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测试卷(五)
第三单元 基础巩固卷
(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悌(tì) 饿莩(piǎo)
参省(xǐnɡ) 锲而不舍(qiè)
B.槁暴(pù) 庠序(xiánɡ)
锋镝(zhé) 瓮牖绳枢(yǒu)
C.逡巡(quān) 跬步(kuǐ)
鞭笞(chī) 度长絜大(xié)
D.数罟(ɡǔ) 氓隶(mánɡ)
黔首(qián) 弃甲曳兵(yè)
解析:选A B项,镝—dí;C项,逡—qūn;D项,氓—mé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许多网
B.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
解析:选A 数罟:细网。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南取百越之地
解析:选B B项,形容词作名词,其余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同是状语后置句。B项,定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判断句。
5.下列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被尊为“亚圣”。他的文章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B.荀子,春秋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法后王”。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C.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D.“唐宋八大家”是指自唐代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其文风延及到宋所形成的散文八大家,它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解析:选B B项荀子应是战国末期赵国人。
二、文本阅读(34分)
(一)课内(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
解析:选A 务:从事,致力于。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解析:选B B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本课中的“囊括四海”的“四海”意思相同,也是“天下”的意思。
8.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②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击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解析:选C C项,文段没有从“财物”方面显示诸侯的强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分)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分)
答案:(1)(各诸侯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秦国没有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走投无路了。
(二)课外(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刃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等,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解析:选C 画线句子中,“弱则归投”“强则反噬”为对偶句,据此排除A、B两项;“如臣之计”为一个完整句子,意为“依我之计”,排除D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国县公,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解析:选B 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母亲、父亲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段文振忠君为国,深受皇帝信任。他不顾叛贼尉迟迥的诱逼,毅然归依高祖,高祖让他担任丞相掾;他跟随炀帝出征,炀帝派他巡游江都,炀帝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B.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他年轻时有力量,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率先登上城墙,找到并挟持尉相贵。
C.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他率军讨伐作乱的嘉州獠族时,虽然在山谷中被敌人袭击而大败,但他重整军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人。
D.段文振心念国事,看问题有长远眼光。他考虑到突厥启民可汗可能怀有狼子野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祸患,上书建议皇帝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加强边防。
解析:选A “隋炀帝派他巡游江都”错,原文意思是皇上驾临江都,让段文振管理江都的事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5分)
(2)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5分)
答案:(1)段文振知道斛斯政阴险刻薄,不能够把机密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多次对皇上说,皇上全都不采纳。
(2)段文振年轻时就因胆识谋略而被推重,始终怀有壮士的大志,时常上奏一些正直的话,他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确是有原因的。
[参考译文]
段文振,是北海期原人。段文振年轻时就有体力,胆识气魄超过常人,性情刚直,通晓时务事理。起初是宇文护的亲信,宇文护知道他有才干,提拔他为中外府兵曹。后来武帝在晋州攻打北齐海昌王尉相贵,尉相贵的副将侯子钦、崔景嵩作为内应。段文振拿着槊攀登城墙,与崔仲方等几十人最先登上。段文振跟随崔景嵩到尉相贵住所,拔出佩刀劫持尉相贵,尉相贵不敢动,城于是就被攻下。统计前前后后的功勋,将封为高显的官职,因为遭受谗言毁谤受到谴责,于是只授为上仪同,封赐爵位为襄国县公,食邑一千户。不久尉迟迥叛乱,当时段文振老母亲、妻子儿女都在邺城,尉迟迥派人诱逼他,段文振不加理睬,归依了高祖。高祖让段文振任丞相掾,统领警卫骠骑。等到平定了长江以南,段文振被授官为扬州总管司马。不久又转任并州总管司马,因为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仁寿初年,嘉州獠族叛乱,段文振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去讨伐。率军行进在山谷之间,被敌寇袭击,前后都是险阻,不能互相救助,军队于是大败。段文振于是收拢失散的兵卒,出其不意地攻打嘉州獠族的军队,最终打败了他。炀帝即位,段文振被征召为兵部尚书,待遇非常优厚。跟随皇上一起出征吐谷浑,段文振督军屯扎雪山,军营相连三百多里。皇上驾临江都,让段文振管理江都郡的事务。段文振见高祖当时能够容纳突厥启民可汗在塞内居住,把公主嫁给了他,并且多次赏赐他。段文振认为突厥启民可汗是狼子野心,担心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就上表章说:“夷狄的本性,不讲亲情而且贪婪,弱小的时候就归附投降,强大的时候就反咬一口,这大概是他们的本性。依我之计,及时开导遣送,让他们迁到塞外,然后在边缘地带镇守防卫,这才是确保万年平安的长远之计。”当时兵曹郎斛斯政专管兵事,段文振知道斛斯政阴险刻薄,不能够把机密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多次对皇上说,皇上全都不采纳。等到辽东之战,段文振在路上病重,上表章说:“(此时)正当雨季,不可拖延,只是希望对各路部队严加管束,火速进发,水陆两路一同推进,出其不意,那么平壤这座孤城,势必可以攻下。”过后几天,段文振死在军中。皇上看了他的表奏,悲叹了很久,追赠他为光禄大夫,谥号襄。史臣说:段文振年轻时就因胆识谋略而被推重,始终怀有壮士的大志,时常上奏一些正直的话,他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确是有原因的。
