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测试卷(七)
(第四单元 基础巩固卷)
(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袒露(lòu) 不肖(xiào)
驽钝(nú) 秦王不怿(yì)
B.倨慢(jù) 睥睨(bì)
渑池(miǎn) 汤镬之刑(huò)
C.阏氏(zhī) 逮捕(dài)
更嫁(ɡēnɡ) 置于煴火(yùn)
D.迁徙(xǐ) 诡对(ɡuǐ)
枢纽(niǔ) 合契若神(qì)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君幸于赵王 幸:侥幸、幸好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C.事如此,此必及我 及:牵连到
D.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制:形制、构造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
B.且庸人尚羞之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C.空以身膏草野
膏:名词的意动用法,与“以”构成“以身为膏”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请奏瑟 ②请奉盆缶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二、文本阅读(34分)
(一)课内(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结交
B.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C.其牙机巧制 制:制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车,汉代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B.视事,古代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考察的官吏,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C.豪右,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汉以“右”为尊,故称“豪右”。是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意思与之相同。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记先叙其才,“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
B.在叙其才后紧接着叙其德。“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表现他不慕荣利的德行。
C.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这段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D.“阴知奸党名姓”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的政绩,寥寥几笔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廉吏形象。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分)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分)
(二)课外(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注】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邵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 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麾壮士执弼 麾:部下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 罹:遭受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 大戏:肆意玩乐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5分)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5分)
三、语言表达(11分)
14.下面是某校友校庆日发给联络办老师的一条短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您好!我是你校校友,欣闻母校华诞,甚喜,本想定能拨冗出席母校庆典,但今日晨起身体欠安,恐无法及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特此通知。
15.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阶段质量测试卷(七)(答案版)
(第四单元 基础巩固卷)
(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袒露(lòu) 不肖(xiào)
驽钝(nú) 秦王不怿(yì)
B.倨慢(jù) 睥睨(bì)
渑池(miǎn) 汤镬之刑(huò)
C.阏氏(zhī) 逮捕(dài)
更嫁(ɡēnɡ) 置于煴火(yùn)
D.迁徙(xǐ) 诡对(ɡuǐ)
枢纽(niǔ) 合契若神(qì)
解析:选D A项,露—lù。B项,睥—pì。C项,煴—yūn。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君幸于赵王 幸:侥幸、幸好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C.事如此,此必及我 及:牵连到
D.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制:形制、构造
解析:选A 幸:宠爱,宠幸。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
B.且庸人尚羞之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C.空以身膏草野
膏:名词的意动用法,与“以”构成“以身为膏”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解析:选C 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请奏瑟 ②请奉盆缶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选A ①为敬辞,请对方做某事;②为谦辞,请允许我做某事;③④为介词,趁,趁机。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解析:选B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二、文本阅读(34分)
(一)课内(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结交
