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解于水后,所形成的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
动动手:用PH试纸检测下列溶液的酸碱性
CH3COONa Na2CO3
NH4Cl FeCl 3
NaCl Na2SO4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碱性)
(酸性)
(中性)
(碱性)
(酸性)
(中性)
强碱弱酸盐
强碱强酸盐
显酸性
显碱性
显中性
强酸弱碱盐
想一想:为什么盐类的组成不同,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最初由水电离出相等浓度的H+ 、OH- ,是什么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它是如何改变c(H+)与c(OH-)的?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碱 性
CH3COONa溶液显示碱性的原因分析:
三、盐类的水解:
1、定义:
4、规律:
2、实质:
促进水的电离
3、条件:
①易溶于水
②有弱离子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条件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结果
5、盐类水解的特点
(1)微弱:(水解程度一般很小)
(2)可逆:a.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b.水解平衡是动态平衡
(3)吸热:(水解是吸热的过程)
小组讨论:
【1】在常温下,可水解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 (填>、<、=)10 mol/L。
【2】在常温下,pH=9的CH3COONa溶
液 (填>、<、=)pH=9的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
-7
-
越弱越水解
**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条件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结果
一· 作业本:
1. 课本P59 5,6题;
2.《创新设计》P51 2,3题。
二. 练习:
1. 填写《导学案》P55 ~56;
2. 预习: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三.课外活动:
观察身边一些与盐类水解有关的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下节课进行交流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名称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授课课时 1课时
教学 环境 多媒体演示平台 课时类型 新授课
教学 内容 分析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呈现酸碱性的原因、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从具体内容上分析,第一突出实验的引导功能,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第二重视规律的引导和总结,围绕本节教学的重点,通过设计问题思考、酸碱性测定实验探究、练习引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定义、规律和实质。
教学 对象 分析 作为重点班的学生,我们的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想象能力,大部分学生课堂上比较好动,通过这学期以来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有较浓厚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而且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刚在前面第二章学习了化学平衡,第三章学习了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电离等对于解决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在高一曾经了解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且前者的颜色更深,这对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将发挥实验探究的引导功能,通过巧设问题和练习、引导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目标 学科素养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以CH3COONa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懂得弱酸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水解的实质。 ⑵理解盐类水解的特点和规律。 ⑶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 2、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解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⑵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全面看事物的辩证思想。 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探索的精神。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素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重点 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和规律
难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 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①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的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0.1mol/L的下列溶液:CH3COONa、Na2CO3、NaCl、NH4Cl、FeCl3、Na2SO4,Al2(SO4)3,PH试纸,玻璃棒,表面皿等.
教学过程描述
环节 步骤 教学 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教学媒体 学生活动 备注
㈠ 新课导入环节 导入新课 引出课题 思考: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盐,但其水溶液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 投影图片和课题
㈡新课讲授环节 实验探究 研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每小组台面上已经提供了1种盐溶液,请测定其pH值,之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结果 1.回顾用PH纸质测定溶液PH值的方法;2.五人一组,开展实验探究,最后由一位同学汇报实验探究结果
规律分析 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提出问题:盐溶液的酸碱性是随机的,还是有规律可循呢?用何方法总结现象背后的规律?思考问题:1、根据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来分,盐可以分成哪些? 2、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请一句话概括出来 投影结果 板书设计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思考分析,得出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口诀:谁强显谁性 同强显中性
重点突破 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过渡:从上面的实验获知CH3COONa溶液显碱性,我们一起来分析其显碱性的原因,
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科学探究,结合电解质的电离分析CH3COONa水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I. 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过程? II. 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III.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IV.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分析: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投影分析过程板书设计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思考上述问题 专心听讲按照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分析方法,分小组讨论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 回答为何NaCl溶液显中性
知识梳理难点攻克 盐类水解的定义与实质 引导:根据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并解读定义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条件和规律。 板书设计三、盐类的水解(1)定义: (2)实质:促进水的电离 (3)条件:(4)特点:(5)规律: 思考与交流: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条件和规律口诀: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㈢练习巩固环节 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请完成投影上的练习 投影题目 思考并完成练习
评价反馈 评讲练习 通过上面的5道题目,我们要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 思考并归纳知识点
㈣ 扩展延伸环节 学以致用 盐类水解的实际运用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释一下开始上课时看到的图片现象及碳酸钠为什么俗名叫纯碱。 讨论交流
㈤小结作业环节 课堂小结 盐类水解的规律 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小结: 盐类水解的规律 2、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投影: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后活动或作业 作业:一· 作业本: 1. 课本P59 5,6题; 2.《创新设计》P51 2,3题。 二. 练习: 1. 填写《导学案》P55 ~56; 2. 预习: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课外活动: 观察身边一些与盐类水解有关的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下节课进行交流 投影: 记录作业内容
板书设计 一.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三.盐类的水解:1.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类的水解2.实质:促进水的电离3.条件:易溶于水,有弱离子。4.特点:①微弱 ②可逆 ③吸热5.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条件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结果 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程度
教学过程流程图
课后反思
咸阳中学 畅荣妮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表观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第1 节的知识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的能力。
PPT
创设情境,联系旧导入新课学习
布置作业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理论分析
分组实验,讨论并得出结论
思考与回答
PPT
突破重难点: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特点、规律
模仿分析盐溶液显酸碱性的原因
得出知识点
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完成?
是
否
盐类水解在生活中和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自我总结
探究几种盐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其原因
《盐类的水解》 说课稿
课型:第一课时新授课
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力求把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盐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该节分四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教材包括了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找规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第二部分是查原因,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同时深化对过去所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课标中的内容:认识盐类水解的原因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并且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特别是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等知识。但由于知识的前摄效应,又会给本节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则学生易误解盐溶液一定呈中性等。
2、学习能力方法
学生学习化学已经两年多,大多数的学生具备通过阅读课本的实验说明,独立完成实验以及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逐步适应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3、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生活知识丰富,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在课堂内外的参与程度较高,比较适合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科素养,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材编写的意图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能运用盐类水解规律判断盐溶液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分组讨论,恰当的引导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用内因引起外因,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哲学思想分析问题。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确立依据:根据盐类水解是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的综合利用及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重点突出: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讨论,精心设置例题以及教学时间上的分配来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
三、教法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自然科学课程 。化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于是在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实探究法
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揭示知识创造与创新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态势。本节课实验较多,规律性较强,所以设计分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实验操作和探究中,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情境激学法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活动,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动画—找到平衡—想到移动。真正体会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的快乐感。
五、教学程序
1、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建构为目标, 以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和调控为手段来建构。强化本章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学习思路:即看到粒子--找到平衡—想到移动。
2、教学过程
情境设疑,激发兴趣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引入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