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0 20: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 20180421030 朱秀梦 现代教育技术第五周作业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朱秀梦
章节名称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时数 1个课时
适用对象 广州某重点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使用课室 带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
课程标准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用通讯等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及特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技能:掌握分析解读图片、影响、文字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方法;在回答教师问题过程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与态度】 感受国家社会的飞速变化中增强对祖国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高爱国主义精神,并在老一辈在此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事迹中的到感染,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个人抓住历史时机努力奋斗,自我的梦想和中国梦息息相关。
核心素养
在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从图片视频、文字叙述、个人经历体验等史料中发现50年代-2020年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历史解释:联系同一时期的历史知识,探究生活变迁的原因(注意同时兼顾时代背景及个性化原因) 3.家国情怀:在体会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及其原因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和党的领导得到自信与感谢、激励个人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造,并对个人成就与国家的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升华。
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学生习惯于形象化的知识,宜把课程知识与已有知识、生活相联系 由于本课为中国史的所有课程中的最后一单元、课程体系的倒数第二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中国以往历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在本书的前几个单元,都已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因此学生对本课所处的时代背景已有所理解。 学生多数生活衣食无忧且生活水平较高,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接触密切,且广州为国际一线城市,使得学生们见识也较广,对本课的现代化变迁理解深刻。但是,也正因如此,学生对40年前中国社会的生活状况缺乏认知,因此需要让学生认识曾经的“艰苦时代”,才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改革开放直至今日的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巨大和中国发展的迅速。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六单元(最后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上的重大变化作出了介绍,为本课程学习的“变迁”之前部分内容提供了历史背景;第三单元、第五单元以及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为改革开放后所做出的政策变化、科技变化,为“变迁”后的内容提供了时代背景,为本课难点“变迁的原因”提供部分答案。 本课分为“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个子目,从衣、食、住、行和通讯几个方面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和“潮流”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历史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可得: 重点:从衣、食、住、行、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
教学策略与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1min) 教师穿着一套6、70年代的军装,梳着双马尾,展现改革开放前的服装潮流。提问学生知不知道这是什么衣服,是什么时期的人穿的?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加能融入课堂的时代。
【情景探究】 (5min)教师和学生开始对课前作业进行反馈 教师对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分享: (1)70 80年代奶奶说曾挖过山上的各种野菜,吃大锅饭的时候是集体劳动但是如果勤奋的多干活可以多领事物,那时的人收割时会想方设法藏几根稻谷,就为了那么几粒谷会藏在一个深深的缸里检查的人发现不了......一般去县城是要走路2个小时的 (2)90年代父母去深圳打工、春运从广州到家乡需要一整天或者两天(塞车+走山路)如今只需要1小时。曾经使用bb机 (3)00年代在我六年级之前住的房子是用黄泥砖砌的、房顶是瓦经常会漏雨是真的“屋漏偏逢大雨”,阁楼上要放十几个桶装雨水以免漏到床上。春天到山上找野蕨菜、竹笋,夏秋季经常会到小溪里捡蚬、田螺,以此来使伙食丰富。日常三餐是早餐面条、午餐吃酸菜配粥、下午餐是番薯芋头之类、晚餐是饭菜。小时候我家有一个座机,隔壁几家没有都是留我家的电话号码然后来这里接;电视、CD机音响,每次都是村里十几个小孩一起挤在房子里看奥特曼等。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的分享跨越了70、80、90、00、10年代几个时期的社会变化;以教师自身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 2.教师让4-6个学生进行反馈;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予以态度,使课堂上形成轻松的分享状态,并且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词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在生活中观察历史
【时装show】 (5min) 播放《改革开放后的时装秀》视频(1min) 设计意图:以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场充满着乐趣的时装走秀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展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图片,并让学生总结其前后特点有何变化 【1960年代,当时,人们把中山装、青年装及军装称为“老三套”,成了当时服装的主流。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整个中国人的穿着给人的感觉都是蓝灰绿的世界。女人们穿蓝、灰、军绿色上衣,穿蓝、灰、军绿色或者黑色的裤子。到如今绚丽多彩,怎么好看怎么穿,时尚个性,包容性高】 设计意图:以图片直观展现历史,并培养学生对图像史料进行解读、归纳凝练语言的能力