三、表达运用(11分)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5分)
因为自信,我靠着纤嫩的双腿,在人生旅途上迈出伟大一步。
材料:
心灵 奖状 风采
寥廓蓝天 领奖高台 运动赛场
压力 双手 翅膀 理想 坚强 拼搏
答案:因为拼搏,我凭着付出的双手,在领奖高台上举起火红奖状。因为坚强,我忍着巨大的压力,在运动赛场上展现勇者风采。因为理想,我乘着坚强的翅膀,在寥廓蓝天上放飞自我心灵。
15.下面是某班级“探访留守儿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用一段话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案:本次探访留守儿童活动,全班分为6个小组。准备阶段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要求全员参与,募集所需物品。实施阶段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向他们赠送玩具,并为他们表演节目。
四、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致辞时,向一名女生真诚致歉。
复旦大学某学院一名女生在拍毕业照时帽子掉在了地上,低头捡时错过了合影的瞬间。虽然摄影师当场补拍了一张,但后来发到同学们手里的却还是那张缺了
一人的合影照。女生去找学院要求重印所有同学的毕业照,学院却推说是照相馆的责任,让那位女生自己去交涉,还说那女生小题大做。
杨玉良校长就此事寄语同学们带着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爱走向社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构思时,可以围绕“尊重与关爱”这一核心立意进行思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以选择“责任”与“勇于认错”等立意方向。
PAGE
1
阶段质量测试卷(五)
第三单元 基础巩固卷
(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悌(tì) 饿莩(piǎo)
参省(xǐnɡ) 锲而不舍(qiè)
B.槁暴(pù) 庠序(xiánɡ)
锋镝(zhé) 瓮牖绳枢(yǒu)
C.逡巡(quān) 跬步(kuǐ)
鞭笞(chī) 度长絜大(xié)
D.数罟(ɡǔ) 氓隶(mánɡ)
黔首(qián) 弃甲曳兵(y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许多网
B.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南取百越之地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下列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被尊为“亚圣”。他的文章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B.荀子,春秋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法后王”。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C.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D.“唐宋八大家”是指自唐代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其文风延及到宋所形成的散文八大家,它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二、文本阅读(34分)
(一)课内(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8.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②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击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分)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分)
(二)课外(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刃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山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等,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谴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国县公,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朝廷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丁内忧、丁外忧分别指遭逢父亲、母亲丧事。
C.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段文振忠君为国,深受皇帝信任。他不顾叛贼尉迟迥的诱逼,毅然归依高祖,高祖让他担任丞相掾;他跟随炀帝出征,炀帝派他巡游江都,炀帝非常优厚地对待他。
B.段文振勇猛过人,打仗敢于冲锋在前。他年轻时有力量,胆气过人,后来在追随武帝攻打尉相贵时,拿着槊率先登上城墙,找到并挟持尉相贵。
C.段文振有胆有识,带兵擅于出其不意。他率军讨伐作乱的嘉州獠族时,虽然在山谷中被敌人袭击而大败,但他重整军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敌人。
D.段文振心念国事,看问题有长远眼光。他考虑到突厥启民可汗可能怀有狼子野心,担心他成为国家的祸患,上书建议皇帝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加强边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弗纳。(5分)
(2)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5分)
三、表达运用(11分)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5分)
因为自信,我靠着纤嫩的双腿,在人生旅途上迈出伟大一步。
材料:
心灵 奖状 风采
寥廓蓝天 领奖高台 运动赛场
压力 双手 翅膀 理想 坚强 拼搏
15.下面是某班级“探访留守儿童”活动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用一段话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致辞时,向一名女生真诚致歉。
复旦大学某学院一名女生在拍毕业照时帽子掉在了地上,低头捡时错过了合影的瞬间。虽然摄影师当场补拍了一张,但后来发到同学们手里的却还是那张缺了
一人的合影照。女生去找学院要求重印所有同学的毕业照,学院却推说是照相馆的责任,让那位女生自己去交涉,还说那女生小题大做。
杨玉良校长就此事寄语同学们带着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爱走向社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