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一 必修一 5.2 土壤第1-3课时 (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一 必修一 5.2 土壤第1-3课时 (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10 14:3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土 壤
你吃过土吗?






1

观察土壤
学习目标
①运用图片等资料,认识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②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说明:土壤≠土地
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有机质
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为什么?
不是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
【易误辨析】
野外土壤的观察,
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成因 类型 判断
由于土壤里______含量和_______组成的不同,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有些土壤用颜色命名。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在野外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土壤的类型
腐殖质
矿物质
黑土、红壤、棕壤
直接根据土壤的颜色

土壤颜色

东北黑土

黑土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南方红壤

红壤
在闽西地区众多的丘陵和中、 低山地带,杉林、竹林资源丰富, 并且盛产红柿、蜜柚等成为闽西 “靠山吃山”经济形式的重要支柱, 这与其广泛分布的红壤有莫大关系。

黄土高原

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 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 积物。它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 布。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 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
黄土
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也可以作为
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
条件、成土过程、肥 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
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 含量较低,水分较少。
黄色: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
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概念 类型 判断

从土壤质地看,一般分为
、 、
。 在野外要确定土壤质地的类型,可根据(
)作出判断。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砂土

土壤质地
壤土
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
黏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粒径大
粒径小
黏粒
粉粒
砂粒
石粒



项目 砂土 壤土 黏土
形态
成分
通气、透水性
蓄水、保肥能力
对农业的影响

砂土、壤土、黏土的比较



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黏粒占优势

良好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 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 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 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 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砂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 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黏土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壤剖面构造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森林土壤剖面图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层
犁底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土壤剖面图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熟土,就是说被人开垦过的土,比如说,在一片草原中,如果有人想要用地,种植农作物,那么他就要进行土地的整理,整理后的土壤为熟土。
1.有关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数量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2.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有很大流动性,它们的运动和比例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很大作用。当土壤中水分过多时( )
①空气受排挤 ②土温高 ③土壤缺氧 ④会影响植物生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跟踪练习】
C
D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1 成土母质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影响土壤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
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影响土壤质地:
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02 生物
1、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腐殖质
岩石风化
+ + + + + +
+ + + + + +
吸收
淋失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
循环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
有机质


02 生物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02 生物
2、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
温度高 +
降水多
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03 气候
=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1、不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岩石风化速度 土壤形成速度
湿热地区
干冷地区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较快
较慢


03 气候
2、不同气候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有机质含量 举例
湿热地区
干冷地区
淋溶和生物分解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
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沃
亚马孙河流域土壤一般比较贫瘠
东北地区的黑土是非常肥沃的土壤
①气候对土壤黏性的影响: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气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湿热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
干冷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冷湿环境
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热环境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03 气候
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深度思考1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
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04 地貌
①山区的气温与降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与植被,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04 地貌
②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与性状不用。


04 地貌
①山区的气温与降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与植被,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
②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与性状不用。
③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不同地形的土壤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深度思考2
①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
②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③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④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
⑤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
⑥平坦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注:上述情况都是在气候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分析的。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05 时间


06 人类活动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
土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指出下列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及作简要解释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物较细,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成土母质
气候
地貌


活动
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是北京城里的第一座公园,它的前身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社稷坛的核心是一个由汉白玉砌成的方形土坛,坛上依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分别覆以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俗称五色土。五色土代表了我国土壤主要分布的实际情况。
(1)在地图上填出五色土的名称、分布地区。
(2)在下表中写出每种土壤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活动探究
土壤类型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成因及特点





黑色土壤
东北地区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青色土壤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淹的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常呈白色
土壤中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黄色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1.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2)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D
B
A
2、读“生物对土壤形成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是:
A B C D 。
(2)写出图示循环的环节过程
、 、



(3)图示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表现为哪两个过程?
(5)由图示可以看出,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原因是 。
(4)B代表的物质有哪些功能?
岩石风化
腐殖质
吸收
淋失
植物根系吸收岩石风化物中的矿物质
合成有机物质
微生物分解、转化成腐殖质
释放养分供植物生长
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能释放土壤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促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
生物促进了土壤的肥力形成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掌握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

②结合案例,学会因地制宜利用土壤。

土壤处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相互紧密接触的_____地带,是一个______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______和______交换,是联系______和______的关键环节;


土壤的功能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过渡
开放
物质
能量
有机界
无机界

土壤是_____ 、______和________生存的重要条件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土壤
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绿色植物是很多动物的食物来源



土壤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_功能
蓄水
保水
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
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正因为如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土壤是_________的物质基础
人类生存
种植农作物
饲养动物

人类食物
土壤
物质
基础
提 供
饲 料

土壤的改良与养护
(1)土壤的改良
①原因: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
②举例:
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呈碱性)改良土壤
(2)土壤的养护
①目的:
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②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图1
图2
C
B
【案例探究】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盐碱地成因:
该地区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引淡淋盐
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土体脱盐
井灌井排
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咸水淡化
覆盖
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农业生物措施
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
优良土壤的保养

作物轮作 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 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 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
作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有效供给 增加;增加收入。
休耕
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 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优良土壤的保养
种植绿肥
广施农家肥 绿肥作物
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
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 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 理性状等作用。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丰富
D.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