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认识》教案
陕西咸阳中学历史组
苗灵恩
一、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分析课,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在高一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对其中的屈辱与抗争有所感触,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希望在既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这场战争,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有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与认识。
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恰当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学会从历史的细节处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并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
2.通过分析鸦片战争战败原因得出其中的教训与启示,并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历史的发展,认识民族的特性,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是鸦片战争的启示。
五、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问题引导、情景设置、信息化教学、史料研读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历史史料,全面贯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原则。教师基于学生的现有基础,进行问题引导,史料分析,对历史问题形成深入、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以道光皇帝与维多利亚女王两位国君引入两国1840年的相碰,导出本节课的主题——鸦片战争。
(二)课堂过程:
1.检测基础知识。(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影响)
2.提出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分析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想必是大家对近代中国历史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事件(没有之一),那么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否足够全面?如果历史只是时间、人物、事件,那历史就过于枯燥、乏味,同学们完全可以自学,历史老师的存在似乎没什么价值。因而本节课将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层次剖析这场战争,既要凸显历史老师的价值,更要让大家看到鸦片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难以释怀,是因为中国最终战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因何而败,随后也不做出任何改变。因此本节课将着眼于失败来进行深入探讨。
3.具体过程:
(1)上兵伐谋:
以《南京条约》的第一条内容引发学生思考,眼光回到1973年的马葛尔尼使团访华,出示一组材料:礼仪之争:三叩九拜还是单膝跪拜;两份国书:乔治三世的表文和乾隆帝的敕谕;两份礼单:礼品还是贡品;从这次访华的博弈中发现中西差异:工业-农业,封闭-开放,自大-平等。
(2)其次伐交:
以林则徐禁烟来看两国在外交中的博弈,通过分析林则徐致女王信和义律的话语中,发现中西差异:无知-野心。
(3)其次伐兵:
通过数据对比,史料分析,认识中西军事对抗中的大清弱点:战略战术不如人,武器装备不如人,动员交通不如人,从而认识到中西差异:落后-先进,愚昧-科学。
【探究问题】:对“忠奸理论”的认识。
通过讨论,得出认识——中国必须近代化。
【探究问题】:如果战则必败该怎么办?
通过学生回答,认识到中华民族的骨气,激发民族热情。
4.结束:
以高考题“冲击-反应”模式总结战败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明确自己的历史的使命与责任。
2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认识》,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本科的设计思路。
一、选题缘起
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历史背了很多,分数还是不高,本节课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选择学生很熟悉的《鸦片战争》一节,通过大量史料的选用,使学生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三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分析课,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在高一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对其中的屈辱与抗争有所感触,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希望在既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这场战争,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有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与认识。
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1.能够恰当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学会从历史的细节处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并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
2.通过分析鸦片战争战败原因得出其中的教训与启示,并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历史的发展,认识民族的特性,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是鸦片战争的启示。
六、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问题引导、情景设置、信息化教学、史料研读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历史史料,全面贯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原则。教师基于学生的现有基础,进行问题引导,史料分析,对历史问题形成深入、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以道光皇帝与维多利亚女王两位国君引入两国1840年的相碰,导出本节课的主题——鸦片战争。
(二)课堂过程:
1.检测基础知识。(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影响)
2.提出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分析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想必是大家对近代中国历史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事件(没有之一),那么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否足够全面?如果历史只是时间、人物、事件,那历史就过于枯燥、乏味,同学们完全可以自学,历史老师的存在似乎没什么价值。因而本节课将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层次剖析这场战争,既要凸显历史老师的价值,更要让大家看到鸦片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难以释怀,是因为中国最终战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因何而败,随后也不做出任何改变。因此本节课将着眼于失败来进行深入探讨。
3.具体过程:
(1)上兵伐谋:
以《南京条约》的第一条内容引发学生思考,眼光回到1973年的马葛尔尼使团访华,出示一组材料:礼仪之争:三叩九拜还是单膝跪拜;两份国书:乔治三世的表文和乾隆帝的敕谕;两份礼单:礼品还是贡品;从这次访华的博弈中发现中西差异:工业-农业,封闭-开放,自大-平等。
(2)其次伐交:
以林则徐禁烟来看两国在外交中的博弈,通过分析林则徐致女王信和义律的话语中,发现中西差异:无知-野心。
(3)其次伐兵:
通过数据对比,史料分析,认识中西军事对抗中的大清弱点:战略战术不如人,武器装备不如人,动员交通不如人,从而认识到中西差异:落后-先进,愚昧-科学。
【探究问题】:对“忠奸理论”的认识。
通过讨论,得出认识——中国必须近代化。
【探究问题】:如果战则必败该怎么办?