【时代痩】 (5min) 教师展示史料: 材料一 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出了浮肿病。今天的人感到奇怪:“我们今天每月吃了21斤呀,为什么你们会饿出浮肿病呢?”因为今天中国人的物质水平发生了变化,“吃饭”这个词汇,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吃菜”的意思,而60年代,每月仅有3两左右的油和肉。在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和郊外挖野生植物的块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的不足。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了一种时髦。过去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菜,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高维生素含量的野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食疗兼宜,这几年不断被开发利用,而且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3.查看两组照片 图一 1960年因饥饿而瘦弱的儿童 图二 因维持身材而纤细的明星 提问学生,几则材料的“吃野菜”和“痩”含义有何不同? 【(1)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2)体现了之前的“痩”是因为只吃主食,根本没有副食和果品,21斤粮食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缺少粮食缺少营养。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食的比例下降,如今的“痩”却是人们追求营养均衡条件下的苗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住宅售】 (4min) 教师展示农村和城市的两组今昔对比照片 【从狭窄拥挤、设施简单到整齐划一、舒适美观的高楼大厦】 设计意图:从图片史料中和现实中发现历史 如今买房价格年年攀高、社会压力大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房价高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伊势尼
【日用购】 (4min) 教师提问在疫情期间有没有买东西,买了什么、是怎么卖的?【在淘宝上/到超市商场购买日用品、食材、学习用具、年货、零食、电器家具、化妆品、服装等,用线上支付购买】 “新四大发明”是什么? 并引出如今还推出扫脸支付等方式 改革开放前又是怎样购买东西的呢?粮票、面票等,要去到专门的采购点 提问学生:家里有什么电器啊?(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电脑、热水器......)引出“新四大件”、“旧四大件”又是什么呢?【“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使学生更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交通go】 (4min) 1.接着以上的“新四大发明”的话题,剩下的几大发明是属于什么方面的? 【共享单车、高铁,属于交通】 2.由学生自主抢答“你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自行车、电动车、共享单车、火车、高铁、地铁、公交、电车、船、高速公路】 以几组图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和高铁方面的成就 一:70-80年代上海街头的电车、如今的电动公交和混能公交、地铁 二:改革开放前的单车大军、今日的共享单车和近年流行的“小电驴” 三:我国制造的最大的——飞机C191客机 四:“上天入海”的高铁青藏铁路和港珠澳大桥、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腹地的高速公路——乌玛高速公路宁夏段纵贯腾格里沙漠、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使学生更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通讯phone】 (2min)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了给远程的他人传递信息都曾想到过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 【烽火戏诸侯、信鸽、八百里加急、电报、电话、BB机、手机、电脑、平板】 设计意图:追溯上千年,帮助学生 梳理通讯从古自今的变化
【观看视频】 (2min) 播放教师自行剪辑的视频——展现了以上所得变化 设计意图:以视频方式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增加了感染力
【原因know】 (6min)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以前所学的课文以及生活常识,思考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变迁的原因,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奋斗的情怀升华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思想解放;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个人抓住机遇、勇于奋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还要善于探究历史背后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升华课堂的主题
【课堂小结】 (2min) 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梳理整合,达到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作用
【作业布置】 完成以下学案,建议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 把练习册本课的内容完成 【自主学习】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____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变化 (1)人们的衣着变得____边起来。 (2)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____,粗细搭配。 (3)人均居住面积在不断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4)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康等,生活方式发生和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截止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_____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2.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_______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已形成________。 6.随着_______的改善和人民_______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也已早进入寻常百姓家。 7.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________,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_______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和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
2.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4.材料一 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小说《子夜》 材料二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材料三 上世纪60、70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1)材料一中,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大柳村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概述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 1.总结归纳,温故知新,且知识点的总结方便学生复习、背诵时直接采用此学案。 2.课后练习有助于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流程图

教学评价设计
将让学生完成上述作业并进行评价、测试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按照社会生活的几个模块逐步进行,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自身生活,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并深刻理解体会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