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随感哲思(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随感哲思(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0 14:13:42

文档简介







 第8课 拿来主义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上海精神”中的“互利”是在“互信”基础之上的拓展。在“互信”建立之后,共同发展经济成为互利的坚实基础。正如《周易》所说,“利者,义之和也”。这是一种体现儒家哲学思维、强调相互关系的国际关系新型原则,是对西方单边主义的克服与超越。实现“互利”,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为对方着想,找到合适于双方的最大利益所在,如此才是“可大之道”,共同的利益不断扩大,信任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多,同时也是中国文明所追求的“可长可久之道”,这就是中国深厚的历史思维。正是“互信”“互利”,(  ),从而逐渐凝聚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上海精神”的深厚内涵,与儒家“和合”理念________。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带来国与国之间以及一国内部贫富差距的问题,解决之道不是要排斥经济全球化,而是对其改革与完善。“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正是对于这一弊病的矫治。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要抹杀文明的差异,而是________的过程。在其他场合,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孔子“________”的主张,这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________、和平相处的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具有深刻启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承 大同小异 和而不同 两全其美
B.薪火相传 求同存异 同而不和 各美其美
C.一脉相承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
D.薪火相传 大同小异 同而不和 两全其美
解析:选C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正确。薪火相传:原指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不能修饰“理念”。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正确。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语意不符。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正确。同而不和: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语意不符,感彩错误。各美其美: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正确。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能得到好处。语意不符。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种体现儒家哲学思维、强调相互关系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是对西方单边主义的克服与超越。
B.这是一种体现儒家哲学思维、强调相互关系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是对西方单边主义的超越与克服。
C.这是一种强调相互关系、体现儒家哲学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是对西方单边主义的超越与克服。
D.这是一种强调相互关系、体现儒家哲学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是对西方单边主义的克服与超越。
解析:选A “新型”修饰“国际关系”,应放在“国际关系”前面。B项,“超越与克服”语序错误,应该为“克服与超越”。前文说的是儒家文化对“上海精神”的影响,可见“体现儒家哲学思维”应在前,“强调相互关系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在后。“超越与克服”语序错误,应该为“克服与超越”,故C、D两项错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合组织国家真正成为好邻居、好伙伴
B.使得上合组织国家真正成为好邻居、好伙伴
C.好邻居、好伙伴的关系才在上合组织国家形成
D.上合组织国家才真正成为好伙伴、好邻居
解析:选B 解题需联系上下句,本句要阐述的是“互信”“互利”的结果,主语是“互信”“互利”,A、D的主语是“上合组织国家”,排除。C项的主语是“好邻居、好伙伴的关系”,排除。因此选B。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解析:选A 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解析:选C 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于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解析:选C 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
三、表达运用
7.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一则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卫冕,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您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今日分别,谨祝教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建树”,词义太重,用词不当。“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不合语境。“慧眼识金”,自称“金”,用语不得体,没有注意谦敬辞的用法。“超凡入圣”,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用在此处过于夸张。“刮目相看”不得体,用语没有注意对象。
答案:“建树”改为“提高”;“卫冕”改为“考上大学”;“慧眼识金”改为“不放弃”(意思对即可);“超凡入圣”改为“非同一般”;“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
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从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两人,续写两句话。
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有脊梁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正道直行的无悔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倔强清高的浪漫告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注意仿写语句要切合语境,合乎情感基调;其次,取例要恰当,阐释要准确;再次,要注意句式一致,诗文引用恰当,能凸显文化名人的精神特质。
答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傲岸不屈的赤子衷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







