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之光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xiá
lán
zhuàn
lán
xuàn
chà
dàn
xǐ
yān
huán
hàn
páo
xì
jì
shān
zhà
zhā
zā
báo
bó
bò
诧
咤
姹
栅
珊
姗
姗
斓
谰
澜
遐
瑕
暇
珊
五颜六色,灿烂多彩
形容对方的意图使人很难猜透
自己表示很得意(含贬义)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畏惧害怕,不敢前行
常指无关大局的小事
指死亡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之光
第13课 宇宙的边疆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sù
huái
wú
wō
pánɡ
bó
cuǐ
càn
rónɡ
mào
hài
yín
yūn
yùn
jǐ
jì
踝
裸
崔
摧
催
赫
赫
赦
赧
拔
拨
跋
形容光彩夺目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大海里的一粒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比喻立见功效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之光
第12课 动物游戏之谜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ɡuō
xī
jí
kě
qì
xián
jiáo
yuán
jiáo
jué
jiào
bēn
bèn
mú
mó
zhí
shi
缅
湎
腼
嘻
嬉
恬
聒
刮
噪
燥
躁
溃
匮
馈
篑
厮
撕
嘶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能统一
到处都是,形容极为常见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 。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 ,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 ,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 ,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就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
解析:选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处强调“发展”这个过程,不强调发展的结果,所以用“方兴未艾”。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不合语境。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贬义)。此处不合感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此处强调“没有遗漏”,所以用“面面俱到”。
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解析:选D “取诸”就是“取之于”的意思,不能说“取诸于”。对“文化”只能用“挖掘”,不能用“融合”,“文化与旅游”才用“融合”。另外,“挖掘”的状语是“深入”,“融合”的状语是“深度”。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惟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解析:选C 第二段主要在谈打造旅游项目时融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文化是魂”。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解说,所以应是“创新性改造”。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可能”是相对的
加来道雄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我认识到“不可能”常常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词汇。我记得在学生时期,有一天我的老师走近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指着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这难道不是一个奇怪的巧合吗?”她说,“两者的海岸线形状相互吻合,简直就像一块拼图!有些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曾经是同一块辽阔大陆的两个部分,但那是愚蠢的。不可能有力量能推开两块巨大的陆地。”“这样的想法是无可救药的。”她最后说。
那之后的一年,我们学到了恐龙。老师告诉我们,恐龙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然后有一天它们全部消失了。没有谁知道它们为什么死亡殆尽。难道这不是怪事吗?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可能有一颗来自太空的流星杀死了它们,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更像是科幻小说里发生的事情。
今天,我们知道,在板块构造理论中大陆确实会移动,并且6 500万年之前一颗直径达6英里的巨大流星最有可能是毁灭恐龙与地球上许多生命的元凶。在我自己的短暂人生历程中,我已经一次又一次目睹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确定无疑的科学事实。所以,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将自己从一个地方隐形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建造出一艘宇宙飞船,让它在某一天带我们飞跃以光年计的距离到达其他星球,这些难道不可能吗?
一般来说,这样的伟业在如今的物理学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们是否会在几个世纪内成为可能呢?或者是在几千年后,当我们的科技更加发达的时候?又或者是在100万年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通过某种途径遇见一种比我们领先100万年的文明,他们的常用科技对我们来说是否会显得像“魔法”呢?某些事物会仅仅因为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就在未来的数百年或百万年中仍旧是不可能的吗?