通过学生回答,认识到中华民族的骨气,激发民族热情。
4.结束:
以高考题“冲击-反应”模式总结战败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明确自己的历史的使命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气氛较热烈,学生兴趣高涨。但仍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规划不合理。课堂容量过大,导致拖堂了几分钟,需要作出合理调整。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材料基本由教师带领分析,应该转换成以学生分析为主。
3.设置的探究题没有进行总结,没有做到对做题方法的总结提升。
4.本节课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的结合与协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共27张PPT)
维多利亚女王
(1819年出生,1837年继位)
道光皇帝
(1782年出生,1820年继位)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这一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共占17%,五国的GDP只有中国的一半稍多。?
1830年(清道光十年)从GDP看,中国下降3个百分点,占世界的29%,仍是首位;而西欧五国的GDP上升12个百分点,占29%,与中国持平。其中英国的GDP达9.5%,但当年英国只有1800万人,而中国已达4亿人。
——戴逸《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
不对称战争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马嘎尔尼伯爵为特使,率英国使团来华。
英国使团除特使、副手、翻译、秘书、医生之外,还有一批天文学、力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家,共八百多人。特使乘坐配有六十四门大炮的“狮子号”军舰,这是当时英国第一流的战舰。从使团规模之大,可以推知英国国王的重视。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18世纪60年代
开展工业革命
17世纪发生启蒙运动
17-18世纪
科学突飞猛进
嘉庆时代(1796-1820)
道光时代(1821-1850)
1793年英国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
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
使团来华
……
23年后
23年后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奏折(节选)
“满族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错乱的时空
英军侵略路线
两广 闽浙 两江
奏折进京快慢
两江 > > 闽浙 > > 两广
道光的视角
7月17日,收到林则徐奏折,非常高兴。
7月20日,收到浙江巡抚7月8日发出的奏折,定海失陷。道光笃定这不过是兜售鸦片的乌合之众。
8月1日,收到林则徐6月24日发出的奏折,告知不是鸦片商船,而是9艘军舰和3艘轮船。
8月3日,收到林则徐7月3日发出的奏折,称又到13艘舰船。
8月4日,派邓廷桢到浙江主持军务。
8月6日,改派伊里布主持浙江军务。
8月11日,当满朝文武在纠结浙江防务时,英国舰队已经抵达天津。
1840年6月中旬,英军在珠江口海域集结,准备北上。林则徐了解到印度等地鸦片价格暴跌,判断这些是鸦片走私船。林则徐于6月中旬给道光皇帝上奏折,称英国“实无能为”。6月底,英军北上。
——《天朝的崩溃》
四川-上海,1800公里 中:4个月
伦敦-上海,9200公里 英:2个月
1841年1月6日道光调四川兵二千、湖南、贵州兵各一千前往广东战场,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才到达。
1841年10月26日道光皇帝又调四川兵二千赶往浙江战场,96天后第一批380名到达,110天后最后一批300人尚未到达。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人物 民族 官职 牺牲时间 牺牲地点
陈连升 土家 副将 1841.1(66岁) 广州沙角大角
关天培 汉 水师提督 1841.2(60岁) 广州虎门
葛云飞 汉 总兵 1841.10(52岁) 浙江定海
郑国鸿 回 总兵 1841.10(64岁) 浙江定海
王锡朋 汉 总兵 1841.10(55岁) 浙江定海
裕 谦 蒙古 两江总督 1841.10(48岁) 淅江镇海
陈化成 汉 江南提督 1842.6(66岁) 上海吴淞
海 龄 满 副都统 1842.7 江苏镇江
爱新觉罗·伊里布
爱新觉罗·奕山
相对诚实的林则徐,革职。
撒谎圆不住,只能说实话的琦善,死缓。
两头糊弄的伊里布,革职。(最后给皇帝说了实话。)
最能撒谎也最敢撒谎的奕山,升官,赏白玉翎管。
谁不撒谎谁倒霉!
杨芳15岁从军,至此时已戎马50载,身经百战。曾经参加过平定川楚白莲教起义,平定天理教起义,平定张格尔叛乱等重大战事。获封果勇候,加太子太保衔。
“杨侯初来,实无经济,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然尚添造炮位、军器、木排等事。”
——《粤东纪事》
摔死你!
憋死你!
臭死你!
咒死你!
? “(英军)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
“不是消除了某些陋习、振作纲纪就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撤换了某些不利人士、启用一批能人就能解决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现代化。”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现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2.
独立自主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美国黑船扣关,日本明治维新
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
“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012?全国卷I】41.(12分)评价“冲击-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