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陋室铭》
刘禹锡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铭
文体知识:铭
作者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背景链接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三次搬家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调素琴( ) 西蜀( )
xīn
tái
rú
dú
shǔ
tiáo
知音
读文
1.范读。
2.自由朗读课文
3.个人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课文知意
就
这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鸿,大。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出名,有名
灵验
长到
映入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课文知意
不加装饰的琴。
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指官府文书。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
可以弹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文章开头四句有什么作用?
使用类比手法,用山、水类比陋室,用仙、龙类比德,用名、灵类比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课文解读
体现方面 语 句
自然环境优美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人物博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
变式提问:哪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德馨”?
3.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情操和情趣。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如《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土壤,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知识链接:类比
类比
4.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论证“陋室不陋”,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另一方面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5.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托物言志
陋室铭
结构梳理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陋室不陋
具体描述
优美的环境
博学的友人
高雅的生活
乐在其中
总结全文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小结
本篇铭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当
堂
检
测
1、作者在文章结尾把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比,表现自己的高尚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陋室铭》所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