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0 13:2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件早已作古的事件,是一部讲述美元与英镑决斗的著作。历史再次走到了一个特殊时刻:今天人民币有能力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吗?世界如何重新建立一个国际货币新秩序?这些问题,人们阅读后都能找到答案。”这本书讲述的应该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世界贸易组织
2.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在此,苏联代表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是世界控制美国经济的工具
B.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3.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美元能创造“超级特权”主要依靠的国际经济体系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布雷顿森林体系
4.下列哪一国际组织可以为中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提供帮助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5.《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二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
A.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
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D.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
6.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表明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7.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英国将同时退出欧元区
D.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8.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对“相对大国时代”的解读错误的是
A.质疑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B.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欧洲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
D.出现一批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发展国家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C.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合作程度加深
D.出现了三大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10.下列四幅图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是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多极化
C.新旧国际经济秩序斗争激烈
D.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
11.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吸引“一带一路”58国1000多个企业参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的开展说明
A.中国已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B.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C.中国积极践行结盟外交政策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增强
12.欧盟委员会宣布为减少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税;2月22日,中、美、俄等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际航空业竞争日趋激烈
B.贸易壁垒阻碍经济全球化
C.发展中国家面临科技压力
D.全球气候问题威胁人类生存
13.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同时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这一切表明,入世后的中国经济
A.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B.日益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
C.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日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
14.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与世贸组织建立是全球化的开端和终点
B.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C.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D.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15.世界贸易组织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市场导向为前提条件,目的在于减少各成员国政府对经济、贸易活动过多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据此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有助于推动市场化的改组
B.将促进完整世贸体系建立
C.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大压力
D.利于缓解国际贸易中矛盾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分)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镑的国际地位。(2分)分析在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6分)
材料三、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4分)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4分)(要求: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17.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材料三、“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A
根据题目中“美元与英镑决斗”,得知考查的是二战后欧洲地位削弱,美国地位增强,最终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是美苏冷战的表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是在90年代,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主要是为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而设立,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B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可知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故排除A项,选择B项;题目中未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故排除C、D两项。
3.D
题干主要批评美元的特权地位。依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D符合题意。AC都是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B不符合题意,排除。
4.B
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主要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长远的经济建设,故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并不提供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5.B
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等在经济协调方面建立起了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和体系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战后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是美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并未消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出现于工业革命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C
材料“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可见材料认为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故选C。欧盟扩大主要源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或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排除BD。故选C。
7.D
从材料给出的内容来看,英国脱欧代表着欧盟内部出现问题,这表明欧盟发展道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欧共体创始国中没有英国;B选项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依旧在发展,只是道路比较曲折;C选项材料无法反映。
8.C
欧洲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C。萨科齐“相对大国时代”的观念直接挑战美国的单极世界地位,“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表明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新兴经济发展国家的兴起,故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合作程度加深,促使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排除;D项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
10.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四个组织均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共同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故选A项;图片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故排除B项;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非某些区域经济集团之间,故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11.B
由材料“吸引‘一带一路’58国1000多个企业参展”“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可知,此次进博会主题在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故选B。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会主导国际经济秩序,排除A;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C;进博会的开展与世贸组织之间没有关联,排除D。
12.B
根据材料“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2月22日包括中、美、俄罗斯等26个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空碳税的一揽子‘报复性’方案。”,说明当今世界某些国家在面对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仍然有矛盾和摩擦,相互设置贸易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13.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更加与国际接轨,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使中国经济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故选D;A项错在全面接轨,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经济全球化,排除B;C项夸大了中国经济的地位,排除。
14.C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但世贸组织的建立并不是全球化的终点,现在依然是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时间轴只能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并不能完整展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B项说法错误,排除;时间轴展示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发展过程,D项说法错误,排除;由时间轴可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15.A
根据材料“目的在于减少各成员国政府对经济、贸易活动过多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1)地位:中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并列给分,2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丝绸、棉布、瓷器等大量出口;(2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步扩大。(4分)
(2)国际地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2分)
历史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强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资本输出;以英国等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6分)
(3)差异: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2分)
本质:争夺世界经济霸权。(2分)
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4分)
趋势: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2分)
(4)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应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4分)
(1)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个整体;导致了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2分)
(2)调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或答出三大支柱),使得世界经济体系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分)
(3)本题论证需关注三个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损益差异”。
观点: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1分)
论证:至少选择两个时期展开论证;每个时期的论证3分(其中时期1分,国家与损益2分),共6分。
时期 国家与损益
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 益 英: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
损 中:被侵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益 英:逐渐衰弱。
损 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二战后初期 益 美:建立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损 英:失去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益 中:主动融入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发展。
损 美: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结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需积极主动融入。(1分;若言之有理亦可)(若学生选择3个或3个以上时期展开论证,可酌情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