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0 08:0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选题
张大爷收藏了以党代会为主题的一组纪念邮票。他想根据每一次党代会的主要内容定几个关键词,请你帮帮他( )。
①中共七大
②中共十二大
③中共十三大
④中共十五大
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③基本路线;④邓小平理论
①主要矛盾;②中国特色;③市场经济;④科学发展
①经济建设;②国企改革;③计划经济;④中国特色
①迎接胜利;②走自己的路;③一国两制;④三个代表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 个文件颁布的根本目的是( )。
A.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 缩小城乡差距 C. 发展社会生产力 D.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都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路线方针
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两次会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坚持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困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是( )。
A. 外国势力的干涉 B. 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C. 姓资姓社的问题 D.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②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③举行开国大典
④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阅读《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选项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A——B点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的推动
C点城镇人口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生产恢复发展
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是由“文化大革命”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所致
E——F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A.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 B. 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C.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D. 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③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
④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会议中,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并确定它在全党指导地位的是( )。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三大 C. 党的十四大 D. 党的十五大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 开放上海浦东
C.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是( )。
A.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大锅饭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将实现( )。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其核心是( )。
A. 毛泽东 B. 江泽民 C. 邓小平 D. 胡锦涛
比较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和影响,共同点不包括( )。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解放了生产力 D. 促进农村的发展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②③ D. ②③①④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在什么时候发表的谈话?( )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1980年创经济特区时
C. 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时 D. 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的内容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春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⑤平安富裕小康日,欢乐和谐中国年
A. ① B. ②③ C. ④⑤ D. ①④⑤
下列流行语中,出现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
A. 解放;土改;三大改造 B. 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
C. 上山下乡;红卫兵;造反有理 D. 希望工程;炒股;个体户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列不属于新发展理念的是( )。
A. 创新 B. 协调 C. 绿色 D. 和谐
下列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③西藏和平解放
④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
下列不属于中共十三大主要内容的是( )。
A.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 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 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梦”时提到,实现(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建立新中国 C. 赶走日本侵略 D. 实现现代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 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分析题
(6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 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 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材料三
邓小平很现实地认识到,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没有任何两个地区之间能同步发展。他认为要允许一些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为其他地区和人民树立榜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 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分配不公,会导 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1分)
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1分)
(16分)改革是对现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3年12月4日,由搜狐网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鲁迅文化奖颁奖盛典”举行,《邓小平时 代》获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图书奖。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过去和现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我省的某村,是全县最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以后,该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 村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材料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
(1)我省的某村指何地?(2分)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再到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2分)
歌中的“画一个圈”是指什么?(2分)“写下诗篇”又指什么?(2分)
指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3分)这种开放格局与近代有什么相似之处?(1分)有什么 本质区别?(2分)
(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 )——( )
结合改革开放37周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受。(2分)
答案附录
单选
A
C
D
C
C
C
B
C
C
A
D
B
C
B
C
D
C
D
C
D
D
C
A
B
B
分析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