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课件 (3份打包)(12+11+1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课件 (3份打包)(12+11+1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1 00:05:06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大家听说过花木兰吗?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她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保卫家国。每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不畏艰险,戌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不乏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一、谈话导入课题
1.“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你想领略一下唐朝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是如何作战的吗?现在,我们来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看他是如何描写的。
3.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通顺。
2.朗读古诗。
3.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4.看图读前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两句诗把戌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融入到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士所在的地方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环境的恶劣)
5.过渡语:环境这样恶劣,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7.古战场图。
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第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尽管金甲被磨穿,但是将士报国的壮志却没有改变,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9.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的壮志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10.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戌边的将士,学习他们许身报国、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吧。
1.纵观全诗,前两句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后两句诗之间形成鲜明对照。第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第四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之后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戌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四、品悟诗情
2.请大家默默地再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体会诗人的感情。
谢谢!
(共11张PPT)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默写《从军行》,然后抽取展示作业,最后全班评判纠正。
一、复习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1)大家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诗意,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二、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题目含义: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些感慨。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检査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4)逐句理解。
理解第一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涌,向东门流入大海。
理解第二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什么写法?具有什么作用?
(夸张,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理解第三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讲述: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理解第四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讲述:他们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境遇和他们盼望收复失地的急迫心情。
2.总结。
(1)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背诵这首古诗。
2.查找一些爱国的诗并抄写下来。
三、布置作业
谢谢!
(共11张PPT)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3课时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
一、知诗人
杜甫
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背一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有别于他一贯的风格。那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去诗中探究。
1.齐读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闻”是什么意思?
(听说)
谁听说了什么?
(杜甫听说了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地区)
二、解诗题
3.题目的意思是:杜甫听到了唐朝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地区的消息。
4.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请大家准备读古诗,要求: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大家自由读,然后指名读,齐读)
1.你们能凭借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
难点预设:却看 妻子 青春
2.解释词语。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三、明诗意
3.小组汇报。再读诗句,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4.指导诗意。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收复蓟州北部地区的消息,忽然在蜀地到处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晴朗的日子里,应当引吭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后再直奔洛阳。
1.你知道诗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吗?
(喜欲狂)
2.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喜欲狂”的原因不仅是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国家重归统一,人民可以不再受战乱之苦。
四、悟诗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国家重归统一后无比欢快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