B.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C.其牙机巧制 制:制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解析:选C C项,制:形制、构造。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车,汉代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B.视事,古代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考察的官吏,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C.豪右,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汉以“右”为尊,故称“豪右”。是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意思与之相同。
解析:选B B项,“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记先叙其才,“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
B.在叙其才后紧接着叙其德。“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表现他不慕荣利的德行。
C.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这段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D.“阴知奸党名姓”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的政绩,寥寥几笔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廉吏形象。
解析:选C C项,“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说法错误,应为“精简平实”。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分)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分)
答案:(1)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就任。
(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它,彼此完全符合,灵验如神。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这种事。
(二)课外(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注】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邵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 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麾壮士执弼 麾:部下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 罹:遭受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 大戏:肆意玩乐
解析:选A 麾:指挥。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解析:选D 根据句意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解析:选D “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错误,长孙平调解的是突厥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5分)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5分)
答案:(1)高祖杨坚未登基时,与长孙平情投意合,等到高祖做了丞相,对他礼待恩遇更加深厚。
(2)臣下听说国家以民为根本,黎民以粮食为命脉,鼓励农耕重视粮食,是前代君王的法令常规。
参考译文:长孙平,字处均,是河南洛阳人。长孙平有器量和才干,读书很多。(他)任职于北周,出仕任卫王侍读。当时武帝受宇文护的威逼,图谋与卫王一起诛杀宇文护,卫王先后经常派长孙平往来与武帝互通信息。等到宇文护被诛杀后,(长孙平)被授予乐部大夫。高祖杨坚未登基时,与长孙平情投意合,等到高祖做了丞相,对他礼待恩遇更加深厚。尉迥、王谦都先后兴兵轻慢朝廷,高祖特别在意淮南地区。当时贺若弼镇守寿阳,(高祖)怕他怀有二心,派遣长孙平兼程赶往寿阳替代他。贺若弼果然违命不从,长孙平就指挥魁梧的军士逮捕他,押送到京城。开皇三年,(朝廷)征调长孙平任度支尚书。长孙平看到当时天下州县多遭水旱灾害,百姓不能自给,上奏建议令民间在每年秋收后各家交出粟米麦子一石以下,按贫富区别等级缴纳,储存在村巷公仓,以防备灾害之年,称之为义仓。(他)接着呈递奏书说:“臣下听说国家以民为根本,黎民以粮食为命脉,鼓励农耕重视粮食,是前代君王的法令常规。去年大旱,关右发生饥荒,陛下调运山东的粮粟,设置平抑物价的部门,打开仓库,广泛予以赈济恩赐,大德洪恩,可以说到了极致。但治国之道,应该依靠长远规划,请下令各州刺史、县令,以鼓励农耕积储粮食为急务。”皇上大为嘉许采纳。从此州县乡村粮食充足,百姓多得益于此。几年后,(长孙平)改任工部尚书。当时有人告发大都督邴绍,说他毁骂朝廷昏聩,皇上盛怒,将要斩杀他。长孙平进谏说:“河流大泽容纳污物,是能成就其深广的原因;山岳能藏纳疾疠之气,是能成就其高大的原因。望陛下发扬高山大海的洪量,推广宽恕优容的大德。邴绍的言语,本不应奏闻圣上,陛下又再加诛杀,我担心千秋后世,有损圣上仁德之名。”皇上于是赦免了邴绍。后来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互攻伐,都派使者来请求援助。皇上派遣长孙平持符节宣告旨意,要他们和解。长孙平到了突厥人的地方,为他们陈说利害关系,(他们)于是各自罢兵。可汗赠送长孙平二百匹马。回来后,长孙平进献所得的马,皇上全部赐给了他。一年多后,(他)被授任汴州刺史。这以后历任许州、贝州刺史,都有好的政声。邺都风俗薄恶,素来号称难以治理,先后几任刺史大多不称职。朝廷因为长孙平在各处都有所称誉,改任他为相州刺史。(他)很有贤能的美名。在任几年后,遇正月十五,百姓肆意玩乐,把衣服画成头盔铠甲的样子,皇上大怒因而罢免其官职。(皇上)随即又感念他平定镇守淮南时的功绩,升官位为大将军。仁寿年间在任上去世。
三、语言表达(11分)
14.下面是某校友校庆日发给联络办老师的一条短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您好!我是你校校友,欣闻母校华诞,甚喜,本想定能拨冗出席母校庆典,但今日晨起身体欠安,恐无法及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特此通知。
解析:“拨冗”,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身体欠安”,婉辞,指人身体不适,不用于自己身上。“光临”,敬词,敬称他人的来访。“特此通知”用于通知,放在此处,语气生硬,不得体。
答案:“你校”改为“母校”;“拨冗”改为“抽出时间”;“身体欠安”改为“贱体抱恙”或“身体不适(欠佳)”等;“光临”改为“前往”;“特此通知”改为“深表歉意”或“特此致歉”等。
15.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答案:材料收集后,要进行取舍和整理。材料的选取要适切题目,并注重特色;材料的整理,主要是整合同类,并删去冗繁的部分。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目难度中等,考查了学生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标准,思考如何做人。这类题目对于材料的关键词的理解是关键,考生只要围绕“老实和聪明”来写都符合题意。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