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评课稿
语文组 王瑞军
祁琳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我感受颇深。我就本节课谈四点认识:
一、教法就是学法。祁老师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如“抓住《诗经》诗句的重要表现形式:重章叠句、双声叠韵之特点来读,读出韵味”等。老师的教法很自然地变成了学生的学法。朗读的技巧、关键词的解读、语言的赏析、情感的渗透等,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无形中形成了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味十足。语文课堂就是品味、体悟、学习和鉴赏的过程,所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是不可少的。祁老师很是注重对诗歌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引领,例如“苍苍、萋萋、采采”的意境美;“长、跻身、右”中感受到主人公的执着精神等。老师的预设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展开,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让我们也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验,透出浓浓的语文味。而且老师充满爱心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和自主表达的环境。
三、设计精妙,层层推进,个性化非常鲜明。整节课贯穿一个“美”字,以读悟请,以读解题,设计了“读——看——听——感”四个层次,恰切地诠释了诗歌的形式美、节律美、情感美,且能从文本中走出来,巧妙解读 “伊人”,自然地深化了主旨。
四、成功的朗读指导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老师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品出了语文的真味,尤其是叠词的品美、加字的悟请,我感受最深,相必学生的感受和教育也最切。
另外,祁老师的文化底蕴深厚,所涉及的内容信手拈来,值得我们同行学习。
《蒹葭》说课稿
语文组 祁琳
一、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4.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5.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说教学过程:
1.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2.初读课文,体验韵律美:
3.细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4.细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5.走出课文,探究主旨:
6.设计作业,巩固所学:
四.说教学思路:
《蒹葭》是一首诗。是诗,就应该朗读,反复朗读。
《蒹葭》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当品味其中的韵律之美、朦胧之美、情感之美时,一次细腻真切的朗读可能会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探究。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一、抓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换字法和声音的延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和诗歌营造的朦胧凄美意境。
二、抓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两句,通过添字法和重音的把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憧憬和失落之情。
三、抓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三句,通过想象和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执着。
试想,当一节课下来,学生再次捧起这首诗,若能自觉地注入自己的情感,轻轻吟诵着诗中的字句,享受《蒹葭》带给他的美好,则是我教学本课的最大追求。
《蒹葭》教案
语文组 祁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2)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它愈加散发出醉人的芬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长满芦苇的河畔,去品味醉人的《蒹葭》。
二、初读课文,体验韵律美:
1、全班自由朗读。
2、指名三位同学各读一节。
3、听读诗歌。
三、细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请你细读诗歌,走进画面。以“我依稀看见了_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幅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______”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五、走出课文,探究主旨: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六、设计作业,巩固所学:
1、点击“中国诗词网”,了解更多名家解读。
2、阅读《诗经·木瓜》,进一步体会《诗经》的艺术魅力。
(共9张PPT)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叠句
双声叠韵
初读体验 感受韵律美
细读体会 品味朦胧美
我依稀看到了__________。
朗读指导: 蒹葭苍苍
蒹葭苍—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细读体会 品味朦胧美
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
朗读指导: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啊,
唉,
精读体悟 解读情感美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__________。
朗读指导:溯洄从之,道 阻 且 长。
溯洄从之,道 阻 且 跻。
溯洄从之,道 阻 且 右。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精读体悟 解读情感美
走出文本 探究主旨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朱熹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走出文本 探究主旨
重回文本 背诵全诗
蒹 葭
蒹葭 白露 伊 人 道 宛 在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晞
已 水一方
水之湄
水之涘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