PAGE



1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随感哲思
第8课 拿来主义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我国在治沙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对于________、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要严守生态红线,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盲目“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是不现实的,不顾自然条件在沙漠地区大规模、高密度植树造林种草,也并不可取。一方面,沙漠自古就有,(  )。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但也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讲科学,不蛮干。另一方面,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沙尘天气发生时,会使浮游生物增加,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手抓自然修复,另一手也要抓人工治理,两者________,不可偏废。在人工治理的过程中,治哪里、怎么治、用什么树种、草种,都要经过科学论证、认真研究。立足于沙区实际情况,适地适树适草,优先选择易于成活和管护的乡土品种。记者在民勤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一带看到,如今,梭梭林________,曾经________的流沙被牢牢锁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地大物博 相辅相成 无边无际 肆无忌惮
B.地广人稀 相辅相成 一望无际 肆无忌惮
C.地广人稀 相反相成 一望无际 有恃无恐
D.地大物博 相反相成 无边无际 有恃无恐
解析:选B 第一空,地广人稀:泛指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地大物博: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文中说“沙漠”,应该用“地广人稀”。第二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文中“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只能选“相辅相成”。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两个词都适用。第四空,肆无忌惮:指恣意妄行,毫无顾忌。有恃无恐:因为有一些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指毫无顾忌。多指倚仗人。“有恃无恐”用于文中修饰“流沙”显然不合适。正确答案为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沙尘天气发生时,会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
B.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浮游生物增加。
C.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沙尘天气发生时,会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浮游生物增加,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
解析:选C 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沙尘天气发生,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治沙是要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并不是要“消灭沙漠”
B.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C.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
D.治沙是要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并不是要“消灭沙漠”
解析:选C 根据括号前“沙漠自古就有”和括号后“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应该先说“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最后说“减少沙尘暴等危害”,再者“不是……而是”符合日常的逻辑习惯。故选C。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的,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摔伤致残后,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搭没一搭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解析:选B 文章末尾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文中提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呼应文章开头,是在外漂泊让作者觉得累,故乡才是他心里永远的归宿,作者不是不愿意回故乡,相反是更加怀念故乡,更加怀念故乡“年三十夜的爆竹”。
5.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②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③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答案:①“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②“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③“年三十夜的爆竹”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的主题。④“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⑤“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引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的深刻反思。
三、表达运用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______①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______②_____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______③_____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案:①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8.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案:(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与者和费用预算等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







PAGE



1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随感哲思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






