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蜀道难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和长篇一样,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繁重的 、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 ),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 地跟她走。
诗是用来“读”的,和“看”不同,“读”是声音的仪表,是心灵的容颜,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把文字变成了情书,变成了光芒,变成了激动和颤栗……往往读诗者,是最热爱生活的,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是血液藏着酒精和火焰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 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方式,也应成为一种年轻的方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情世故 坚定不移 虔诚膜拜
B.人情冷暖 坚定不移 五体投地
C.人情世故 心甘情愿 虔诚膜拜
D.人情冷暖 心甘情愿 五体投地
解析:选C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情冷暖: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句中指前者。 心甘情愿:形容完全出于自愿,不是别人强求的,一点也不勉强。表示是很乐意的。 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依据文中“跟她走”更强调“感情”,不是“想法”,应选“心甘情愿”。“五体投地”与前文不能搭配,故选“虔诚膜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
B.你的灵魂与诗歌的精神体质是吻合的
C.诗歌的灵魂与你的精神体质是吻合的
D.你的体质精神是与诗歌的灵魂吻合的
解析:选A 结合前文“这时候的你”与后文的“美”来判断,应先说“你”,再说“诗歌”;“精神体质”是指精神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不能颠倒;“灵魂”应主宰、高于“精神体质”,是指诗歌的思想境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往往读诗者,是最热爱生活的一群人
B.读诗者,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
C.读诗者,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一群人
D.往往读诗者,是一群最热爱生活的
解析:选C “往往”作状语,对主语性质进行判断,应放在动词“是”的前面;“者”与“一群人”搭配,且与后文“的人”连贯一体。
二、拓展阅读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选A A项中“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前四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满目苍凉萧索,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写照。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 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绿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 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批评新法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此处喻江水澄澈碧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解析:选C 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悲凉清冷的氛围。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6.(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选B “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西 施
李 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交代西施的出身,用古今女子和荷花来衬托她的秀色。
B.“弄”和“闲”两字展现出西施的娇柔情态和天真烂漫,场景生动。
C.西施以水为镜,叹息养在深闺无人识,故“皓齿”“难开”,唯有“沉吟”。
D.诗人将西施从一个“越溪女”成为“吴宫妃”的过程一笔带过,而“绝艳”“扬蛾”再次表现了西施之美。
解析:选C “叹息养在深闺无人识,故‘皓齿’‘难开’,唯有‘沉吟’”错误。“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两句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的,意思是西施在碧水清波里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于是以水为镜,对着水中的“碧云”“沉吟”。
(2)后六句歌咏了西施的什么精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歌咏了西施为国献身的精神。诗人写西施,其实是自况,明写西施之美貌,实写诗人之才华。西施终于“一破夫差国”,而诗人在政治上却一事无成,“千秋竟不还”既有对西施历史功绩的赞赏,也有自叹自伤的愁绪。
三、表达运用
8.下面是甘肃某中学新蕾文学社社长刘妍给著名作家王蒙写的邀请函,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王老:
您已荣幸地被邀请为贵社顾问。您已八十高龄,能够应允忝列我社顾问之职,我们非常感激。同时,我们敬请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新蕾的发展建言献策。本社兹定于本月23日上午9时在本校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一周年大会,届时恭请您务必莅临指导。
刘妍顿首
2019年1月5日
答案:①“荣幸地”删去;②“贵社”改为“我社”;③“忝列”改为“屈就”;④“务必”删去;⑤“顿首”删去。
9.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字。
答案: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经过检查,如果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PAGE
1
(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4课 蜀道难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fú
náo
chán
zhēnɡ
rónɡ
cuī
wéi
shǔn
zī
jiē
hénɡ
hènɡ
hào
háo
sè
sāi
sài
shēn
cān
cēn
非
不是
尚且
尊重
还
距离
离开
前去
高
危险
端正
使动用法,使……凋谢
名词作动词,冲击
使动用法,使……滚动
为动用法,为……发愁
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作名词,雄鸟
形容词作名词,雌鸟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 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荣,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 。但随着元帝国的 ,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怪异荒诞 弥天大祸 土崩瓦解 气势磅礴
B.荒诞无稽 灭顶之灾 灰飞烟灭 气势磅礴
C.怪异荒诞 灭顶之灾 土崩瓦解 恢宏壮美
D.荒诞无稽 弥天大祸 灰飞烟灭 恢宏壮美
解析:选C 怪异荒诞:奇异荒诞,不合常理。荒诞无稽:十分荒唐离奇,毫无根据。结合前文的“杜撰虚构”及后文的“贡物”可知,应选“怪异荒诞”。弥天大祸:天大的灾祸。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句中指国家覆灭,应选“灭顶之灾”。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灰飞烟灭: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句中不强调时间短,只是强调“崩溃”,应选“土崩瓦解”。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恢宏壮美:宽阔广大,雄壮美丽。形容“洞窟”,应选“恢宏壮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华
B.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
C.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荣
D.依托于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荣
解析:选B “依托”是“依靠,凭借”,其后可直接带宾语,无需加介词“于”;“又再度”语意重复;“繁荣”多形容经济或事业,此处形容“丝绸之路”,应用“繁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B.因此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人们遗忘了它,一直到了近代
C.因此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D.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人们遗忘了它,一直到了近代
解析:选A 括号中的内容应是对“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的原因的解释,故不能用表示结果的“因此”;依据前后主语一致的原则,“这条路”为陈述对象,其后一句应为被动句,即“被人遗忘”。
二、拓展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注】外,何人更可言。
【注】 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解析:选D D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喜爱之情。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 望①
吴 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②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 ①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②蛱蝶:蝴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B.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构成一幅雄奇美丽的山野风景图。
C.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词句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D.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稳睡”言鸳鸯的惬意,用词形象而贴切。
解析:选B B项, “构成一幅雄奇美丽的山野风景图”错,诗人着眼于细小景物的描写,突出宁静、美丽、和谐。没有表现“雄奇”。
(2)简要分析“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奔走求仕的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悲哀。②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理想的无可奈何。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乞 食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注】,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 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出诗人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窘心态。
B.“叩门拙言辞”不是写诗人不善言辞而是突出诗人不愿低三下四的气节。
C.“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写出了主人的善解人意。诗情由痛苦惶窘变为欣慰感激。
D.“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写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于是赋诗相赠。
解析:选B “叩门拙言辞”并不是突出诗人的气节,而是写诗人外出乞讨时的难以启齿之态。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何用意?