由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诞生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大致估计一些梦幻般的科技将在何时(如果的确会有那么一天的话)可能实现。随着更为先进的理论——比如弦理论的产生,连一些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如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现在也正被物理学家们重新评估。回想150年以前那些被当时的科学家宣布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儒勒·凡尔纳在1863年完成了一部小说《二十世纪的巴黎》,却因出版商无法相信他的预测而被退稿。这部小说被尘封并且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直到凡尔纳的重孙发现了它,并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书中,凡尔纳预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会呈现的面貌。他的小说中充斥着在19世纪看来显然不可思议的科技,包括传真机、一个世界性的通信网络、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燃气动力汽车和高速高架火车。
凡尔纳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了不起的精确预测,是因为他沉浸在科学世界之中,并从周围的科学家那里汲取智慧。对科学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以做出这样惊人的预言。
令人遗憾的是,19世纪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持相反的立场,并且宣布许许多多科技的实现是毫无指望的。开尔文爵士——他或许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宣称像飞机那样“比空气更重的”装置是不可能飞上天的。他认为X光是无聊的把戏,无线电没有未来。卢瑟福爵士——发现了原子核的科学家——对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不屑一顾,将那与“月光”相提并论。19世纪的化学家宣布寻找贤者之石——一种神话故事中可以化铅成金的物质——是一条科学的死胡同。19世纪的化学建立在元素像铅那样永恒不变的理论基础上。然而,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想想吧,现今的电视机、计算机和互联网在20世纪之初看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
更近一些的时候,黑洞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爱因斯坦本人在1939年写过一篇论文,“证明”黑洞永远不可能形成。然而,到今天,人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已经发现了太空中的数千个黑洞。
这些科技之所以被视为“不可能”,是因为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前期物理与科学的基本定律尚未被人知晓。考虑到当时在科学理解上的巨大空白,特别是在原子层面上的空白,这些发展被认为不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删改)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认为“不可能”是相对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老师认为科学家所推测的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同一块大陆的说法是愚蠢的。但“今天”看来,那是可能的。
B.作者目睹了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一些类似科幻小说里发生的事情也成为现实。
C.一些在150年前被科学家认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凡尔纳基于对科学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做出了超越时代的精确预言,直到今天看来也让人惊叹。
解析:选D 答非所问。D项陈述的是凡尔纳的预言精准,让人惊叹,和“不可能”的相对性没有关系。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生物学家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是不可能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
B.儒勒·凡尔纳关于网络、摩天大楼、高速高架火车、电视机等事物的预言在当时不被人们接受。
C.19世纪的化学家认为能化铅成金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的人们却已经能够把铅变成金子。
D.爱因斯坦认为黑洞永远不可能形成,但是到今天,人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已经发现了太空中的数千个黑洞。
解析:选D A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作者老师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是不可能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儒勒·凡尔纳预言电视机的出现。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
6.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认识上有局限性,除了主观臆断之外,还和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B.弦理论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论,它的产生填补了人们在原子层面的认识空白。
C.“不可能”只是人们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它终将成为现实。
D.随着科学的长足发展,科学家们正在重新评估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
解析:选A B项,原文只是说弦理论和时间旅行、平行宇宙有关。C项,“终将成为现实”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根据原文可知,科学家重新评估的是“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并非“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
三、表达运用
7.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兹有我校高三(1)班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担任学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尔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答案:①“你校”改为“贵校”;②“显著”改为“优秀”;③“大作”改为“作品”;④“尔校”改为“贵校”;⑤“垂爱”改为“垂青”。
8.仔细观察下图,请根据提示内容写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示意图
由图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两条途径:
答案:一是农民通过到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求学进入大学、职高等高等学校,而后就业成为知识分子、技工融入城市。
PAGE
1
第13课 宇宙的边疆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 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解析:选A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具体内容不搭配;二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整词语顺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陈出新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以己度人
解析:选A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众目睽睽”“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推己及人”“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解析:选D A项,从关联词看,“虽然”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B项,从语境看,“阻止”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对象。C项,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 炎
20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能产生更多宇宙吗?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里,将其体积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它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他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在此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他宇宙在特性上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他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所认为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可能营造同样适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据此推断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同心圆提供了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的事件的痕迹。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环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 出现在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从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到达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循环”的宇宙中——一个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的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涨宇宙模型”指的是宇宙曾经历过的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其体积瞬间超高速扩张的阶段。
