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里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态度,实行 政策。
3、我国提出和倡导 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 年亚非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朋
友
圈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学习目标1.能说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能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3.能理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理解其作用;
4.通过学习认识到周恩来对我国外交事业作出的贡献。材料解读:旧中国的外交形象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 以上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外交具有怎样的特征?【反思历史】近代中国
外交的基本特征不独立不平等不自主新中国应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朋友圈新名片!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
自主
和平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敌视态度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新中国外交环境友好态度我的置顶好友
—中苏建交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你已被加入群聊
—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17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影响:
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中印边界问题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克马洪线”,位于西藏一带。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中印纷争该如何解决?
朋友圈新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立。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政治关系经济、贸易关系 前提 目标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自主学习(一)以和平共处原则影响世界【思考】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合作探究一】【角色扮演——我是外交官】据报道,近期,菲律宾官员发言称,南海是菲律宾的,中国夺走了南海;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内没有中国的事。假如你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请你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一份简短声明,给予菲律宾错误行径以强有力的回击!!相关史事:
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迟至元代,南沙群岛已归中国管辖。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
大量详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印度新兴独立解放的亚非民族国家缅甸
亚非好友的朋友圈互粉
—万隆会议和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亚非国际会议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情景再现—万隆会议发言代表国
伊拉克代表:
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锡兰代表:
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如何应对?思考:
假如我们采取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可能导致会有什么后果?【合作探究二】根据各代表发言内容,结合教材83页,请以小组为单位为周总理拟定一份发言稿。(5分钟)求
同
存
异历史遭遇相同:
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面临问题相同:
1.发展国家经济 2.维护民族独立
3.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作用: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会议本来是什么航向和平、独立、发展经济偏离的航向指什么攻击中国为什么重回航向“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建设美好朋友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