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
2.反复诵读,解读意象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3.正确认识归隐行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
学习目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Zhu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Yìn
Aì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指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自指的?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田 园
陶渊明先生的田园里有什么?请找到相关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概述:这是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
2.散文化的语言叙述:宅院和草屋沐浴在一片金黄的晨光之中。屋前屋后的树枝随风摆动。缕缕炊烟弥漫在空中,狗在巷中吠,夜更静了;鸡在树梢头叫,天已亮了。
3.情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归向何处
白描
手法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动
静
衬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既然诗人如此向往田园,他为何还要出仕?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拓展思维
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世界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课后作业
请以“陶渊明,我想对您说……”对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归园田居》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于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陶渊明其人其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情感的转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意象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以散文化的语言写作和意向的解读体会不一样的田园世界。
难点: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曾饮酒而歌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曾感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也留下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风光。他便是“当今隐逸诗人之宗”称号的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师给我们描绘的田园风光,去感受他的诗情画意,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陶渊明其人其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情感的转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意象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检查预习
1.生读,正字音;2.齐读,试着体会情感。
解题
我们都说眉目传情,而题目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可以给我们传递出很多有效信息。那今天这首《归园田居》可以给我们传递出哪些信息呢?题目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明确:“归”
从“归”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问题呢?
明确: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
我们今天就带着这样四个问题一起来进入文本,感受陶渊明先生的诗歌人生。
解读诗歌
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自指的?想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官场;
羁鸟、池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对官场的厌恶。
因此,陶渊明想要从暗无天日的繁杂官场生活之中逃离出来,那他准备归去何处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问题——归向何处
归向何处?
明确:田园
陶渊明先生的田园里有什么?请找到相关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为了可以让大家更形象的感受陶渊明先生的田园,我给大家简单画一下。
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五分钟后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散文化语言,师点评。
大家写的非常好,情感饱满引人入胜。如果我们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这样的田园风光那一定是:宁静、恬淡。所以我们说陶渊明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田园画卷。想要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向往之情。那接下来我们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3.陶渊明先生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是在考试当中,这道题你该如何作答呢?
明确:三步走,第一步:概述,这是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第二步: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就是我们刚刚做的练习);第三步:作者的情感。
其实我们都能想到答案,只是很多时候会遗漏某个点,通过今天的讲解可以明确,三步走方针,缺一不可。那这么多的意象诗人是如何安排的,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些景的?
意象分析: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近景,地方不大也不奢华,但却是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是自由的王国。
村庄、炊烟是远景,看上去一片祥和之气,富有生活气息。
狗吠、鸡鸣是动态的,是吵闹的,但实际却写出了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
手法:
A.远近结合 B.以动称静 C.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勒而不修饰和渲染烘托。在文学之中,是说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小结:诗人捕捉了中国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绘制了一幅优美而有意境的画面。这个画面,由远有近、有浓有淡、有动有静,与尘网和樊笼般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也就给我们传达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讲到这里,同学不禁要想一想了,诗人不喜欢官场生活,也可以选择别的方式,为何一定要归园田呢?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为何而归。
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先解读,俗:世俗;韵:本性、气质,本性是热爱丘山的;在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拙是一个自谦的词,作者认为自己的这种归隐田园,读书种地饮酒写文章就是一种拙志。陶渊明先生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说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却安然自若,常常写文章以自娱,偶尔会透漏出自己的情趣志向。志,是他自己渐渐显露出来的生活志趣,比如读书饮酒写文章。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处在一个浑浊不堪的环境中会非常压抑没有自由。因此他是想要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诗人把自己这种志向称为拙志。
2.既然诗人如此向往田园,他为何要出仕?
学生回答 (家里穷、爱喝酒 有志向等)可补充:《杂诗》中也有这样一句:“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回忆起我少年的时候,即便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开心的事心里也充满喜悦。因为那时的我有雄心壮志可以飞越四海,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远远飞去。因此我们说陶渊明早年虽家境贫寒,但有大济苍生之理想,再加上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陶渊明便走向了仕途。
师小结: 因为家贫,因为有大济苍生之理想,因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但因为东晋末年权力之争激烈,陶渊明不愿意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的工具,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却将他死死地束缚在了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而十分痛苦,才觉得十三年好像三十年一般漫长,着实痛苦难熬。所以我们说他从官场的一个华丽转身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那他得到他想要的自由了吗?
归去如何?
1.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了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
表面上:庭院内一尘不染,空空的房间内有的是安闲舒适;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深层次:无尘杂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虚室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余闲可以洗涤心灵享受自由。久,更表达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度日如年。而复,说明他终于可以重返自然,不仅如此,这个复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真正地从冗杂、昏暗的官场生活中逃离出来。
拓展
之前郑思源同学给大家推荐摘抄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句子。我们知道月亮代表梦想,是遥远皎洁的,每个人都看得到却很难触及。六便士代表财富,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选择月亮的人很难为别人所理解,即使得不到金钱,那些追逐梦想的人在追逐的过程中依然很快乐,就像陶渊明一样可以坚守自己的拙志。那同学们在面对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会如何选择呢?(生讨论发言)
结语
有一部分人放弃仰望天上的月亮而选择低下头捡地上的六便士。六便士的重要性在生活秩序中大于月亮,人们自然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六便士。那些选择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多么渺小和孤立,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逆着社会的主流前行,困难重重。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放弃一切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月亮。所以我们说,生活远不止眼前的一日三餐,更有诗和远方。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明月。借海德格尔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充满劳绩,而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最后,让我们欣赏一首民谣《归园田居》再次感受陶渊明先生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来结束今天的课程。
作业布置:
请以“陶渊明,我想对您说……”对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背诵全诗。
九、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于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甘愿守着自己的拙志回归田园。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陶渊明其人其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情感的转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意象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散文化的语言写作和意向的解读体会不一样的田园世界。
难点: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体会诗人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初中学习过陶渊明先生的《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对陶渊明先生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首先以学生学过的诗句来导入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进行讲解从而引出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接下来紧扣诗句,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对这四个问题进行解答。其中以归向何处为重点内容,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及类型题答题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体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在写景技巧上做了讲解。这一部分主要以语文学科特点相结合,锻炼学生写作、表达、概括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最后通过《月亮与六便士》中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问题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哲学问题,最终鼓励学生去努力在人生的天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
板书的设计也是围绕“归”字而展开的四个问题,副板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勾画出了田园风光,既形象可感又便于学生理解白描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