B.“暴涨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以后会继续膨胀直到到达一个临界点。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
D.“多元宇宙论”认为,其他宇宙如果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定律体系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生命有可能在其中出现。
解析:选C C项,“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错,文中说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证实,宇宙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在“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其他的宇宙中不可能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
D.罗杰·彭罗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解析:选B A项,“科学家证实”错,这只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C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可能无法产生”。D项,原文说的是“这一发现并不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6.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不能证明。①这些成果是科学家的一种推理,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是没有经过全面的检验,也没有形成被所有人认可的理论。②多种研究成果虽然都承认“多元宇宙”的存在,但是科学家们所认为的“多元宇宙”存在形式是不一样的。这些研究成果之间存在抵触对立,并不统一。(若答“能证明”,言之有理亦可)
三、表达运用
7.下面是关于“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的宣传单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述不恰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使文段简明得体。
尊敬的贵家长:
“超强记忆学习法”将让您的孩子对中文、英文文章记一遍就正背、倒背如流,对数学公式,语文中的作家、诗人的生卒年记一遍就能持久,甚至终生不忘。北京大学教授王楚院士说:“同在一个班里读书的学生学习成绩为什么会有差别?有的差别甚至很大?”相信了解了“超强记忆学习法”,您将会彻底不再对老师有怨言并改变对孩子的偏见。
答案:①删去“贵”;②删去“正背”;③删去“语文中的”;④“持久”后加“记忆”;⑤“差别甚至很大”改为“甚至差别很大”。
8.下面是高三某同学陪同爷爷到市中心医院就医的流程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90字以内。
解析:注意箭头的指向,分析流程。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门诊挂号后到门诊室看医生,按医嘱到不同科室化验并做CT、B超、心电图,然后把汇总的检查结果拿到门诊室交给医生,医生开出处方,患者携带处方到收费室支付药费后去药房领取药品。
PAGE
1
第12课 动物游戏之谜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在数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神经发达、感觉灵敏、活动自如的最完美工具。然而,人手也有 的时候,一类能模仿人手某些动作功能的机械手便 了。机械手具有力气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但机械手在进行重复性操作时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在一项“人机大战打豆豆”比赛中,机械手获胜次数是人手 的,一分钟可以出手160~210余下;在国内一个展会上,某企业参展的一款名为“蜘蛛手”的分拣机械手 。该机械手可实现多目标进行抓取和搬运的功能,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可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电子制造等行业。机械手主要是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手部安装在手臂的前端,用来抓持物件,这是执行机构的主体,可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重量、材料以及作业要求不同而具有多种结构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智能的机械手应运而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现在,不仅机械手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石油、船舶等领域,而且已开始在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大显身手。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机械手不仅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而且已开始在采矿、冶金、石油、船舶等领域大显身手。
B.机械手不但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石油、船舶等领域,反而已开始在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大显身手。
C.机械手不仅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石油、船舶等领域,而且已开始在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大显身手。
D.不仅机械手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而且已开始在采矿、冶金、石油、船舶等领域大显身手。
解析:选C A项,分句顺序不当,需要调整“不仅”与“而且”后的内容。B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D项,分句顺序不当,应将“精密制造、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和“采矿、冶金、石油、船舶等领域”互换位置;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机械手”后面。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人手的灵活度比机械手强
B.尽管机械手的灵活度不及人手
C.不管机械手的灵活度不及人手
D.不管人手的灵活度比机械手强
解析:选B 从陈述主体一致的角度来看,应该以“机械手”为陈述的主体,排除A、D;从关联词语搭配的角度来看,“不管”与“但是”不搭配,排除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鞭长莫及 应声而出 望其项背 有目共睹
B.爱莫能助 应声而出 不可企及 有目共睹
C.爱莫能助 应运而生 望其项背 引人注目
D.鞭长莫及 应运而生 不可企及 引人注目
解析:选D 鞭长莫及: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爱莫能助: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从语境来看,使用“鞭长莫及”更合语境。应运而生:适应时机而产生。应声而出:附和(顺着)声音就赶来。“应运而生”符合语境。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此处用“不可企及”更合适。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此处用“引人注目”更合适。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禽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做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对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
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4.对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解析:选A “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以偏概全,应该还有“人工杂交”的方式。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解析:选C “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说法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解析:选B “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有误,声明中只说“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原文中说“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而“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也不等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三、表达运用
7.下面是某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答案:①“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⑤“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
8.《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多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烟草企业不积极履行公约相关内容的行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解析:从这个框架图来看,需要从下往上表述,为了表述清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吸烟的危害,二是在知道吸烟的后果后是否还吸烟的比例。 归纳前面的内容,把以上两个大方面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