师想先带大家到大自然中去浏览一番(PPT图片展示),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那你能看出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吗?
这时教师适时出示柱体、椎体、球体、台的模型.
小结:从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大多数物体是由锥,台,柱,球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形状世界无奇不有,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其中的神奇和伟大,好不好?
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一)探究增大薄形材料承受力的方法
1、首先老师想让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你们看,这是一张A4纸,一张薄薄的A4纸能够轻易的被拉伸,也容易弯曲,它连自己的重量都不能承受。那我想用这张A4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动手试一试。
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你们是怎样把科学书托起来的呢?
生:把纸卷成纸筒就行了。
为什么现在把纸卷成纸筒就能托起科学书的重量呢?
生:形状改变了纸筒的承受力。
纸卷成纸筒也就是纸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形状
4、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我们能不能继续改变纸的形状,把它折成其他各种形状的纸筒,可以放更多的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把纸改变形状后承受力的情况。(教师板书:折形状)那你们认为还可以折成什么形状的纸筒?
学生说自己想折的形状。
5、大家的方法真多,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呢?我们折的纸筒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做实验时能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
因此我们折各种形状的纸筒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样的纸、纸的大小要一样;
◇粘胶带的距离要一样;
◇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
◇纸张不允许裁剪。
6、你们说了这么多的纸筒一节课来得及研究吗?哪几种形状比较容易折?我们现在重点研究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和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看谁的承受力最大?
现在我们就小组合作开始折纸筒。
7、折好了吗?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各小组研究一下把你们的预测填写到实验记录表上。
学生讨论、预测并记录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
纸筒的形状
承受力大小情况
预测
实验
圆柱形纸筒
三角形纸筒
四边形纸筒
六边形纸筒
8、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啊,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做实验)
我们怎样来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
(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9、往纸筒上加重物(课本)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往纸筒上加的重物要一个标准,要一样大,一样重;
◇要一本一本地加,重心要放稳,放稳后才能松手;
◇还要把书放正,歪了不行;
◇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撞击力;
◇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10、老师看到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不急,老师还有个要求,大家要互相配合,一边做实验一边做好记录,好吗?那好,我们赶快进行实验吧!
学生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什么?哪种形状纸筒承受力最大?哪种承受力最小?
小结:我们发现三角形纸筒顶得最少,承受力最小,四边形纸筒顶得第二,六边形纸筒顶得第三,圆柱形纸筒顶得最多,承受力最大。
11、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十六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为什么?(从我们实验中可以看出来,边数越多的承受力越大。)
为什么圆柱形纸筒承受力最大呢?(最多的边形就组成了圆,所以圆柱形纸筒顶的最多。)
小结:同学们真厉害!轻轻松松地将一张薄纸一折一弯,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它的承受力就增加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还发现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后,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板书:物体形状不同 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二)、体验薄形材料变形后的承受力
1、既然改变纸筒的形状就能改变纸筒的承受力,那么谁知道在生活中有什么地方应用到?(出示瓦楞纸)认识它吗?
生:纸箱子。
2、这是我们常见做纸箱的瓦楞纸,观察它有什么特点?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共三层,中间被折成了半圆形,能增加纸箱的承受力。)
是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每组有大小相同的两块,请你们把一个瓦楞纸中间压平,把两个瓦楞纸分别放在两个铅笔盒中间,往上加钩码,看谁的承受力大。
3、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改变物体形状能改变物体的承受力
这个知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出示鸡蛋壳),鸡蛋牢固吗?现在老师这儿有几个鸡蛋壳,你觉得它能承受多大的力?猜猜看?
4、(出示“鸡蛋桥”):往鸡蛋桥上放书。(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看仔细了。)
5、做完这个实验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了物体改变形状后它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同种材料改变成不同形状后,它们的承受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都是利用这个原理设计的。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PPT)你能说出他们是根据什么科学道理做成的呢?
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来增加物体的承受力,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
巩固所学(出示练习题)
1.物体大多数是由( )、( )、 ( )、( )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2.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 )或( ),可以提高材料的( )。
3.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 )不同,其( )也是不相同的.
4.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其中( ).
5.蛋壳又轻又薄,根本承受不了多大的力.( )
6.改变形状可使物体的承受力增大.( )
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大自然真是一位伟大而又富有艺术的雕刻家,她把许多生命赋予各式各样的形状,希望大家能够细心观察,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生命体为什么要形成现在的形状,好吗?
板书设计:
折形状
物体的形状不同 承受力大小也不同。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