第10课 短文三篇
课后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解析:选C 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隅”。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解析:选C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错误:①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②“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③“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解析:选D 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帕斯卡尔和他的父亲
帕斯卡尔是17世纪法国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德沙格、笛卡尔、费尔马等数学天才一起构建了法国灿烂的数学星空,使法国数学全面超越了曾经遥遥领先的意大利。
说起帕斯卡尔,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数学家——梅森神甫。梅森神甫虽然仅以梅森素数出名,算不上是伟大的数学家,但他却是17世纪法国数学不可或缺的人物。梅森神甫经常趁外出布道的机会,到各地会见数学家,传达各种最新的数学成果或发现。有着“业余数学家之王”美称的法官费尔马,是笛卡尔在数学上的竞争对手。他经常向笛卡尔挑战,例如宣布发现某某数学规律却不告之证明方法等,这些挑战有的是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梅森神甫传达。梅森神甫还在巴黎举办每周一次的数学沙龙。那时候还没有科学院之类的组织,梅森神甫的沙龙后来成为法国科学院的雏形。就像如今各国媒体每每那样聚集娱乐、体育和商业明星,那个时代的智力生活是巴黎人瞩目的中心。
帕斯卡尔父子就是梅森神甫数学沙龙的主要常客。
老帕斯卡尔是个税务局的官员,精通数学,业余研究数学并发现了帕斯卡尔螺线。他的妻子去世后,为了年幼儿子的教育,他没有再婚,并放弃了官职,把家从外省迁到巴黎,以便让孩子和当时法国的学术名流交往。在老帕斯卡尔的精心引导下,帕斯卡尔少年得志,在数学界崭露头角,成为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科学院的前身)中的一员,受到法国大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的高度关注。老帕斯卡尔的教学方法是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材料的灌输,从而提高了儿子的动手实验能力。与此同时,考虑到儿子的体质,做父亲的侧重于语言教育,至于数学方面,他只讲授一些基本原理。这反而使得自小就表现出数学天才的儿子对这门学科更为好奇和敏感。据说帕斯卡尔12岁那年,从未受过相关训练的他独自推导出了几何学中的一条定理,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之和。从那以后,父亲才开始教授儿子欧几里德几何,不久父子俩一同参加了梅森神甫组织的数学沙龙。帕斯卡尔的主要数学成就包括概率论的创立(与费尔马合作)、二项式系数和射影几何学中的帕斯卡尔定理(圆锥曲线的内接六边形三组对边的交点共线)等。
除了数学上的成就以外,帕斯卡尔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其初衷是为了帮助父亲进行税务方面的计算。1642年,刚满19岁的帕斯卡尔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机械式计算装置——加法器。这一天才的创造现陈列于法国博物馆中——它用齿轮的运转来进行加减运算,成为后来更为复杂计算机的雏形。1971年面世的计算机pascal语言就是为了纪念帕斯卡尔,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位计算机科学的先驱。帕斯卡尔创立了流体压力定律,水压机便是这个定律的一个应用。计算机中的帕斯卡尔语言和天气预报中的大气压强单位“帕”均取自他的姓名。在人文和哲学领域,帕斯卡尔取得了同样非凡的成就。他的散文作品《思想录》被公认为是所有法国文学中的珍品。他建立的直觉主义原理对于后来的卢梭、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家都有影响。帕斯卡尔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宗教方面,他宣扬可以通过心灵而不是通过理性来体验上帝的教义。
在达到盛名之后,帕斯卡尔选择了隐居生活。他既没有进学校,也没有谋求公职,后来干脆住进了巴黎郊外的一座修道院。他的创造力一直持续到了暮年。
(摘自“中国数学课程网”,作者蔡天新,
题目是编者加的,有改动)
4.下列有关对帕斯卡尔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帕斯卡尔不仅是天才的数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我们学过的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就是帕斯卡尔创作的一篇思想非常深刻的随笔。
B.帕斯卡尔在人文、宗教和哲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散文《思想录》是法国文学中的珍品;他建立的直觉主义原理对后来的哲学家很有影响。
C.帕斯卡尔是个很有孝心的人,为了帮助父亲进行税务方面的计算,他发明了计算机。但这一初衷和发明却演变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D.帕斯卡尔在数学领域成就非凡,他创立了二项式系数定理和射影几何学中的帕斯卡尔定理,还与费尔马合作创立了概率论。
解析:选B “在宗教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不准确。“在宗教方面,他宣扬可以通过心灵而不是通过理性来体验上帝的教义”不能算是成就。
5.第二段中说,算不上是伟大的数学家的梅森神甫“是17世纪法国数学不可或缺的人物”。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答题区间是第二、三段,将文段中有关信息提取出来并稍加概括、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梅森神甫热心数学事业,四处奔走开展数学研究活动。②他虽然成就一般,但他为培养数学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非常可贵。③他举办数学沙龙,为数学家提供研究场所,他是法国科学院的奠基人;帕斯卡尔在数学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与梅森神甫的数学沙龙是分不开的。
6.在教育儿子方面,老帕斯卡尔有哪些可取之处?请用你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分条概括。
解析:相关信息在第四段,要紧扣文意分要点进行概括,不要简单地罗列具体事例,或摘抄现成语句。
答案:①具有自我牺牲精神。②注重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目光长远,为儿子的健康着想,侧重于语言教育,在数学方面,只讲授一些基本原理。④把家从外省迁至巴黎,让孩子和当时法国的学术名流交往,接受良好氛围的熏陶。
三、表达运用
7.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片段,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扩展其中画线的句子,使之具体、生动、丰满。60字左右。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他害怕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被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嗥的声音一直在惊吓着他。
解析:题干要求使用修辞手法,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展。扩展时还要注意与前文在语气、内容上呼应。
答案:狼嗥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地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被风刮紧了的帐篷。
8.“点赞”为一网络词语,意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请仿照示例,从“思想”“信仰”中任选一个,进行点赞。要求:内容健康,观点明确,句式相似。
示例:我为生命点赞,因为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思想 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概念和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应注意,点赞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要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为思想点赞,因为思想是独立而自由的,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让思想永葆生机。
(示例二)我为信仰点赞,因为信仰是神圣而积极的,只有拥有信仰,努力奋斗,才能让信仰纯真圣洁。






PAGE



1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随感哲思
第10课 短文三篇
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
1课前.识记基础
2课堂.巩固演练
首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