答案:这首诗的最后四句用了漂母救助韩信的典故。主人的礼待与厚赠,让诗人感愧不已。诗人借韩信与漂母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含着人性美的光辉。主人的急人所难与诗人的知恩图报,已经超越了事情本身,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 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江苏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 “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眼前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解析:选D “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亡。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②对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三、表达运用
8.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状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案: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计划”;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山和海,一个沉静,一个活泼;一个气定神闲,一个波涛汹涌。它们都是博大精深的教科书。
材料:
现实 阴影 小草 理想 阳光 大树
实在 虚幻 天上 地下 高大 矮小
翠色盎然 远在天边 驱散阴霾
鲜绿娇弱 近在咫尺 带来阴凉
美化人间的天使 生活的必需品 人生腾飞的翅膀
答案:现实和理想,一个实在,一个虚幻;一个近在咫尺,一个远在天边。它们都是人生腾飞的翅膀。阳光和阴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驱散阴霾,一个带来阴凉。它们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大树和小草,一个高大,一个矮小;一个翠色盎然,一个鲜绿娇弱。它们都是美化人间的天使。
PAGE
1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shuò
zhēn
zhǒnɡ
bìn
zhǔ
pèi
凄凉
拟声词
朝着,对着
临近,将近
国运和自身命运
指晚年
远离故乡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 ,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 ,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 ,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解析:选B 考查“虽然”和“纵然”、“辨别”和“鉴别”的区别使用。 “虽然”常与“但是”连用,表转折关系;“纵然”表假设关系。“辨别”指对不同的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多用于古物的鉴定。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B.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D.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解析:选C 根据横线后面“‘意德’是……”,“意德”应该出现在句子的后半部分,“衡量”后用“是否具有”最为恰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疾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C.疾恶如仇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D.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解析:选B 疾恶如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义无反顾:为了道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无私无畏:在无私的情况下无所畏惧。只能做谓语、定语,不能作宾语。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依据各个成语含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不难选出正确选项。
二、拓展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③,王莽谦恭未篡时④。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 ①“钻龟”和“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②作者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③周公辅佐成王时,有人曾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一片赤诚。④王莽在汉代末期,假装谦恭,曾迷惑了一些人,但历史证明,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头就说要送人一种判断狐疑的方法。什么方法呢?作者只说它不是占卜的方法。
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点明要知道事情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
C.颈联再以周公、王莽两个历史人物为例,表明若不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就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D.尾联是全篇的关键句——假设当时二人过早死去,那周公的忠诚和王莽的假装谦恭又有谁能辨清呢?结论是: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全面观察了解人的一生,待其死后才能作出判断。
解析:选D 结论是: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辨别一个人的忠诚和虚伪。
(2)诗的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诗的开头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说要送人“决狐疑”的方法,又不说是什么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诗有曲折,有波澜,一上来就紧紧抓住读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C.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D.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选A B项,“战斗激烈”错。C项,“实写”错。D项,“低沉”不当,颔联写“征北虏……会南河”,表现了军威之壮,不能说是“低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答案:①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诗人注视朋友远去及借新秋时分的孤雁,表现临别的不舍与悲伤。②对朋友此行路途遥远、征战艰苦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塞草青青”,写边塞荒凉寂寥,无同乡伴侣,表现了和友人的情谊,对朋友的关心。③对朋友的劝勉和希冀。最后两句,说人们都称许孔巢父为工于奏记的陈琳,相信他定能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 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 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年老,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 “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解析:选B B项, “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儋 耳①
苏 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②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③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④万事灰。
