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演示实验
挤压气球
折叠纸张
拉伸弹簧
思考与讨论:
1、这三个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在受到外力时有什么相同点?
2、外力撤去后有什么不同点?
1、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1)能恢复原状:弹性形变
(2)不能恢复原状:非弹性形变
撤去外力
一、形变
2、形变的分类: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即使撤去作用力,物体也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形变还可以根据形变产生的形式分类:
(1)拉伸形变 (2)压缩形变
(3)扭转形变 (4)剪切形变……
讨论与思考: 请同学们用力压桌面,你认为桌面发生形变了吗?它又属于什么类型的形变?
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桌面发生了形变,只是形变量比较小。我们把它叫做微小形变。
1、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形变。
2、这个实验体现那种物理思想?
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或测量的实验法,叫
“微量放大法”,这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形状的改变
B.铁丝用力弯折后的形变
C.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D.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
C
二、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思考与讨论:
1、两物体直接接触了,一定有弹力产生吗?
2、两物体间有弹力,两物体一定直接接触吗?
三、弹力的性质
1、作用点的位置:接触面
2、弹力的方向:
总是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四、几种弹力的方向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绳子(细线)拉力:
拉力的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T
弹簧弹力:
F1
F1
弹簧弹力的方向:沿弹簧指向恢复弹簧自由长度的方向。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
B、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决不作用在这个物体上
C、有弹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不一定发生形变
D、弹力的大小总是和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B
3.书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会受到弹力的作用,产生这个弹力的直接原因是:
A、书的形变
B、桌面的形变
C、书和桌面的形变
D、书受到的重力
A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B、轻绳上产生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的方向
C、压力、支持力的方向不一定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D、发生形变的物体,一定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C
5.画出下图中A物体受到平面BC的弹力的方向
甲 乙 丙
总结与回顾:
弹力
形变
概念: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特点
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
2、分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弹力
产生条件
方向: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① 直接接触
② 发生形变
大小
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
教 学 设 计
课题: §3.2弹力 2019年12月
目标要求 学科素养 知道形变的概念,并会区分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2.知道弹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画出弹力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原因
2.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分析弹力方向并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课 型 新授课 教 具 气球、弹簧、纸张、铁架台、激光笔
教 法 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题法、演示法、归纳法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引入新课: 演示物理实验: 1、用力挤压气球——气球变扁 2、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3、折叠纸片——纸片变小 实验后提问: 上面三组物体在受力后有什么共同点?上面三组实验都是物体发生了形变,那么通过观察实验你能否总结出什么是形变呢?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教师提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形变 1、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提问:上面演示实验的三个形变有什么不同? 回答:气球和弹簧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而折叠后的纸张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根据撤去外力后物体是否能恢复到原状将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2、分类: (1)能恢复原状:弹性形变 撤去外力 (2)不能恢复原状:非弹性形变 我们还可以根据形变产生的形式将形变分为:(1)拉伸形变(2)压缩形变(3)扭转形变(4)剪切形变 在PPT上演示扭转形变和剪切形变,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扭转形变和剪切形变。 3、微小形变: 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如果我们轻轻的按压桌面,桌面会发生形变吗? 回答:有/没有 微小形变实验: 实验仪器:铁架台、激光笔 实验过程:将激光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将激光打到墙上,按压桌面,观察光电是否会发生上下移动。 (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微小形变实验,这时候应该先让学生观察将铁架台放在桌上后光点稳定时的位置,然后让学生缓慢的压桌面观察光点变化,这时候还应当让学生观察到撤去外力后光点会恢复原状。) 实验现象: 给力光点下降。 不给力光点恢复原来位置。 通过观察课前的三个演示物理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形变和形变的分类。 师生协作演示实验探究微小形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提问: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回答:任何物体,只要收到外力作用就会发生形变。 这个实验体现了那种物理学思想? 回答:微量放大法。 教师归纳: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测量或者观察的实验法,叫微量放大法,这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练习: 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形状的改变 B.铁丝用力弯折后的形变 C.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D.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 二、弹力: PPT展示握力器图片。 提问:臂力器是如何产生弹力的?(结合生活实际) 回答:臂力器受到弹性形变,臂力器想恢复原状会给手一个力,这个力叫弹力。 弹力的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提问:大家能举几个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吗? 回答:橡皮筋、弹弓、弹簧测力计、键盘等 提问:你能根据弹簧的定义和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吗? 回答: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通过该问题的创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臂力器总结出弹力的定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1)直接接触 弹力的条件 (2)发生弹性形变 思考与讨论: 两物体直接接触了,一定有弹力产生吗? 回答:不一定 两物体间有弹力,两物体一定直接接触吗? 回答:一定 (这里学生有可能会回答错误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回答完之后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时我们说力有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和大小,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手中的弹簧,研究出弹力的三要素。 作用点位置:接触面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初中时所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属于弹力,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几种弹力的方向。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并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绳子上拉力的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结合吊灯研究) 弹簧弹力的方向:沿弹簧指向弹簧恢复自由长度的方向。 习题练习: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 B、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决不作用在这个物体上 C、有弹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不一定发生形变 D、弹力的大小总是和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3.书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会受到弹力的作用,产生这个弹力的直接原因是: A、书的形变 B、桌面的形变 C、书和桌面的形变 书受到的重力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B、轻绳上产生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的方向 C、压力、支持力的方向不一定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发生形变的物体,一定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5.画弹力方向 让学生通过弹簧研究弹力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敢于猜想,大胆发现,勇于创新。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并提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板书设计
一、形变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分类:
(1)能恢复原状:弹性形变
撤去外力
(2)不能恢复原状: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微量放大法
二、弹力
1、弹力的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
(1)直接接触
弹力的条件
(2)发生弹性形变
三、几种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并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2、绳子上拉力的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结合吊灯研究)
3、弹簧弹力的方向:沿弹簧指向弹簧恢复自由长度的方向。
第 13 页 共 13 页
《弹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弹力的概念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高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产生及产生条件、作用点和方向以及大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还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微量放大法这种物理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用具:
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橡皮条、弹簧、小车、砝码、小竹竿、输液瓶(红墨水)、细导管、钢锯条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实验为基础:(1)课前演示实验:认识形变。(2)师生协作实验:微小形变(3)学生探究实验:探究弹力的三要素。三个实验贯穿一根主线:形变和弹力的关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课后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实验展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臂力器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实验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时间驾驭能力上还有待提高(2)对问题的设置还不够巧妙,内容过渡还有待提高(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力的方向的判断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