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试卷(原卷板+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试卷(原卷板+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0 14:31:46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 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1.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
解析:选D A项,“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错误,原文“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B项,“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无中生有。C项,“具有权威性、独立性”错误,原文“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解析:选A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错误,只是“最终的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解析:选B “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过于绝对,文中只论述了“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新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选B “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 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 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能超过500元。
D.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解析:选B 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C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有误,从材料四来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D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6.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6分)
答案: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 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 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譬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 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壁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揣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年第12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解析:选B 文中反复出现的“今日刮哪风”,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认真负责的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仍常说“今日刮哪风”,这不是表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作者对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的悲哀”分析不当。
8.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解析:从情节看,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安排农业生产。结合主旨看,风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产生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风是父爱;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继承到的品格与精神等。
答案:①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根据天气情况安排每天的农业生产。②风也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产生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③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父亲会认真安排好当天的工作。④风是父爱。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有时严厉,有时慈爱。⑤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⑥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继承到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⑦风指农耕文化下的农民的智慧。蕴含着对这个自然规律的洞悉。
9.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解析:从人物的角度看,“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从主旨的角度看,“老庄户”学问精通,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技术,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从结构的角度看,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
答案:①“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②“老庄户”学问精通,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技术,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
③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估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祎。祎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崖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趾,交趾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流。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 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解析:选C “善士”做“拔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所用人”是一个短语,做后面的主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解析:选A 从弟,旧时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解析:选D “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张冠李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5分)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5分)
答案:(1)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
(2)你一定要勤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
[参考译文]
许靖,字文休,是汝南郡平舆县人。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同成名,并且都有喜好评品人物的声名,但两人私下感情颇不融洽。许劭官任本郡功曹,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就举荐许靖为掌管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职尚书郎,掌管官员的选用。汉灵帝死后,董卓专权,以汉阳人周毖为吏部尚书,让他同许靖共同商议,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于是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人孔估为豫州刺史,而许靖本人则被提升为巴郡太守,他不就职,被改任为御史中丞。韩馥等人到职后,纷纷举兵反攻京城,打算杀掉董卓。董卓怒斥周毖说:“你们都说应当选拔任用品行高尚之士,我董卓听从你们的计策,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你们所录用的这些人,上任之日,就掉头来攻击我。我董卓为何要起用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喝令将周毖推出,在城外斩首。许靖害怕董卓诛杀自己,于是逃奔孔伷那里。孔伷死后,许靖又投靠扬州刺史陈祎。陈祎死后,会稽太守王朗向来与许靖交情深厚,因而前来保护许靖。许靖出于仁厚之心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孙策东渡长江,人们纷纷逃往交州躲避战乱,许靖自己坐在江岸上,让随从人员乘船先走,亲属族人都出发后,自己才起身随后跟去,当时看到这一场景的人莫不赞叹。到了交趾郡,交趾太守士燮对许靖格外敬重厚加款待。陈国人袁徽也寄身交州,他给尚书令荀彧写信说:“许文休乃英才伟士,智谋策略足以参与国家大事。 自他流落交州以来,与众人生活在一起,每当遇到忧患危急之事,他总是先人后己,与亲族内外的人同饥共寒。他以人伦纲常对待同类,仁义宽厚,都很有收效,只是无法一一陈述而已。”后来刘璋派遣使者征召许靖,许靖由此入蜀。刘璋任命许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人宋仲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许文休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世之才干,您应当把他作为楷模。”建安十六年,许靖调任蜀郡。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克蜀地,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刘备为汉中王,许靖又被拜为太傅。刘备即位称帝,即册封许靖说:“朕得以承嗣帝业,君临天下,日夜惶惶不安,唯恐不能平定四海。百姓未能亲附,五德不彰,你身为司徒,应当谨慎地布施五常教化,使其弘扬光大。你一定要勤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许靖虽年过七十,仍然喜爱人才,奖掖后进,品评清谈不倦。章武二年,许靖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解析:选A A项“宁静的气氛”错误,从“微霜”一词来看,应表现的是“萧瑟的气氛”。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首联写景表现的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颈联表现的是对友人的担忧牵挂之情;尾联是对友人的勉励,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依依不舍之情。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担忧牵挂之情。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③关爱勉励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并勉励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 ”,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解析:易错字:蹴、绡、徘徊。