【注】 ①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政局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苏轼属于元祐党人。六十五岁的苏轼奉诏由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内迁回京。此诗即作于此时。②雌霓:古人认为虹霓有雌雄之分,虹为雄,霓为雌。③除书:拜官的诏书,这里指的是朝政发生新的变化,朝廷颁发诏书让苏轼这个放逐之臣回京。④一壑能专:语出《庄子·秋水》,后人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隐逸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电闪雷鸣收敛淫威、云消雨散的景象,用典型的景物特征比喻国家的政治形势,说明险恶的朝政已经结束,政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B.“霹雳收威”既是实景,也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一语双关,指傍晚,又指以前朝廷昏暗;“开”喻指朝政清明。
C.第二句写诗人独自凭栏远眺,“独”字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感,准确生动地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态:虽已被召回,但对前途仍忧心不已。
D.颈联写双喜临门,一是野老的丰收之喜,二是诗人北归之喜。“丰岁”指丰收,诗人与儋耳人民一同庆贺丰收,在北归前更是喜上加喜。
解析:选C “独”是“独自”之意,承上句的欣喜之情,独上高楼远望,虽孤寂,但对回京仍感高兴,这从后面的诗句中可以看出。
(2)颔联被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誉为“奇警”,即言论新颖,含意深切。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句借景抒情,借美丽的虹霓、舒爽的海风等美好景物抒发喜悦的心情。“雌霓云端下”象征了政敌的失势;“雄风海上来”既是写海风之快意,又暗喻词人内迁回京的快意。
三、表达运用
8.下面是某学生递交的一份检讨书,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检 讨 书
尊敬的老师:
您的批评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一贯的表现的确是差强人意,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请老师务必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努力改正错误,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从今以后,我会好学上进,向优秀同学看齐;热爱集体,多问津班级事务。以上这些我保证做到,不信您就走着瞧。
您的学生×××
×年×月×日
答案:①删除“一直以来”或“一贯”;②“差强人意”改为“不令人满意”;③删除“务必”;④“问津”改为“关心”;⑤“不信你就走着瞧”改为“您就看我的表现吧”。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假如生命是一艘帆船,就要高扬风帆在狂风与巨浪中劈波前进。
材料:
大河 长行 雄鹰
平坦与坎坷 长空与白云 高山与低谷
意气风发 奔流不息 张开翅膀
自由翱翔 滚滚向前 风雨兼程
答案:假如生命是一次长行,就要意气风发在平坦与坎坷中风雨兼程。假如生命是一只雄鹰,就要张开翅膀在长空与白云中自由翱翔。假如生命是一条大河,就要奔流不息在高山与低谷中滚滚向前。
PAGE
1
(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ɡǔ
zhēnɡ
mǐn
qiáo
cuì
tián
zhé
xiāo
diàn
fǎnɡ
há
ma
lán
ōu
yā
zhāo
zhā
更,越
辗转
转动
写
弹奏
替
第二年
因此创作
突然冲出
整理
年纪大了
以前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名词作动词,摆酒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解析:选D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兴奋不已”和“亢奋不已”都有“兴奋”的意思,但“亢奋不已”是极度兴奋的意思,根据语境,应用“兴奋不已”。源源不断: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语境中形容数据接连不断地传回地面,应选用“源源不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解析:选C A、B两项前半部分的叙述主体是“人们”,还未说完,后半部分的主语又成了“月球的正面”和“正面的半球”,故排除;再根据下文“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可知,C项与后文衔接最紧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解析:选A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研究得清楚了”,二是“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分析四个选项,A项两处语病全部修改正确,B项第一处语病没有修改,C项第二处语病没有修改正确,D项两处语病都没有修改正确。
二、拓展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解析:选D “相警”不是“互相提醒”,而是“告诫我”。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代指自己的清贫,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 江 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B B项,“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这里是借喻,不是借代。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解析:选C C项, “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捣洗煮过的熟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准备寒衣。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抒发诗人思归之情, “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④。
【注】 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
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解析:选B “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理解错误,“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答案: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湮湿。(或“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
三、表达运用
8.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光临惠顾,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立志将来回贵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博学的老师。(学生写给老师的信)
(3)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请失主速速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答案:①“光临惠顾”改为“踊跃报名”;②“贵校”改为“母校”;③“就教”改为“任教”或“执教”;④“165元”改为“若干”;⑤删去“速速”。
9.下面是某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活动的构思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特别是要注意相关信息的整合,不超过90个字。
解析:分析时注意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箭头的指向。如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方面;教学过程与反复修改部分是并列关系等。语言表达时要简洁流畅。
答案:教师先确定课题,然后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接着设计出包括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在内的教学过程,并对其反复修改形成说稿,之后正式说课。
PAGE
1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wǎnɡ
tuò
wéi
chóu
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迷惘,茫然
名词作动词,做梦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锦瑟无端五十弦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徒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可/此情可待成追忆
高可二黍许
名词,缘故
名词,开头
名词,边际,末端
形容词,空,没有根据的
名词,门徒,弟子
副词,只,仅仅
副词,白白地,徒然
副词,难道,哪能
副词,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