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2 08: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列宁

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恩格斯
关于行动和语言,你能想到哪些名言?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
作者介绍
臧(zāng)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 山东潍坊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且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是闻一多的学生。

1926年,投身于革命,革命失败,四处流亡。
1929年,还乡,入大学学习。
1932年,发表新诗,以《老马》成名。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被誉为“农民诗人”。
作品欣赏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他抬头望望前面。

读读写写
梳头shūtóu 抱歉bàoqiàn

伴侣bànlǚ 深宵shēnxiāo

小楷xiǎokǎi 硕果shuòɡuǒ

卓越zhuóyuè 迭起diéqǐ

澎湃pénɡpài 大无畏dàwúwèi

弥高míɡāo 校补jiàobǔ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壳(qiào?)?? 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凌乱(líng) ?????????

目不kuī(?窥?)园 shū(疏?)懒 ???????

无xiá(暇?)及此 ???lì(??沥 )尽心血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指辛勤劳动。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群蚁排衙】
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迥乎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气冲斗牛】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目不窥园】
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诗集《死水》,变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抗战时期,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胜利不剃去,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作品欣赏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
作品欣赏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课文探究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第一部分(1—7自然段):从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表现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第二部分(8—20自然段):从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表现他是“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

课文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哪些词句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与精神?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态度:志趣浓厚、锲而不舍

目的: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课文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哪些词句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与精神?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精神:孜孜不倦、废寝忘食、日夜不懈、刻苦严谨


课文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找出闻一多先生说了什么,向谁说?他做了什么?

他“说”: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做”:1.起稿政治传单;2.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3.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他小声说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课文探究
作为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默默奉献 刻苦严谨 坚持不懈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无私无畏 爱国
闻一多,这个人……
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答:1.直接点题;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进行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开篇作用:
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
(1)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或 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渲染…气氛; 突出表现了…;修辞
⑶对下:引出下文… 或①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 或埋下伏笔); ②与下文…形成对照 或相呼应);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七、八、九段有什么作用?(3分)
⑦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于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3.说说你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先生笃行务实,勇于牺牲。这句话从说和做的角度,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生平,赞扬了他思想行为高度一致的伟大精神。
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总结全文。

写作特色
1.结构清晰明了
开篇点题
承上启下
总结全文
围绕主题

写作特色
2.语言风格:多用短句,精练含蓄。
观察句子:

①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②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③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④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作用: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文章第二段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找宝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代典籍”比作“地壳中的宝藏”,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感谢欣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