答案:(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2)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而在中国,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 、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
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 地做“现代秀”。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侵占,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浑然天成 雍容大气 相形见绌 亦步亦趋
B.浑然天成 雍容华贵 无法企及 邯郸学步
C.浑然一体 雍容华贵 相形见绌 邯郸学步
D.浑然一体 雍容大气 无法企及 亦步亦趋
解析:选D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浑然一体:融和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因前文有“整体性”一词,应选“浑然一体”。雍容大气:文雅大方,从容不迫,有大气魄。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高雅从容,庄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文中修饰对象为“明代审美”,应选“雍容大气”。无法企及:尽最大的努力也无法达到的意思。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句中强调“不能达到”之意,应选“无法企及”。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句中前有“跟着”,后有“做”,不能选“邯郸学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B.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驱使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
C.整个社会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D.欲求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解析:选A 先理清主动、被动关系,结合后文可知,应是皇帝的审美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故排除B、C两项;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审美”,“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是一种审美追求,突出其审美特点,作“皇帝们”的定语则不具有突出效果的作用,故D项错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B.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C.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侵占,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D.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侵占,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解析:选B A项,“所”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前面已经有“被”字,故“所”赘余。C项,侵占,指非法占有(别人的财产),用侵略手段占有(别国的领土);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句中指对“空白”区域的占有,用“侵占”搭配不当。D项,“充斥于”,介词“于”误用,“充斥”是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后面可以直接接宾语,应删掉“于”。
20.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邀 请 函
贵校第33届艺术节将于5月24日~5月26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以及各位校友、家长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看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传递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我们在这里等候您的惠顾!
育人中学
2019年5月15日
答案:①“贵校”改为“我校”;②“鼎力”改为“诚挚”;③“传递”改为“散发”;④“等候”改为“恭候”;⑤“惠顾”改为“莅临”或“光临”。
21.佛系,百度词条中解释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近来,随着“佛系青年”的走红,引申出了各个领域的“佛系+”。请你仿照例句中“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三类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句式基本一致。(6分)
例句:佛系买家: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
答案:佛系学生:不旷课,不抬杠,不质疑,考试分高拼人品,及格便是缘,挂科也认命。
佛系父母:不比较,不强求,不矫情,子女优秀不炫耀,平庸不苦恼,垫底不沮丧。
佛系粉丝:不掐架,不疯狂,不反黑,偶像人红不激动,贴吧时常逛,帖子从不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1)选择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呈现自己的高中生活。可组合理解、转变;理解、独立;超越、转变;敬畏、独立;平衡、超越;(2)概括你的高中生活。文章是写自己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自己认为高中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呈现自己高中生活的状态,或者说呈现自己高中生活中所体现的品质。 出题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呈现自己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生活状态。写作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高中生活是什么?二是高中生活教会了自己什么?从高中生活是什么的角度:比如选择“理解、转变”,转变自己的处世态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或者理解,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发生转变。选择“超越、转变”,超越自我,成就梦想;转变观念,实现自我超越。从高中生活教会了自己什么的角度:选择“理解、转变”,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理解,转变人际关系。选择“超越、独立”,生活中要独立,不断超越自己,迎来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敬畏、理解”,生活中,要懂得敬畏、理解;敬畏、理解造就别样人生等等。






PAGE



1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 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1.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新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 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 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能超过500元。
D.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6.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 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 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譬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 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壁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揣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年第12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8.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估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祎。祎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崖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趾,交趾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流。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 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5分)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 ”,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而在中国,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 、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
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 地做“现代秀”。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侵占,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浑然天成 雍容大气 相形见绌 亦步亦趋
B.浑然天成 雍容华贵 无法企及 邯郸学步
C.浑然一体 雍容华贵 相形见绌 邯郸学步
D.浑然一体 雍容大气 无法企及 亦步亦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B.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驱使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
C.整个社会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D.欲求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B.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C.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侵占,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D.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侵占,就像当前充斥于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20.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邀 请 函
贵校第33届艺术节将于5月24日~5月26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以及各位校友、家长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看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传递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我们在这里等候您的惠顾!
育人中学
2019年5月15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期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生活关键词”有:理解、敬畏、转变、平衡、独立、超越。
以上材料中哪两个关键词最能概括你的高中生活?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